导读
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误区,认为只有通过视觉上的细节描写,才能向读者表述清楚景物的特征画面。但是受制于写作能力,很多人对于景物的单纯的视觉描摹往往冗长、无趣。难道我们对景物的感知仅限于视觉吗?其实我们可以拓宽一下思路,在写作中尽可能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让景物描摹精彩纷呈。现在,让我们通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当中的经典文本,分析调动多感官描摹景物的写作策略。
技法点拨
多感官描摹,就是灵活地调动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及味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尝试还原作者的切身体验,尽可能将当时情境还原本真。这样的方法相较于单一地使用直观的视觉描摹,更能让内容丰满而真实,进而将读者带入情境,为抒情蓄势。
技法精析
多感官描摹的关键点不仅在于调动多种感官,更在于用恰当的修辞使每种感官描摹恰到好处,突出景色的特征。另外需要注意,多感官描摹意味着不同内容较多,如何合理地安排组合这些内容,使其和谐地营造整体氛围,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下面,本文将从点到面提供三条策略,帮助大家梳理多感官描摹景物的思路。
策略一:妙用修辞,多觉联动
修辞手法是最能直接改善句子给读者观感的方法,但是如何从不同感觉体验之中选择合适甚至精妙的修辞手法,需要我们考虑到描写对象适合哪种感觉媒介,并且贴合整体氛围。
例如,《春》一文中,作者朱自清应用了大量精巧的比喻,由于整体文章是温和的基调,因而比喻的喻体大多美好而柔和: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在此处,因为本体是春风,不可直接看到,也尝不到味道,在嗅觉上更是难以入手,所以作者选择的是触觉。加之春风的柔和,与母亲的手的温柔极其贴合,赋予其极强的情感色彩,这样修辞精妙、感官载体贴合的句子瞬间展现出文章亮点。
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老舍对济南充满喜爱与眷恋,因而在使用拟人句时用词活泼动人: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加之此处需要描摹的是远景中雪后日落中的小山,颜色是作者想着重突出的,因而作者选择的感知媒介是视觉。
策略二:抓住核心,洞察自然
我们一旦要运用多种感官,就容易陷入g0zHE2EqDljd0Al0Hr5YZg==杂乱无章地叙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因而在此之前应当针对自己希望重点叙述的对象进行思考,确定需要突出它的某个特点,再围绕该特点展开多种感官的感知。
例如,在《天净沙·秋思》这一散曲中,我们可以向作者马致远学习,延伸思考如何以“萧瑟”为特征为文章构建骨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萧瑟的秋天,我们能看到什么?草木凋零。我们能听到什么?悲戚的鸟鸣。我们能感觉到什么?寒冷的大风。以这样的思路从不同感官媒介切入,对事物进行描摹,就不会偏离整体特征。
策略三:合理组合,有序衔接
运用多种感官,除了描摹对象之间要有共同的特征外,我们还要注意感官延续或切换的连贯性与流畅性。多种感官之间并非完全孤立,它们之间往往有着逻辑上的衔接。
《雨的四季》中的衔接就极其自然:
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儿雷的预告也没有,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大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
先从视觉上看到雨来临的前兆,到雨落下后感觉上的清凉舒爽,再到雨点滑到眼前的视觉感受,最后到雨点滴落在耳朵上的触感,对雨的描摹由远及近,层递关联,一气呵成。
写作启示
多感官描摹景物的方法是从整体氛围和特征出发,选取景物后以恰当的逻辑顺序将多种感官感受详细展开,并以多种修辞进行恰当的点缀。使用多感官描摹应当适度,不一定要将五种感官全部使用,也不一定全文遍布修辞,所有方法都应该为描写景物本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