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老师下的定义。课本中老师的形象千姿百态,比如《论语》中的孔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师,等等。一代代老师像夜空中闪亮的星星,在不同的时代中,坚守讲台,为那些黑夜中的孩子亮一盏灯、施一寸暖,引着他们找到光明。
本期“群文阅读”为读者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老师群像。在阅读时,请根据文章的内容主旨,比较三位老师的异同,深切体悟他们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
教学有方的儒林先生
1931年,国民党腐朽不堪、派系纷争不断;同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老一派的儒林知识分子困境重重,高北溟便是其中之一。从旧式私塾的教书先生到新式学堂的国文教员,他将热情倾注于教学之中,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悉心为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智慧,让学生有机会飞得更高、更远。
人物卡片
@高北溟
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十六岁考中秀才。他性格落落寡合,不喜交际,但学识渊博,教学严谨有方。
徙(节选)
◎ 汪曾祺
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可是一向办得很糟。教育局长不得不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找了沈石君来当校长,所有教员都由他来决定。国文教员,沈石君聘了高北溟。①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注:指谈甓渔)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② 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中国传统曲艺的一种)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③(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汪曾祺小说全编》,有改动)
阅读点示
①小说中高老师的原型,正是作者汪曾祺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国文老师—高北溟先生。现实中高先生的为人、学问和教学方法也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他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喜好影响了汪曾祺一生的写作基调。
②由此可见高老师十分负责,而且教学有方。
③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写就了《受戒》《异秉》《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饱含温情之作。在这些作品中,汪曾祺追求和谐,强调人道主义。而这一切,皆肇始于高北溟先生的中学课堂。
思考探究
请联系本文内容,简述高先生是如何教学生写作的。
①先作眉批,指出优劣;②让学生自改或互改,再作批注;③让学生誊写留存,反复研习;④重视写作成效,让学生学有所获。
课本链接
文中的高先生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同为清末秀才,也都是老师,请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
相同点:两人都为人方正、学识渊博、严慈相济,并且喜爱读书。不同点:①寿镜吾老先生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高先生更加教学有方。②寿镜吾老先生傲然遗世、自得其乐;高先生志存高远,但求而不得。
亲切可爱的“万能老头”
相比于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洪老头更像是学生们的“生活老师”,他每天做着各种“杂事儿”,始终笑眯眯地照料着校园和他的学生……
人物卡片
@洪主任
教务处主任,瘦削、眉淡、目光柔和,性格亲切、和蔼,总是笑眯眯的。
笑眯眯的洪老头
◎ 张 蜇
洪主任五十多岁,很瘦,瘦得像柴火棒子,腮下无肉,两边都凹下去一个大坑,下巴透尖。他眉毛有些淡,眼睛却大,目光柔和。与我们的班主任李仲连老师一天到晚虎着脸不一样,洪主任一天到晚满脸荡漾着笑意,连一个人走在路上都是笑眯眯地看树看草看学生,这让有些谢顶的他显得很亲切。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叫他洪老头。
洪主任是教务处的主任,具体教哪个学科我们还真不知道。他经常背着手笑眯眯地在学校里瞎转悠,到学校大白杨树下站站,到学校池塘边晃晃,到学校麦地、黄瓜地、辣椒地、冬瓜地、茄子地、白菜地和萝卜地里走走,随手捡个垃圾什么的。打铃的王老师有事的话,他也打铃,洪主任打铃比王老师悠扬,那铃声听起来像他的脸笑眯眯的。① 当然他转得最多的地方是我们的教室和伙房,还有宿舍。
我们刚读初中那会儿,作业很少,自习课很多,需要老师来维持纪律,不然我们总是讲话,声音很大,有时还在教室里前后追逐嬉闹。这种时候来巡视检查的没别人,就是校长、李仲连老师、洪老头三个。校长巡视总是用力地推开教室前门,眉头一皱,一副非常头大的表情,摆着双手让我们安静。李仲连老师是我们班主任,他喜欢在教室前后的玻璃窗外悄悄地“监视”,看看都是谁在犯错误、谁犯的错误最重,记下来后再威严地敲窗户喝令我们安静,有时也用手指向某个人再用力一挥,意思是要那个人出去。洪主任与他们都不同,老头总是笑眯眯地轻轻推开后门,笑眯眯地说:“又说了,我在教务处门口就听到你们在叽叽喳喳!”然后笑眯眯地在教室走一圈,再走出去。②
我们那个时候吃饭是个大问题。学校只有做饭的伙房,没有吃饭的食堂,我们只能露天吃饭,遇到下雨天也是露天里打完饭菜端碗回宿舍吃。这还不是最困难的,难事是学校用一个大木桶盛我们的饭食,那木桶和我们一般高,我们把抬木桶的杠子放到肩膀上根本抬不起来,第一顿饭直接把值日生难为哭了,最后大家商量每顿饭用四个人,抓着桶沿一点点往外挪。四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使出吃奶的力气弄那木桶,直接把伙房的师傅和高中那帮学生惹得停下来看我们的笑话。我们正难为情,洪主任到了,他笑眯眯地说放下放下,随后就手指两个笑得最厉害的高中男生说:“你,还有你,先别吃饭,用杠子帮他们抬过去。”说这话时他仍笑眯眯的。这么过了一个星期,我们准备再去弄饭桶时,伙房师傅气哼哼地发话了:“放那儿,你们嘴里的事儿洪老头让我们包了!”从此,都是伙房把那个大木桶直接给我们抬来,一直到初二我们的个子已经能把木桶抬离地面。
我在那所中学吃了六年的露天饭。我们渐大后,各种意识渐长,终于忍无可忍,在某个傍晚把学校伙房围了起来,端着满是腻虫的汤碗让他们的人出来。洪老头第一次以焦急的神色赶来,站在伙房外的煤堆上安抚学生。他当着学生的面把一碗咸汤喝下,并承诺责令后勤今后一定要把菜洗干净。他皱着眉头,第一次没有笑眯眯地对着学生说话。③ 我们见他出来,心里就有些不忍,也就散了。
就是那天,我们从伙房往前面教学区走,天边晚霞灿烂,学校的茄子地露着败象,辣椒地里一片火红,冬瓜个子硕大,晒粪场臭气熏天,杨树有干死的叶子落下,池塘里漂满浮萍,路上有教师的孩子在嬉戏,洪老头停下来,蹲下身子,笑眯眯地逗他们。④(来源:《文汇报》2019年3月4日,有改动)
阅读点示
①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铃声与笑脸相互辉映,凸显了洪老头的亲切和温暖。
②通过对比描写,凸显了洪老头的慈祥、温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③在面对原则性的问题时,洪老头是严肃认真的。他果断、诚恳,与平时的形象反差很大,给人强烈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④结尾处情景交融,人物活动与景色交相辉映,使人深切体会到洪老头的善良与温暖。
思考探究
文章主要通过哪些事件刻画了一个“笑眯眯的洪老头”?请简要概述。
①洪老头笑眯眯地在学生自习时维持纪律;②洪老头笑眯眯地让高中男生帮“我们”抬盛饭食的木桶;③洪老头不再笑眯眯,严肃、诚恳地向学生承诺会保证食堂的卫生。
献身教育的掌灯人
科幻小说《乡村教师》站在人类文明、宇宙文明的高度,将技术先进的高等文明和地球上偏远山村一群接受乡村教师教育的学生进行强烈对比,在科幻大背景下表现了教师的崇高,讲述了教师对整个人类的影响 —人类因教师而伟大。
人物卡片
@李宝库
偏僻山村的全科老师,平凡、孤独、病弱、贫穷,关爱学生,为教育燃尽生命。他是成人眼里的异类,孩子眼里的英雄。
乡村教师(节选)
◎ 刘慈欣
一
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李宝库身患绝症,弥留之际仍在为学生授课。
夜深了,烛光中,全班的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老师歇着吧,明儿个讲也行的。”一个男娃说。
他艰难地苦笑了一下:“明儿个有明儿个的课。”
他想,如果真能拖到明天当然好,那就再讲一堂课。但直觉告诉他怕是不行了。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接着讲下去。
“这堂课讲牛顿三定律。牛顿是从前的一个英国大科学家,他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很神的,它把人间天上所有东西的规律都包括进去了,上到太阳月亮,下到流水刮风,都跑不出这三句话划定的圈圈。
“下面讲第一定律: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娃们在烛光中默默地看着他,没有反应。
“就是说,你猛推一下谷场上那个石碾子,它就一直滚下去,滚到天边也不停下来。宝柱你笑什么?是啊,它当然不会那样,这是因为有摩擦力,摩擦力让它停下来,这世界上,没有摩擦力的环境可是没有的……
“牛顿第二定律比较难懂,我们最后讲,下面先讲牛顿第三定律: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时间不多了。
“下面我们讲牛顿第二定律……”
他心急如焚,极力想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娃们多讲一些。
“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首先,加速度,这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它与速度是不同的,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也不一定大……”
他惊奇自己的头脑如此清晰,思维如此敏捷,他知道,自己生命的蜡烛已燃到根上,棉芯倒下了,把最后的一小块蜡全部引燃了,一团比以前的烛苗亮十倍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他产生了一个幻象:
一把水晶样的斧子把自己的大脑无声地劈开,他一生中积累的那些知识,虽不是很多但他很看重的,像一把发光的小珠子毫无保留地落在地上,发出一阵悦耳的叮当声,娃们像见到过年的糖果一样抢那些小珠子,抢得摞成一堆……这幻象让他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你们听懂了没?”他焦急地问。他的眼睛已经看不到周围的娃们,但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我们懂了!老师快歇着吧!”
他感觉到那团最后的火焰在弱下去,“我知道你们不懂,但你们把它背下来,以后慢慢会懂的。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老师,我们真懂了,求求你快歇着!”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背呀!”
娃们抽泣着背了起来:“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这几百年前就在欧洲化为尘土的卓越头脑产生的思想,以浓重西北方言的童音在二十世纪中国最偏僻的山村中回荡,就在这声音中,那烛苗灭了。
娃们围着老师已没有生命的躯体大哭起来。
二
此时,地球被另外两个宇宙文明间的战争波及,只有通过了文明程度测试,才能幸免于难。那十几个乡村学生正好被抽中……
那束四维波束在三维太空中以接近无限的速度到达地球,穿过那所乡村小学校舍的屋顶,以基本粒子的精度对这十八个孩子进行扫描。数据的洪流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速率传回太空,很快,在蓝84210号舰主计算机那比宇宙更广阔的内存中,孩子们的数字复制体形成了。
十八个孩子悬浮在一个无际的空间里,那空间呈一种无法形容的色彩,实际上那不是色彩,虚无是没有色彩的,虚无是透明中的透明。孩子们都不由想拉住旁边的伙伴,他们看上去很正常,但手从他们身体里毫无阻力地穿过去了。
有一个声音,在这数字宇宙中回荡。
“开始3C级文明测试,3C文明测试试题1号:请叙述你所在星球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是自然淘汰型还是基因突变型?”
孩子们茫然地沉默着。
…………
“3C文明测试试题10号:请说明构成你们星球上海洋的液体的分子构成。”
孩子们仍然茫然地沉默着。
“到此为止吧!”在一千光年之外,舰队统帅对最高执政官说,“不能再耽误时间了,否则我们肯定不能按时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
最高执政官的智能场发出了微弱的表示同意的振动。
“发射奇点炸弹!”
“准备脱离爆炸威力圈,时空跃迁准备,三十秒倒数!”
“等一下,奇点炸弹到达目标还需多长时间?”最高执政官说,舰队统帅和参议员的注意力也被吸引过来。
“它正越过内侧1号行星的轨道,大约还有十分钟。”
“用五分钟时间,再进行一些测试吧。”
“是,阁下。”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最高执政官的智能场急剧闪动着,用最大的能量把命令通过超空间传送到蓝84210号舰上。
“我们险些毁灭了一个碳基文明。”参议员长出一口气说。
三
阅读点示
有学者评价:“刘慈欣在文章中并没有正面歌颂教师的伟大,他从更宏大的视角去看教师,教师不仅仅通过教书育人改变别人的命运,更意味着文明的传承,也正是因为教师,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得以传递。”而这也是本文最触动人心之处,作者将作为渺小个体的乡村教师与宏大的宇宙文明对比,流露出对教师事业薪火相传的无限崇敬和辩证思索,不动声色又惊心动魄地颂扬与讴歌教师的职业精神。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看着蓝84210号舰从一千光年之外发回的检测报告,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舰队统帅问。
“您想知道哪些方面?”蓝84210号上的值勤军官问。
“比如,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四
当娃们造好那座新坟时,东方已经放亮了。老师是放在从教室拆下来的一块门板上下葬的,陪他入土的是两盒粉笔和一套已翻破的小学课本。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只要一场雨,石板上那稚拙的字迹就会消失;用不了多长时间,这座坟和长眠在里面的人就会被外面的世界忘得干干净净。
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晖投进仍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
娃们沿着小路向村里走去,那一群小小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山谷中淡蓝色的晨雾中。
他们将活下去,以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来源: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流浪地球:刘慈欣短篇小说精选》,有改动)
阅读点示
此为小说结尾,在结构上巧妙地与乡村教师临终前病重情形的叙写相照应,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使乡村教师坚守使命、传承文明的崇高精神品质更加鲜明深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淋漓。
思考引导
请结合本文故事动情点的价值和思想内涵,开掘联想生活中师生间的动情点。
群文关联
以上文章各具写作特色,展现了不同时代与环境下的教师形象。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艺术手法,更要感悟文章的动情点,进一步思考它所蕴含的意义,挖掘它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情感差异。
群文任务
1. 以上几篇文章中出现的老师形象和你学过或读过的文章中的哪位老师相像?请结合实例谈一谈。
例:《徙》中的高北溟先生,与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中的沈从文先生十分相像。两人都有很高的学识,教学认真、细心负责,并且都对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每个时代的老师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和人格魅力,除了以下人物,你还能举出 哪些例子?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示例1:张伯苓先生立志“宁以身殉,不为利诱,终身从事教育,不为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保护南开系列学校一片书声琅琅。
示例2:“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山区教育一线四十多年,帮助近2000名女孩走出大山、圆梦大学。
写作练习
《笑眯眯的洪老头》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请仿照文章中的描写方法,选择一位你熟悉的老师,用200字左右给他“画”一幅肖像,送上你的教师节祝福吧。
结语
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群体。本期群文中的教师正是世界上千千万万教师的缩影,他们坚守着自己的职责,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到学生的心里。那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身影,蕴含着改变世界的精神力量,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成就了一个个时代英才。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投稿贴士
“现代阅读”官方微信公众号为学生写作练习提供展示平台,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也可自主投稿,试写习作将有机会获得编辑或名师点评;优秀习作将有机会刊登在《现代阅读》杂志上,并赠样刊一本。(注:公众号征稿无稿酬)
投稿邮箱:xiandaiyuedu2022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