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月光曲:清风明月,天上人间

2023-12-29 00:00:00
现代阅读 2023年17期

月亮,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意象和永恒的歌颂主题。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文人常常借月表达情意、抒发志向。作为中国“月亮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北宋文学家苏轼为何对月亮情有独钟?

本期诗风词韵我们将一起追寻苏轼词作里的月光,品味他超凡脱俗的赏月心境。

诗词精析:明月照逆旅

月亮作为古代诗歌的经典意象,是文人情感的寄托,也是中国人心灵的寄托。苏轼笔下的明月浸润了独特、复杂、幽深的人生喟叹,亦是诗人高洁品格的投影。因此,苏轼的咏月诗词里既有现实的沉重感,又有遨游天地万物间的旷达洒脱。

把酒对月: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①,石中火②,梦中身③。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

①隙中驹:比喻时光如骏马越过缝隙般飞速流逝。典出《庄子·知北游》。②石中火:比喻人生如燧石之火般须臾即灭。古乐府诗有“凿石见火能几时”之语。③梦中身:表示人生虚无,如梦中经历。典出《庄子·齐物论》。

词的上阕描述了把酒对月的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在此清幽冷寂的氛围下,苏轼产生把酒对月的雅兴,他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气,只有对人生的思索。“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旧党掌权后,他被起复回朝,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不恤民生的行为,加之被政敌诬陷,仕途屡遭打压,不由心生退隐山林之念。此时,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对于他来说不过是虚苦劳神。他早已尝尽颠沛与坎坷,也认识到人生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须臾即逝。在上阕结尾处用三个比喻集中阐释人生的虚无之道,也为下阕谈人生经历作铺垫。

词的下阕抒发从苦闷中寻求解脱的理想生活方式。苏轼以略带自嘲的语气,感慨自己虽满腹才学、高居庙堂,但无所作为、不受知遇。此时,乐观的天性为他开辟了解脱之道,让他暂时在享乐中忘掉烦恼。虽然,更好的解脱方式是远离官场,但苏轼此时还没下定决心,不知“几时归去”,只能憧憬抚琴饮酒、赏玩山水的闲居生活。上下阕最后三句对仗工整,富有音律美和画面美,成为感慨人生虚无的千古佳句。

对月别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③,有节是秋筠④。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⑤颦。人生如逆旅⑥,我亦是行人。

【注释】

①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北宋大臣、外交家。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故称“改火”。唐宋时于寒食日赐百官新火,系沿此古制。后以“改火”为一年,“三改火”即过了三年。③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④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⑤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此指送别的歌姬。⑥逆旅:旅店。

词的上阕写苏轼与好友钱穆父久别重逢。元祐初年(1086),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两人性情相投,友谊甚笃。元祐三年(1088),钱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作诗赠别。元祐六年(1091)春,苏轼任杭州知州,适逢钱穆父途经杭州,别后三年,二人重聚。三年来,钱穆父辗转四方,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将远赴瀛州(今河北河间),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二人情谊弥坚,相见欢笑时如春天般温暖。更为可喜的是,哪怕踏遍红尘、历经坎坷,钱穆父依旧秉节自守、不改本心。苏轼如此称誉友人,不仅情意动人,更暗示了自己的坎坷仕途和淡泊心境。

词的下阕写月夜送别友人。苏轼先以“淡月微云”营造凄清幽冷的送别氛围,随即由哀愁转为豪迈,说惜别宴中的歌姬不必为离别而忧愁,明写客,暗写主,实则是说自己与友人不必忧愁。末尾两句升华主题——人生本是一场无常之旅,你我皆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在乎眼前的聚散和人生的遭遇呢?直接展现了苏轼超然物外、旷达洒脱的胸襟。苏轼并非对离别无感,而是以旷达冲淡凄苦,站在更高的层面俯视人生,借自己宦途多舛的人生体验开导友人。身世虽飘零,内心却不为之所苦,正是苏轼高尚人格的表现。

邀 月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念奴娇·中秋》

以超凡脱俗的澄空境界,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

祭 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以洒酒祭月的潇洒姿态,将坎坷的人生引向高远之处。

问 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呼月而问,对月亮、对人生、对自己苦苦思索。

叹 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借月抒怀,表达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悲 月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寄托才高见妒,忠而被谤的人生悲叹。

苏轼赏月的五重心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眼前这轮明月,曾照在苏轼的生命中,寄托他的哀思与追求,承载他的苦难与伤感,为他扫除心灵的尘埃,实现心灵的超越。

苏轼与李白:咏月诗人中的“顶流”PK

李白和苏轼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东坡词编年笺证》收录完整的苏轼词作317首,其中咏月词有79首,约占全部词的1/4;而在李白近千首诗歌中,咏月诗就达400多首。同样是对月抒怀,两人咏月的心境却大不相同。

李白丨浪漫与热烈丨

李白自信洒脱,天生孤傲,蔑视权贵,面对圣洁高远的明月托物言志,使笔下的月亮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极致。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评价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苏轼丨现实与冷静丨

苏轼经历坎坷、命运多舛,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江海飘零、明月潇潇之感,笔下的月亮如梦如幻,亦如他漂泊不定的人生。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苏轼:

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的特质,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

回顾语文课本,试分析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句诗词的不同意境。

答案提示: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对长江近景的描写,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与远处升起的云彩,交织结合成海市蜃楼。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为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皎洁的明月。

墨染中秋,诗词咏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将至,校诗词社开展“墨染中秋,诗词咏月”的诗词仿写征集活动。发挥你的才思,仿照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一起来对月吟诗赋词。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