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以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玄奘取经为蓝本创作而成。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实现了人物的成长与蜕变,向世人呈现了“修心与修行”的过程。
本期“名著赏析”将梳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的蜕变与成长,由此带领大家体悟人生的修行。
识人物,了解取经缘由
身世:原是东胜神洲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吸收日精月华,迸裂而成天产石猴。
取经原因: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受观世音菩萨劝善,保护唐僧取经,再修正果。
身世:原是天界的天蓬元帅。
取经原因:因在蟠桃会上醉酒调戏嫦娥、偷吃王母灵芝,被贬下凡尘,霸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经观世音菩萨点化,跟随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
身世:前世是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子,因怠慢佛法,被如来佛祖贬下凡尘,转世投胎,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取经原因:历经十世轮回佛心未泯,故如来佛祖令其取真经;奉唐太宗旨意,受观世音菩萨指点前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
身世:原是天界灵霄殿的卷帘大将。
取经原因: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到流沙河为妖,经观世音菩萨点化,跟随唐僧前往西天取经。
探情节,剖析人物成长
《西游记》中的“修行”狭义上是指道家、佛家的修炼,以取得长生不老之方;从广义上理解,个人的蜕变与成长即是“修行”。
从野性难驯到稳重机智
原文摘录
三打白骨精
行者掣出棒来,自忖思道:“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师父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成长分析
作为石破天惊出世的美猴王,孙悟空保持着身为顽猴的天性——我行我素、做事不计后果,当妖怪试图侵害师父时,他往往二话不说举棒便打。但是,在孙悟空“第三次打变成老翁的白骨精”这一情节中,他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发生了转变:从第一次的“当头就打”和第二次的“举棒照头便打”转变成了“忖思、思量”,并且仔细推敲了三个理由:一是不想让妖精“弄个风儿”,二是担心妖精弄走了师父,三是认为自己可以化解师父的误解。由此可见孙悟空的独特之处——忠诚又不乏灵活,即对待妖怪不再盲目下死手,尝试以温和、圆滑的方式处理问题。这一转变体现出孙悟空在取经修行过程中由一个野性难驯、鲁莽冲动的孙猴子蜕变成一个成熟稳重、勇敢机智的孙行者。
思考探究
孙悟空神通广大,作者为什么不安排他一次性就打死白骨精,而要三次?
【参考答案】这种写作手法叫作反复叙事。“三”字包含了做事不易,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的意思,作者设置“三打白骨精”,是为了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突出孙悟空降妖除魔的不易。
从愚善固执到关爱徒弟
原文摘录
心猿钻透阴阳窍
三藏大惊道:“八戒,你怎么这等狼狈?悟空如何不见?”呆子哭哭啼啼道:“师兄被妖精一口吞下肚去了!”三藏听言,唬倒在地,半晌间跌脚拳胸道:“徒弟呀!只说你善会降妖,领我西天见佛,怎知今日死于此怪之手!苦哉,苦哉!我弟子同众的功劳,如今都化作尘土矣!”那师父十分苦痛。
——《西游记·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成长分析
西天取经路上,唐僧是整个团队要保护的对象,也是诸多磨难的起因。他身上既有着凡夫俗子的弱点,也有着得道之人的心性。在《西游记》中,唐僧的成长变化之一体现在他对徒弟的态度上。一开始他因为固执己见、偏听偏信,误会和冤枉孙悟空,但是,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唐僧逐渐意识到孙悟空的重要性,对待孙悟空的态度也有所和缓。在《西游记》第七十五回中,唐僧听闻孙悟空被妖精吞到肚子里去了,以为自己痛失爱徒,悲痛得捶胸顿足。这一真情之举体现出唐僧对孙悟空的不舍,也透视出唐僧在取经途中逐渐从愚善固执蜕变成关爱徒弟的好师者。
从搬弄是非到忠勇善战
原文摘录
助力败魔王
八戒闻言大怒,举钉钯,当面骂道:“我把你这血皮胀的遭瘟!你怎敢变作你祖宗的模样,骗我师兄,使我兄弟不睦!”……那牛王奋勇而迎。这场比前番更胜。三个英雄,厮混在一处。好杀:钉钯铁棒逞神威,同帅阴兵战老牺。牺牲独展凶强性,遍满同天法力恢。使钯筑,着棍擂,铁棒英雄又出奇。三般兵器叮当响,隔架遮拦谁让谁?他道他为首,我道我夺魁。土兵为证难分解,木土相煎上下随。
——《西游记·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成长分析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极为贴近生活的一个人物,他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虽为神仙却拥有凡人的七情六欲,取经过程暴露出他身上的很多小缺点、小毛病,如好吃懒做、贪小便宜、搬弄是非等。但在与队伍成员的磨合之下,他也逐渐获得了成长。在孙悟空力战牛魔王时,猪八戒表现出重情重义、英勇善战的一面,这一蜕变可以看出他与孙悟空取经目标一致,由相看两厌到相互扶持。
从作恶多端到正直踏实
原文摘录
规劝收禅心
行者道:“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沙和尚闻言,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西游记·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
成长分析
沙和尚原是天庭卷帘大将,因在天有罪,堕落流沙河,忘形作怪。在和猪八戒打斗时,他曾自述:“饱时困卧此山中,饿去翻波寻食饷。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复复伤生瘴。”作为“久占流沙界吃人精”,沙和尚刚出场时,与其他穷凶极恶的妖精并没有不同。皈依后,沙和尚是三个徒弟中最为勤恳正直的一个。与妖怪打斗时,唐僧被风卷走后无影无踪,孙悟空和猪八戒提议他们就此散了,沙和尚却不同意,他十分顾念“德行”和前世的罪孽,因为有道德的束缚,他是三个徒弟中最为本分的一个。这一转变可以看出沙和尚由最初穷凶极恶的妖怪蜕变成了正直踏实、谨守佛门戒律的出家人。
思考探究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成长与蜕变体现在诸多方面,除了以上内容中提及的故事情节,还有哪些故事可以体现唐僧师徒的成长变化?从他们的成长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
专题活动:体悟西游人物名号
《西游记》里人物的“名号”代表着一段成长经历。我们不妨围绕孙悟空的名号变化进行探讨:孙悟空有哪些名号?这些名号是怎么来的?试着将下表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①石猴为求长生不老之术到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祖师为师,须菩提祖师为其赐名“孙悟空”。②因受玉帝轻视感到不平,并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于是自封“齐天大圣”。③取经路上,孙悟空屡建奇功,保护唐僧取得真经,最终修成正果,在雷音寺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
拓展延伸
了解完孙悟空的名号变化之后,试着举一反三,分析唐僧师徒另外三人的名号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