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从《<孟子>三章》中感受过孟子的“大丈夫”气概,也领会了《列子·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坚持不懈。在《周亚夫军细柳》中,司马迁借汉文帝之口,发出了“嗟乎,此真将军矣!”的由衷感叹。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周亚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对周亚夫又持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周亚夫军细柳》,进行深入解读。
认识 “真” 将军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汉文帝对周亚夫的称颂:“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掳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汉文帝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叹?霸上和棘门的驻军与周亚夫的军队相比,为何被汉文帝称为“儿戏”?我们不妨穿越时空去看看: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文章开篇便交代了故事背景,一个“大”字突显了情势危急。“以备胡”,则告知了我们驻军的职责,就是随时做好抵挡匈奴侵入的准备。“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一个“直”字,便可让我们想见皇帝的部队入军营时能够长驱直入,可知军营管理松懈。而“将以下骑送迎”,更让我们看到两军将领对皇帝毕恭毕敬。
那么,当皇帝来到周亚夫驻军处,又是怎样的情形呢?作者首先对军队进行了整体描摹:“被甲,锐兵刃”,然后局部特写“彀弓弩,持满”。“被”“锐”“彀”“持”一连四个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也让我们看到了周亚夫军队时刻准备上阵杀敌的严肃。与前文中的“直驰入”,一严一松,形成鲜明对比。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没有验证皇帝身份,军门不开。“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作为军人,手握兵器,时刻戒备,不怕得罪皇帝。此处,周亚夫的“不迎”“不拜”与前文将领的“送迎”更是形成强烈反差。
周亚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他明白自己作为将军的职责。在将军大营,无论何时,都应该严阵以待;无论是谁,都不能随意“驱驰”;即使面对君主,也遵循军礼“不拜”“持兵揖”。
周亚夫能够被汉文帝称赞为一个“真”将军,是因为他把“将军”这个职务做到了极致,成为大家学习的表率。
了解“真”天子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周亚夫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人感到“无礼”甚至“无理”了,明明知道皇帝来慰劳军队,还几次三番地将其拒之门外,皇帝难道不会生气吗?
我们来看看面对周亚夫的做法,汉文帝是怎么做的。当到达军营不得入时,他不动声色,“使使节诏将军”,合礼合法;被告知“军中不得驱驰”时,他“按辔徐行”,率先垂范;当周亚夫以军礼见时,他“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面色严肃,有礼有节,向将士们展现天子的威严。纵观整个劳军的过程,汉文帝充分给予周亚夫作为“将军”的尊重,真正让人感受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自由,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明君的气度。
司马迁补白的四个字“成礼而去”也不容忽视。驻军细柳的周亚夫将军,是在以“礼”治军。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军礼”的。而作为君主的汉文帝,对此洞若观火,所以,他才毫无怨言地以“礼”还“礼”。
更妙的是之后汉文帝与群臣的对话。“嗟乎”“矣”“耳”“邪”简单的四个虚词,就将汉文帝的情感鲜明地传递出来。将周亚夫与霸上、棘门的将军对比,既可看到汉文帝对周亚夫的称赞,更可以体现出他高超的管理艺术。前面两位将军如若知道皇帝的评价,一定会反思改进。从后来匈奴大军见无机可乘,迅速撤兵,“大入边”的紧张形势全然瓦解,可以推测出霸上、棘门两军也迅速做了调整。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贤能的皇帝,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
正是因为有汉文帝这样宽容大度、知人善任的“真”天子,才能看见周亚夫作为“将军”尽职尽责的“真”。所以,“真”将军的背后,有一个“真”天子。司马迁就曾这样评价汉文帝:“德至盛焉,岂不仁哉!”
读懂“真”情感
如果故事就此戛然而止,结局是多么大快人心。然而,《周亚夫军细柳》只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的一个节选段落。细读《史记》相关文段可知,周亚夫确实不负圣望,奉命于危难之间,领兵平定“七国之乱”,为汉朝王室力挽狂澜,尽显“真”将军的英雄本色。然而,这位“真”将军,在汉景帝时代却落得蒙冤下狱,因不堪羞辱最终绝食而亡的悲惨结局。
面对这位不能善终的“真将军”,作者司马迁又怀有怎样的情感呢?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李长之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这样写道:“从来的史书没有像它(《史记》)这样具有作者个人的色彩的。其中有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有他自己的情感作用,有他自己的肺腑和心肠。”
周亚夫的“真”,在文帝时代,一次次得到信任与重用;在景帝时代,却因为这份“真”,落得饿死的结局。司马迁在《绛侯周勃世家》中对周亚夫评价道:“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司马迁把周亚夫的悲剧归结为用兵能够保持威严庄重,但为臣却不知恭顺皇帝。
是周亚夫真的不知道吗?司马迁深深地懂得,周亚夫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就像他自己一样,直谏汉武帝,为李陵求情,因此惨遭宫刑。司马迁是了解汉武帝的,他知道自己很有可能被处罚。但是,作为皇帝的忠臣、正直的士大夫,为了国家利益,他仍然选择直言不讳。
在《周亚夫军细柳》中,司马迁将自己的“肺腑与心肠”、褒贬评价蕴含在生动的文字里。这就是“明无臧否,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它使《史记》中的人物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艺术的真实性。难怪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周亚夫与司马迁,明知道他们的“真”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可他们还是坚持初心、不畏生死。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能在史传作品中将之记载,使其广泛流传,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士人铁骨铮铮的真我本色。
课堂指引
我们在学习《周亚夫军细柳》时,要将它置于整个单元目标去解读,去理解作者司马迁的人格与志趣。可以聚焦文眼“真”,沉潜于文字之中,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勾连司马迁的背景知识及《史记》中的其他作品,理解和传承中国士人的“真”文化、“真”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