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3年问世以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春》一直都是广大师生青睐的篇目。语文课本屡经变化,但90年过去了,《春》作为经典课文的地位始终未曾改变。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的第一篇课文即是《春》,其意义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为什么《春》能经久不衰、历时不朽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经验高度契合,既可浅读,亦可深究,不仅具有宝贵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具有十分难得的教学价值。
一般认为,《春》由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构成,作为主体部分的绘春,在总写之外,又分别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这五幅图景。这一认知概括了文章基本的文脉理路,也体现了人们在《春》的内容结构上的共识。详略有致的三个部分由望而赏,由赏而颂;浓墨重彩的五幅图景则由景及人,由“闹”及“静”。整篇文章逻辑清晰、浑然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读写结合、以读悟写的范本。
“漂亮而缜密”的 春 之礼赞
鲁迅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漂亮而缜密”。其中,“缜密”二字,从《春》一文来看,不能不说是中鹄之论。当然,不仅是谋篇布局,在多感官的交相辉映、语言的精雕细琢、修辞的综合运用、虚与实的相济相生等方面,《春》都能为我们带来许多滋养和启迪。
多感官的交相辉映
在“绘春”的部分,几乎每一段都有各种感官的相互交织和彼此映照,其中又以第五自然段最为突出。“……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将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感官完全打开,春风的温柔、清新、自由、写意由此得到了立体的呈现,读者似乎在跟随朱自清去赴一场春天的盛宴。
语言的心灵密码
“漂亮而缜密”中的“漂亮”,尤其体现在用词上。有人说,抓住了那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也就抓住了《春》的灵魂。语言中藏有作者的心灵密码,我们也能在“咬文嚼字”中,体会那一份妙趣、真意与深情。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朗润”来形容山,写出了山在风吹雨洗、春回大地时特有的明亮和润泽;“红”本是极普通的形容词,但这里将太阳人格化,“红”便因此被赋予了春天独有的鲜明色彩和蓬勃力量。原文中,这里的“涨”本是“长”,入选教材时作了改动。“长”有日渐丰盈之意,情味十足,并且富于动感与诗意,比起意义单一而直白的“涨”,似乎更适合用于泛指的“水”,与文章整体的调性也更加和谐一些。
巧妙的修辞之美
当然,鲁迅所说的“漂亮”,也包括修辞之美。正是多种修辞方法的巧妙而合理的运用,成就了《春》清新秀雅的语言风格。在俯拾即是的比喻中,最能唤起人们共鸣的应是描绘“春花”和“春雨”的那两处。“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对散落在草丛中的野花进行观察入微的描摹:“像眼睛”,极言其明艳;“像星星”,极言其细小;“还眨呀眨的”则通过一个拟人句,写出野花在一片绿草中光影闪烁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博喻,从浓密、透亮、轻柔等方面对春雨的“细”作了形态各不相同、效果不断叠加的描绘。比喻、拟人之外,还有反复、排比、引用、通感、回环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作者移情入景,使字里行间始终弥漫着春的气息。“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里的鸟儿是开心的,俏皮的,恬然自适的;这里的画面是生动的,亲切的,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的。“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三个排比句预示着春天将日益走向盛大,全文像一支欢快的乐曲,就这样停驻在磅礴而热烈的情绪之中。
虚与实的相济相生
在对《春》的解读中,文中的几处虚写,应是我们“登堂入室”的重要门径。“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拟设了春花带给我们的美好想象。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还有“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披着蓑,戴着笠的”“地里工作的农夫”、“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的“草屋”等等,与其说这是作者用眼看到的,不如说是他用心看到的;与其说这是作者对春雨的描画,不如说是他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遐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春》既是观察与发现,也是记忆与想象;既是朱自清的日常经验,更是他心灵的投影。它是虚实相映的产物,是眼前之境与心中之境合二为一的结果。简而言之,朱自清的《春》,不是一地之春,更不是一隅之春,而是无处不在之春、亘古不变之春。朱自清对春天的赞美,毫无疑问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真诚与爱意共生的 纯 真欢喜
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教授对《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见解,他认为作者朱自清在文章中是用儿童的“天真的感觉来感觉春天”,寄托了自己“对童心、童真、童趣的怀念”,有一种十分难得的儿童的“少见多喜”。这一说法也是能够得到文本及其创作背景的印证的。众所周知,朱自清的《春》是“为朱文叔主编的《初中国文读本》量身定做之作”,在成人话语和文人气质之外,加入儿童的视角,使得一切都是那么清新可爱,不染尘滓,充满了生气与希望。
如果说朱自清的散文是诗的变体,具有诗的特质,那么,《春》便是作者带着对自然的爱意和诚意谱写的一曲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春的礼赞,令我们百读不厌,并且总能感受到那一份生命的趣味与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