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3
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左传》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
——陶行知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岛上书店》
题目要求: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审题指引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应先逐个分析,再综合分析。
材料一意为“有些遭遇磨难的国家,政权巩固,疆土拓展;有些未遭磨难的国家却政权不守,疆土丢失”,即多难兴邦。材料二是说,既不能一味看天,忘记现实的泥泞;也不能深陷泥泞,忽略风雨后的蓝天,面对磨难应选择积极进取。材料三指向人生,本质内涵和“多难兴邦”一致。
材料一、三“多难兴邦”的观点不具有完全的必然性,综合材料二“面对磨难应选择积极进取”的观点,才能增加获得好结果的可能。因此,核心立意应是:积极选择,让磨难成为助力;积极面对,化磨难为机遇。学生可从“辩证地看待磨难”“乐观地面对人生的苦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苦难也是一笔财富”等方面写作。
素材参考
1.明末清初谈迁“六易其稿,汇生百卷”,用26年编成了五百多万字的《国榷》初稿,结果全稿被窃。“虽尽失之,未敢废也”,厄运并没有打倒谈迁,他重整旗鼓,继续埋头书案,再次写就《国榷》大作。
2.法国画家米勒年轻时一幅画也卖不出去,深陷贫穷与绝望的泥淖。但苦难并没有摧毁他的意志,他从未停止画画。后来,他的《播种者》《拾穗者》等作品成为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3.法国作家左拉生活困顿,为了抵挡饥饿,曾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正是贫穷磨砺了他,他最终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
4.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8次竞选落败,两次经商失败,但他从未放弃,最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5.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生的劳动都在痛苦和贫困中度过,经常不被人理解。”但困厄并未压垮他,他一生勤奋写作,在近20年的时间里创作了91部小说,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