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既做过高官,也多次被贬。但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过着俭朴的生活。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一家人的吃用只靠他微薄的俸禄来维持。为此,他精打细算,将俸禄收入平均分成12份,每月只用其一;然后又把每月的一份平均分成30小份,每日只用其一。钱分好后,按份数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开支。取下钱袋以后,苏轼要仔细权衡一天的开销,只准剩余,不准超支。他将积攒下来的钱存放在一个竹筒里,以备不时之需。后来,苏轼官至高位、俸禄丰厚,但他依然保持着这种谨行俭用的习惯。
从古至今,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人们广为推崇。正所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管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对于社会、民族、国家而言,节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节俭是个人品行修养的体现。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臣季文子粗衣粝食、轻车简从。鲁国上卿仲孙它劝季文子说:“您身为鲁国上卿,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别人会认为您太寒酸,也有损于国家的威望啊。”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我听说君子凭借德行来提高国家的威望,没有听说过凭借衣着与车马的。”仲孙它听后,羞惭而退,此后对季文子更加敬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宋代著名词人刘克庄也在《贫居自警三首》中写道:“力穑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节俭是优良家风。而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节俭家训中,最著名的当数明代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其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至今仍广为流传。朱柏庐要求家人严格奉行节俭原则,提倡实用为标准。他教育子女:“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节俭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的王弼,在解读《老子》时这样说道:“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只有节俭不奢靡,才能使天下物阜民丰。从社会、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节俭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是国家和民族永葆青春的秘方。
(来源:《共产党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