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开喜
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
湖南省常德市人民政府督学
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 徐 飞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和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描绘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祝福》中有这样的话,“(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从中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还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导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
材料二:
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学
◎ 陈 波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进而容易作出错误的选择。
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这是我喜欢的演艺明星推荐的商品,因此,我一定要把它买到手。
一个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诉诸不当权威”的逻辑错误。那位明星或许歌唱得好,或许戏演得好,但他(她)并不是其他方面的专家,假如他(她)所推荐的是药品或营养品,他(她)有足够专深的药理学知识或营养学知识吗?答案常常是否定的。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①”: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这3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来源:《教育家》)
【注】①美诺悖论:指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极富争辩性的论题:一个人既不会寻找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会寻找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不会寻找他所知道的东西,因为他已经知道了;他也不会寻找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不知道要寻找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因此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
B.《史记·刺客列传》例句中“乃”译成“就”更好,因为语境中充分条件比必要条件更合理。
C.“虚拟论敌”针对“兼听则明”可提出“兼听一定明吗”和“不兼听一定不明吗”两个问题。
D.诡辩违反了逻辑规律,它得出的推论似是而非、逻辑混乱,很容易糊弄人们并使其犯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祝福》中的例子证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可以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
B.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学生角度谈做法,后者重在从生活实际角度谈辨识。
C.“诉诸不当权威”的推理罔顾推断时事实对结论的支撑,“诉诸无知”的逻辑将不当的意见作为推论的前提。
D.材料二主要使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用事实来支撑观点,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使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美诺悖论”特征的一项是( )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
——————————————————————
——————————————————————
5.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和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之间有因果关系吗?请结合材料一中“逻辑分析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核心”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
——————————————————————
【试题解析】
1.材料一第一段中有“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的说法,因此,“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以合乎逻辑为前提”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判断反推的结论应该是“不讲逻辑的思维训练是无效的”。“对人的成长是否有用”属于在原来的意义上中途添加的内容,与“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并不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展开的。该句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参考答案:A
2.《祝福》中的例子证明了合理推断有助于理解文本重要内容和挖掘重要信息,而不是为了“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A项属张冠李戴;材料一主要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具体而言,是从文本解读和写作指导的角度来论证语文教学应该讲逻辑的道理,而不是“从学生角度谈做法”,B项属无中生有或曲解文意;“诉诸不当权威”的推理将不当的意见作为推论的前提,“诉诸无知”的逻辑罔顾推断时事实对结论的支撑,C项属张冠李戴。
参考答案:D
3.根据“美诺悖论”的相关内容可知:“美诺悖论”的主要特征是意图同时推导或证明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成立。A项隐含大前提是“只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小前提是“有了伯乐”,结论是“千里马才会被发现”。此句揭示了伯乐之重要,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和被役使的感慨。B项是严谨的演绎推理,先强调大自然有一定的运行规律,然后列举事实证明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桀的暴虐而有任何改变。D项隐含的大前提是“只有鱼才知道鱼的快乐”,由“你不是鱼”推出结论“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具有合理性。C项“白马非马”是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命题,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是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是具有“不是”“属于”“等同”等多重含义的,而在“不是”的含义上,C项显然混淆了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的“马”的概念。
参考答案:C
4.常见的论述类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总—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形式。“总—分—总”的结构多在提出论点之后先从多角度、多侧面展开分析,再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材料一针对“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的问题,开篇亮出观点“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然后通过课文中的3个例子,分别从词义推断、意义的深度理解和议论文写作的严谨性这3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一段总结逻辑训练所能达到的境界。
参考答案:材料一开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言外之意的理解和写作3个方面举例论证逻辑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所能达到的效果。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展开论证的。
5.该题引入具体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所提供的观点和方法,有条理、有层次地进行分析。答题时,学生需在两联诗中发现并建立因果关系,还要分析这种因果关系对把握作品内蕴的作用。具体来说,颈联从“丛菊两开”可知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从“孤舟”“故园”可知诗人辗转漂泊、流落异乡的处境,尾联通过写赶制寒衣、捣衣声紧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诗人从“丛菊”“孤舟”很自然地想到“故园”,再由此生发出乡愁,由因及果,情感逻辑严谨而自然。
参考答案:有因果关系。①颈联写出了诗人离开故乡、漂泊经年的处境,从“丛菊两开”可以推知时间过去了一年,从“孤舟”“故园”可知作者辗转流离的经历。②尾联从制衣、捣衣的情景可以推知诗人兴发的是思乡之情。③颈联写诗人漂泊在外,尾联写诗人的望乡思归,一因一果,情感表达真切自然。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父
◎ 陈希我
父亲六年前就担心迷路了。那时候他还能骑自行车,整天往外面跑,母亲也还在世,父母和大哥一起住。母亲去世后,大哥说他家开餐馆,没法在家给父亲做饭,父亲就到我这边来了。当初的我一往无前,还有点反衬兄嫂不孝的意思,时间一长就后悔了:我根本管不住父亲。好在他喜欢往外跑,他能跑,说明身体还好。但不久,他竟开始迷路了。
最初迷路是在鼓楼购物中心,还好有个热心人把他带出来。第二次迷路,他七转八转,到天黑才摸到家。
但接着又一次迷路,表明他脑子确实不行了,他竟然记不得衣袋里揣着地址条。他坐在路边,边上围了许多人。协警来了,问地址,他记不起字条。最后人家索性动手搜。
我感觉问题有点大了,劝他不要出去,但他不听。
“一个人待家里,等死?”他为自己辩解时,说一个同事退休后,整天待在电视机前,不到半年就痴呆了,再几个月就死了。这例子他说了无数遍。现在想来,那也许只是他思维重复。
我是下班回来才发现饭桌边没有父亲的。我没心思吃饭,让妻子和儿子先吃,出门去找。
先在小区附近转,没找着。于是扩大半径,仍然不见。抱着侥幸心理往家打电话,是儿子接的。问爷爷回来没有,儿子说:“神马(什么)都没见到!”
“还有心思贫嘴!”我啐。
“现在你有心思了?”妻子接过电话说。
我知道她指的是什么,她几次跟我说不要父亲住在我们家。首要原因是父亲不肯交伙食费。之前我母亲在,由母亲交,母亲一走,父亲就不交了。大哥大嫂把他赶出来,深层原因是这个。在妻子的施压下,我去提醒他交伙食费,他竟然勃然大怒。我只能去做妻子的思想工作,说父亲也没多少钱,就当他是食客吧。
不料这个食客却要当主人。他什么都要管,管自己的儿子、孙子也就算了,还管儿媳。他看不惯我妻子很多东西,最看不惯的是化妆,搞得妻子要跟我闹离婚。从那以后妻子就不要父亲住我们家。父亲第二次迷路,妻子更催促我,说担心父亲在我们家出事,无功也就算了,还有过。于是父亲住谁家的问题又提出来了。父亲四个儿子,我是老二,上有大哥,下有两个弟弟。小弟在美国,没得指望了。三弟离了婚,他说他自己有上顿没下顿,哪能照顾父亲?大哥还是强调自己一家早出晚归。我妻子针锋相对:我们家不也是早出晚归?你可以早上把父亲一起带去店里,餐馆有东西吃,也热闹。更何况,你现在住的是老人的房子。大哥无法反驳,就采取拖延战术,能拖一天是一天。我也不好逼兄弟,反正没出事。
可现在出事了。
“你大哥饭都吃了吧?”妻子又说。
我一看时间,已经10点了。大哥是开餐馆的,要打烊后才能吃饭。这话倒提醒了我,得告诉大哥。我打电话给大哥,大哥说他扫尾后过来。我又给三弟打电话,他说在加班。他总说在加班,典型的“甩手掌柜”,不指望他了。在大哥来之前,我想再找找。妻子又来电话,说饭冷了。
“我不能一热再热!”她下最后通牒。
回到家,我才扒几口饭,大哥就到了。大哥满身油烟味,一脸疲惫,语气有点急躁:“怎么搞的!”他脱口而出。妻子不高兴,甩了手,进卧室去了。我向大哥使眼色,大哥也觉出自己冒失,解释道:“一个客人叫来物价局的人,说我暴利。我那怎么是暴利嘛!还敢暴利?稍微一提价客人就不来了!客人还不满意,还投诉。到现在饭都还没入口……”
妻子还猜人家吃了饭呢!我叫他一起吃,他不吃,没心思。我也没心思,推了碗,和大哥一起出门找。整个城市跑遍了,还是不见父亲。零点已经过了,大哥说再过3个小时他得去农贸批发市场采购,我天亮也得上班,就只能先回家。希望最后有惊无险,像前几次那样。
“一个大活人,应该没事吧!”我说。
大哥也表示认同。他还特意抱怨了父亲几句,说他吃太饱了,太闲了,能量过剩。我知道他在强调父亲身体好。身体这么好,受受苦也经受得了。又是夏天,不会冻。
我们兄弟两个互相打着烟雾弹回家了。但我睡不着,辗转反侧。其实父亲身体并不好,只是他喜欢动。他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大病一场,动不动就上医院,都是我陪他去。更累人的是他两次做手术,一次是小肠疝气,一次是前列腺增生,本来想叫护工陪护,但一说,父亲就生气了。他说他生了4个儿子,除去美国一个,还有3个,就没有一个指望得上?让人笑话。最后白天请护工,晚上由我们兄弟轮,基本是我和大哥轮。
这还是小手术,如果生了更大的病呢?简直不敢想。年龄一年年大起来,他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我忽然想起,他有高血压,药带在身上吗?赶紧起床查看,没带。这应该想到的,父亲出门不会带药,我也没想到让他带,反正一天一次,他总会有在家的时候,就没想到常规生活会被打破。
一丝凉风吹过,我的心发毛。
(节选自《花城》,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初的我一往无前,还有点反衬兄嫂不孝的意思”,“一往无前”“反衬”表明“我”有用对父亲的接管和照顾来贬抑大哥的冲动。
B.“那也许只是他思维重复”,面对父亲病情的发展,作为儿子的“我”缺乏必要的敏感,似乎没有意识到父亲还有个破损的内心世界。
C.“怎么搞的”,大哥脱口而出的这一句抱怨引来了妻子的不高兴,也印证了她早就预见到照顾父亲会产生“无功有过”的麻烦。
D.“我们兄弟两个互相打着烟雾弹回家了”,“烟雾弹”不单是指兄弟俩设想如何隐瞒各自的妻子,也透出了为人子女的无奈与辛酸。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构思巧妙,不蔓不枝,父亲的“迷路”构成了小说的情节主线,各种矛盾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内心冲突和心理变化。
C.小说中大量运用插叙,现实与回忆相互交错,在为故事提供广阔社会背景的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结尾通过写景和内心独白,表达出“我”在常规生活被打破后的纠结与恐惧,简洁有力又发人深省。
8.请结合小说概括妻子不乐意父亲住在“我”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在《父》的创作中说:“一颗会反省的心是备受煎熬的心。”试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我”的这种“煎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6.D项中的“烟雾弹”用于比喻那些遮盖事物真相、混淆视听的语言和行为。联系上文,这里的“烟雾弹”主要是指两人都不愿往坏处想,于是相互宽慰。兄弟二人的言行透露出为人子女的无奈和生活重压下的辛酸,并非想要通过彼此遮掩去设想如何隐瞒各自的妻子。
参考答案:D
7.C项中“为故事提供广阔社会背景”是对小说的过度解读。大量的插叙意在为家庭矛盾的来龙去脉及“我”的心理变化提供依据和理由,与“广阔社会背景”无关。这篇小说把养老问题安放在家庭关系的错综复杂和日常生活的一地鸡毛之中,并未触及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参考答案:C
8.妻子不乐意父亲住在“我”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上的,也有现实境遇和客观利益方面的,概括时应对妻子的言行作出合理的分析、梳理与整合,尤其要理解妻子语言中的弦外之音和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微妙心理。
参考答案:①经济原因:父亲不肯交伙食费,而母亲在世时是交伙食费的。②观念冲突:父亲什么都要管,甚至管到了妻子的生活细节上,让妻子心生反感。③怕担责任:父亲罹患阿尔兹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开始迷路,妻子担心父亲在自己家里出事,无功有过。④心理不平衡:其他兄弟三人都有照顾父亲的义务,可他们要么互相推诿,要么指望不上。
9.“煎熬”本意为长时间用水煮,这里比喻内心痛苦、焦虑、矛盾,无法排解。答题时应分析归纳“我”所受到的各种逃无可逃的折磨及其缘由,这种折磨又应该从内部的(作为儿子的“我”和作为丈夫的“我”,感性的“我”和理性的“我”)和外部的(“我”与他人)这两个观察视角展开。
参考答案:①内心冲突(内部冲突)使“我”时刻承受着煎熬:“我”一边担心父亲,一边却忽视他的内心感受;一边焦急寻人,一边却不停埋怨。②“我”与父亲、妻子、兄弟间的矛盾(外部冲突)使“我”备感煎熬:父亲固执,暴躁,“我根本管不住”;妻子抱怨、责怪,“要跟我闹离婚”;大哥和三弟冷漠、逃避,不愿承担责任,让“我”独木难支、心力交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