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 文导 读
我们的精神围绕着真理运转,好像群星围绕着太阳。
—[法]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对于热爱探索的人类来说,太阳是一个永恒的议题。
太阳是一个待解之谜,科学家们沉迷于研究它的热量、内核等,它永远有未解之谜等待人类作出攻略。
太阳是一个时间符号,日出日落时光流逝,数着太阳,就是数着度过的日子,而日子里蕴藏着剪不断的绵绵情思。
太阳是一抹乡村情怀,它照耀着麦田与果实,它是农人的信仰与希望。
太阳是一种人生哲理,每一个看到太阳的人,都有他们各自的人生体悟。
吃
太阳之食用指南
地球人能不能吃太阳?让我们通过这篇太阳食用指南,看看作者是如何从科学的角度,用诙谐的语言和大胆的假设来科普太阳这颗星球的。
如果吃一勺太阳会如何
◎ Mandelbrot
太阳在宇宙中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颗G型主序星。但是,要吃一口原汁原味的太阳并不容易。
和大多数天体一样,太阳也是分层的,从外到内依次是太阳大气、对流层、辐射层和内核,密度依次增大,温度也依次升高。最外层的太阳大气十分稀薄,“吃”这个词用在这里就有些勉强了。我们还是直接往深处挖,去吃太阳的内核吧。这里的物质是高密度的氢和氦等离子体,密度是水的150倍,想必口感不错。
要拿到一小块太阳内核,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就是高温。内核的温度高达1500万开,任何材料的勺子都不能承受这样的温度。事实上,人类能够制造出来的材料中,能够承受太阳表面温度6000开的都没有。其次,内核的高密度是依靠极高的压力维持的,即使你成功地舀出一勺内核,它也会马上膨胀爆炸,变成普普通通的氢气和氦气。
所以,我们只能假设你有一个来自外星文明的“黑科技传送门”,能够在一瞬间把一小块太阳内核传送到你面前。然后就是怎么吃的问题了。太阳内核不需要任何烹调,只需要简单口服。但是,这东西保鲜期很短。为了吃到新鲜的内核,你必须“快”。
我们吃东西的很大一部分目的是获得能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太阳内核营养很丰富。我们来看看它包含哪些种类的营养成分。
太阳内核是太阳内部唯一进行核聚变的地方。在这里,氢通过一种质子-质子链反应的过程聚变成氦,同时以伽马射线的形式释放能量。另外,内核中发生的碳氮氧循环也会释放出少量的伽马射线。
伽马射线是电磁波谱中频率最高的部分。也许你觉得它超过了你的消化能力,说不定还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其实你大可不必担心。太阳内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密度很低,每一立方米的功率只有275瓦,和一只冷血爬行动物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差不多。
假设你得到的太阳内核体积是1立方厘米,那么它释放的辐射能量功率只有0.275毫瓦。而且,在离开高温高压的环境以后,核聚变会很快停止,完全不会对你造成任何伤害。
同时,你也许会考虑到它的高温(1500万开)会导致惊人的黑体辐射。假设这是一个边长1厘米的小立方体,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它的黑体能量辐射功率高达2.23×1018瓦。按照这个数据,它能够在0.1秒之内释放出一个沙皇炸弹的能量。你同样不需要太担心这个问题。由于它体积太小,蕴含的能量不足以维持这么大功率的辐射,它的黑体辐射功率会随着温度变化迅速降下去。在电光火石之间,它就能降低到环境温度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块太阳内核包含的其他营养(能量)。前面我们提到过,它的温度是1500万开,而你的正常体温只有300开。两者之间巨大的温差构成了一个低熵系统,因此这块内核会很欣然地把它的能量传给你。那么,你会得到多少能量呢?
假设这块物质是从太阳中心取出来的,那么它包含33%的氢、65%的氦,还有少量其他重元素。这种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的热力学性质我不太清楚,不过把它当成理想气体来处理,估计在数量级上不会有太大差别。基于这样的假设,它在地球大气层中会迅速膨胀(爆炸),释放出大约1.4×1010焦耳的能量,相当于3.3吨TNT。类似你在食堂买了三两饭,但是它蕴含的能量却相当于几吨炸药,真是物超所值的营养美食。
“掌柜的,不好了,刚才那位客官被炸飞了。”
“……不是告诉你太阳内核不能卖给地球人吗?赶快关门,先把桌椅擦干净再接着卖。”
(来源:《意林》)
思 考 空 间
整篇文章建立在荒诞又大胆的假设之上,结论是根据太阳本身的特质进行推导而得出的,并不能被验证。但从这篇文章当中,我们依然能够学习到一些关于太阳的科学共识,比如:
①太阳是一颗G型主序星,宇宙中有很多G型主序星。
②太阳从外到内依次是太阳大气、对流层、辐射层和内核,密度依次增加,温度也依次提高。
③太阳内核物质是高密度的氢和氦等离子体,密度是水的150倍。
④太阳内核的温度高达1500万开。
……
请你找出文中其他的科学知识,列在下方。
数
数太阳的人
单纯从形状来看,太阳是一个圆形的符号。当这个平平无奇的圆形符号被一位妻子当作计算时间的工具,她数着日子盼望丈夫归来时,太阳这个符号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912个太阳
◎ 蔡 成
过了一个太阳,又一个太阳,又一个太阳,又一个太阳……总共过了912个太阳了。俺和娘和崽都想你,想跟你在一起……
我奶奶叫李氏,没名,也不识字。但她写过一封长达5页的信,而且是情书。
五十多年前,我奶奶靠一双小脚,从湘西一个叫桐子坡的地方,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了两天两夜,来到洞庭湖边的金盆桥。她是来成亲的,可怜她在此之前与我爷爷连面都没见过。
刚踏进蔡家低矮的茅屋时,奶奶吃了一惊。爷爷家实在太穷,哪怕那天是他大喜的日子,桌子上除了一碗看不出是啥肉的黑疙瘩,只有几碗地瓜稀饭。奶奶抬头看到了高大魁梧的爷爷,看到了爷爷热切的目光。奶奶心里一喜,地瓜稀饭和“黑疙瘩”就吃得格外有味了。①
新婚之夜后,奶奶问:“那肉真香呀,是啥肉?”爷爷红了脸:“老鼠肉。那群家伙太狡猾,我花了3天才在地里捉到两只……”爷爷话没说完,奶奶就已经呕吐得分不清东西南北。
结婚3天后,爷爷要去江西萍乡煤洞里挑煤了。②他将年老体弱的老母亲,也就是我的曾奶奶交给奶奶,然后在我奶奶泪眼汪汪的目送下,跟随村里另几个人远走他乡。
爷爷一走就是两年多,杳无音信。那时,爸爸已经出生而且开始学习叫“阿爹”,而曾奶奶的腰弯得几近贴着地皮了。奶奶常常在煤油灯下边抹眼泪,边给爷爷纳布鞋。鞋子一双双叠在木箱底,因为奶奶不知道如何把鞋子送到爷爷手里。她甚至不知道爷爷哪年哪月在他乡何处—虽然爷爷走之前交给了她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萍乡的地址,但奶奶不识字,也不好意思请别人替她写信给爷爷。③
又到年终的时候,村里又有几个年轻人要去萍乡挑煤。奶奶赶紧包扎了几双布鞋托邻里带给爷爷,又格外慎重地从胸前掏出一封信递给乡亲。厚厚的一封信,由手帕包裹着,折叠得方方正正。
几个邻里青年走在去萍乡的路上时,终究忍不住,偷偷把奶奶的信拿出来看。他们傻眼了,信写了整整5页,但一个字也没有,上面画的全是圆圈。一个又一个连着的圆圈,密密麻麻好几百个……前4页的圆圈上无一例外都添上了几根须须,最后一页依旧是圆圈,只是与前面不同,那是3个圆圈紧紧连在一起,两大一小,而3个圆圈外又添了没画完的半个圆圈。
什么玩意儿?青年们莫名其妙,本以为能看到热火火的文字或别的什么,居然是一溜儿乱七八糟的圆圈。真是失望透了!
总算到了萍乡,他们见到了爷爷。爷爷欢天喜地马上褪下脚上的破旧鞋子,换上奶奶纳的新布鞋。他在原地蹦了几下,不大不小,正合适,舒服极了!
爷爷听说奶奶还写了信给他,等不及询问邻里老家的情况,便拿起奶奶的信跑到偏僻的角落去慢慢阅读了。他甜甜蜜蜜地把信看了又看,心中那个喜呀,④连邻里跑来问他到底那古古怪怪的信是啥意思他都没顾上搭理。过了一天,爷爷兴冲冲地一个人回湖南老家了。
爷爷今年96岁,奶奶已过世好多年了。每年奶奶的忌日,爷爷都会把那封收藏得严严实实的情书拿出来晒晒太阳⑤,也会让我们饱一饱眼福。我们看不懂那封信,爷爷就细心地指着纸上的圆圈对我们说:“带须须的圆圈是太阳,就是一天的意思,后面一页连在一起没须须的大圆圈是你曾奶奶,另一个是你奶奶,那个小圆圈就是你爸爸,那大半个是……正是那一天,收到你奶奶信的那一天,俺才知道你爸爸早已出生了呀,俺家有小祖宗了呀,也知道你奶奶有多想俺了……”
接下来,爷爷放低了声音读信⑥:“过了一个太阳,又一个太阳,又一个太阳,又一个太阳……总共过了912个太阳了。俺和娘和崽都想你,想跟你在一起……”
(来源:《读者》)
思 考 空 间
奶奶为什么选择用太阳作为时间的符号来计算日子,而不选择用横线或竖杠等符号呢?
参考答案
因为太阳的符号里饱含了奶奶朴实的心愿。太阳有美好的象征意义,象征着欣欣向荣,象征着温暖的爱,象征着光明和希冀。奶奶用太阳来计算日子,暗藏着她对爷爷的爱意,隐含着她对生活越过越好的盼望。
晒
太阳与故土
太阳泽被万物,它照耀着麦田与水稻,它掌控着土地与丰收。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野上辛勤耕种。他们对太阳始终心怀敬畏,他们对太阳有着炽热而浓烈的感情。在广阔的田野上,太阳与农人共同谱写着悠远而粗犷的乐章。
麦子与太阳
◎ 宋兆梅
如今,太阳还是那个太阳,麦子也许还是那些麦子,可白面饽饽再也吃不出麦子的味道了。
小满过后,阳光浓烈起来。
此时的麦子与太阳,就像诗和远方。坡里的麦子已见黄色,脸呈高粱红的妇女,目光里满是期待,就像母亲抚摸一个孩子。
青黄不接时,大伙儿吃的是菜团团,就的是野菜菜。大人尚可忍受,孩子的肚子发出咕噜声,提出抗议。女人们叹口气:肠胃里缺油水呀。
那时家家有块自留园,预先留出几畦,种上麦子,就是为了接济麦收前的缺粮。女人们犹豫再三才把麦子连根拔起,犹豫无非是因为延迟几天会多收几斤麦子。切去根部的麦子,被撒在大门口外干硬的地上。女人抡起把棍敲打,簸去麦糠,直到出现婴儿色的麦粒。①
女人并不把麦子磨成浆,只需破粒成块,就加水和面。麦饼子糊在锅沿上,加几把柴火,烧一个大开锅。有韧劲的麦香像流水淌满屋子,女人眉眼里带笑,缺肚子的孩子,总算有了口好吃的。
男人总是村庄里最忙碌的,见面相告:早修农具早打算,莫等麦熟打转转。他们忙着去大集上置办收麦子的家把什。晌午饭后,他们都要去坡里转一转,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穗麦子,咬进嘴里,抬起头望一下太阳,扔下一句“麦熟一晌”,才转身离去。②
太阳在麦收季节是最亢奋的,霸道地游走在天上,发出的光像毒针。女人全副武装,斗笠套袖一应俱全,亦步亦趋走在男人身后,手里除了镰刀,还提着一把擦得瓦亮的铝燎壶。
女人和男人同时举起镰刀,齐头并进。男人弯着腰割,女人蹲着割,像武士,镰刀下去,麦茬矮齐,麦畦子里落不下一穗麦子。随着镰刀的沙沙声,目光所及遍地麦黄。
麦穰垛是庄户人黄灿灿的经典童话,日子只露出一角,生活顿时有了希望。
晒场是孩子的活。勤快懂事的孩子按部就班,懒惰贪玩的孩子捉蚂蚁玩,最调皮捣蛋的,钻进麦穰垛里,拱一头草,还把麦穰纷扬到女孩头上。这时的太阳不捉弄孩子,站在天上看热闹。③
麦子干透,选出一袋,到火磨上磨面,蒸新麦子饽饽。一家人围坐一起,男人喝几口散酒,孩子大口咬着白面饽饽,阳光充盈,一家人心怀感激。
如今,太阳还是那个太阳,麦子也许还是那些麦子,可白面饽饽再也吃不出麦子的味道了。
(来源:《椰城》)
父亲的阳光
◎ 董改正
父亲不怕晒,这在湾村是人尽皆知的。无论怎样的毒日头,只要事情没有做完,他都会顶着日头,继续干自己的活。不但绝无不适感,不但不会中暑,还越晒越精神。姨爹爹常常遥指着万绿丛中一点黑,对我说:“那个黑点,一定就是你爸爸,信吗?”
当然,我信。
“你爸爸前世是沙漠中的胡杨树,你信吗?”
我信。那会儿我上小学,才学到关于胡杨的课文,觉得他的比喻形象生动,龇牙笑了。
今年立秋当日就下了一场透透的雨,旱了很久的山地,那些羊粪蛋蛋般的土疙瘩,估计都如冰淇淋一般融化了。老天爷意犹未尽,又补了两场雨,气温一下子降下来,人间就开始换季了,年轻人的短裤短袖都收了起来,老年人穿起了夹衣。似乎“立秋”是道门,过了门槛,季节的身份就变了。
我一边感叹气候反常,一边找秋衣。
可父亲还盼着太阳,他总说立秋那天的太阳就像泡茶的开水,如果水温不够,这杯茶就废了。
父亲站在廊下,看着秋雨绵绵的田野山岗说:“别慌着收短衣裤,至少还要穿二十来天呢!”像是劝我,又像是说给自己听。
“这天,还是要热的,至少要热半个多月。”
“怎么看出来的?”我问。
“这天下成万上亿亩的稻田里,稻子就差最后一把火了,要是一直阴雨,那可怎么办?”
父亲的逻辑显然是靠不住的,他人格化了“天”。
“没有立秋后一直阴雨,然后歉收的情况?”这句话我没有问出口,说出口的是:“我看稻子都勾头了,就是阴着,也能干爽硬实吧?”
“就差最后一把火了,稻壳里大半是浆水呢。阴干的衣服一股泔水味,何况稻子?碾米机一过,都碎成粉渣渣了。”
关于立秋后,阴雨、气温低,因而收成差的记忆,父亲一定是有的,只是他不愿意去想罢了。他心思简单得像个孩子,倒下就能鼾声如雷,睡眠时间能达到十个小时,但是这几天他忧心忡忡,失眠了。
回城后的第三天,一大早就接到父亲的电话。
“你出门看看!大太阳!我看了天气预告,今天三十度!明天三十二度!后天三十六度!这死天气,要热死人呢!”
父亲的口气简直像个炫富的富二代,仿佛他是夸父,太阳是他追回来的一般。
我拉开窗帘,万道金光射进来。
“知道他为什么不怕毒日头吗?”姨爹爹曾经这样问过我,然后自己给出了答案:“因为他最信任土地,春种秋收,一滴汗一粒稻,土地不会撒谎,而太阳不管贫富贵贱,一股脑地照着。”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烈日熊熊的景象,阳光翻卷着舌头,舔着圩田里一切植物上的水迹。枫河水汽蒸腾着,扭曲了天空的形态。万绿丛中一点黑,我的父亲仰看着太阳,眯缝着眼睛,笑着骂道:这鬼天气!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
悟
太阳的哲理
人类仰望太阳,却又会不断寻找太阳的目的和意义。太阳所蕴含的哲理,是人类智慧在宇宙中的折射。
落日余晖
◎[美]谢莉·马多克斯
那是1982年的一个傍晚,我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沿着美国内华达州弗吉尼亚街走着。猛一抬头,天边绚丽夺目的落日景色映入眼帘。那景色太美了,我当时想告诉街上所有的行人它有多美,让他们与我一起欣赏这难得一见的美景。但每个人都低着头若有所思,来去匆匆。
我只好退而求其次,跑进附近的百货商店,邀请柜台后面的一位女士一起看落日。起初,这位女售货员打量着我,好像我是来自另外一个星球似的,接着她说:“好吧……”
我们就这样欣赏了一会儿落日。我忍不住感叹:“美景天造,事在人为。”
我感谢她出来与我一起观赏美景。与人共赏美景的感觉真好!这事我后来就淡忘了。
4年以后,我的境况急转直下,一段20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我生平头一次感到孤立无援,一切都要由自己一个人来扛,我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了。
一天,我在洗衣房等着洗衣服的时候,随手拿起一本杂志,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与我有类似遭遇的妇女,她刚刚结束了一段婚姻,搬到了一个陌生的社区,所能找到的唯一工作是在一家百货商店卖化妆品,而这恰恰是她极不喜欢的工作,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久后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她的一切。她说,有一天,一位女士跑进她工作的那家百货商店,邀请她到外面看一看落日。那位陌生人说:“美景天造,事在人为。”那天她看到了绚丽的落日美景,突然领悟到那句话隐含的真谛。从那一刻起,她的生活彻底发生了变化。
(来源:《环球时报》,汪新华编译,有改动)
坐在汪洋中观赏落日
◎ 李小刀
照片里,父女俩坐在一截汪洋中的楼梯上,楼梯两边还有两截木头桩子。整个画面除了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汪洋,平淡无奇。但当我读到这张新闻图片背后的故事时,不禁被深深打动。原来,2011年8月飓风“艾琳”登陆美国东海岸,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画面上的那截楼梯,本来属于一栋老房子。这栋老房子建于1903年,曾被美国政府列入《国家史迹名录》。48年前,比利·斯迪森买下了它。“艾琳”过后,他和女儿发现,他们只剩下了这段如一片树叶漂于海面上的楼梯。
这本来是一则典型的灾难报道,但斯迪森说的一句话打动了我:“我们只能想象着小屋仍在我们身后,我们坐在楼梯上观赏落日。”短短一句话,让我看到了太多灾难报道中难得一见的一种生活态度。它无关眼泪、抱怨,有的是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从容与豁达。
(节选自《南国都市报》)
太阳与月亮
◎ 刘 墉
我问过许多朋友:“太阳与月亮,你到底喜欢哪一个?”他们多数的答案是月亮,原因是太阳并非一直可爱,它可能带来溽暑难熬的天气甚至可怕的旱灾;而有月亮的晚上,多半很有情调。但是当我说两者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他们则毫不考虑地要太阳了。
同样的道理,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我们往往比较喜欢那些好施小惠、善于逢迎的人,唯有到紧要关头,才会深切地感觉到那些真正默默照顾我们、不时教训我们的人的重要。
(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萤窗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