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经典专题诵读:《论语》论人之评

2023-12-29 00:00:00本刊整合
现代阅读 2023年16期

提纲挈领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很多人说《论语》善于刻画人物,但它几乎没有对人物外貌进行描写的句子,而是通过对其功绩、行为的点评,塑造了一个个历史形象。毫无疑问,这些评价是孔子乃至整个儒家学派的主观评价。它们能为世人所认可,更能说明孔子评人之准。

孔子尊仁守礼,希望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因此在对历史人物、同时代人物进行正面评价时多推崇其人格的高尚、功业的伟大,负面评价则反之。对于管仲这样的贤臣,孔子对其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晋文公虽是一代霸主,但孔子认为他不够光明正大;至于季氏这种僭越之徒,孔子则愤怒地表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追求的境界,但它的标准是灵活的。身处乱世,伯夷、叔齐、微子、箕子、比干,他们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但都是仁者。孔子认为,由于人和社会具有复杂性,不同情况下应作出不同的选择,孔子辩证地评价他们的选择,这也体现了他识人之准。

文句吟咏

八佾 第三·一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②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64人;诸侯用六佾,48人;大夫用四佾,32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译文

孔子评论季孙氏:“他用天子规格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心做出来呢?”

析论

“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以下犯上。如果任由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作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开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这种行为在春秋时期是典型的僭越。孔子因此出奇地愤怒,要求严惩这种行为。

宪问 第十四·十一

子曰:“孟公绰①为赵、魏②老③则优④,不可以为滕、薛⑤大夫。”

注释

①孟公绰:鲁国大夫,为人清心寡欲。

②赵、魏:赵氏、魏氏,都是晋国最有权势的家族。

③老:家臣。

④优:优裕,有余力。

⑤滕、薛:当时的小国,在鲁国附近。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担任晋国诸卿赵氏、魏氏的家臣是力有余裕的,但是做不了滕国和薛国这种小国的大夫。”

析论

孔子强调为政者应当量才用人,使每个人都尽其所能、各得其所。孟公绰是个清正廉洁、知足常乐的人,他的道德学问很高,适合做赵、魏这种大族的家臣。如果他去做滕、薛两个小国的大夫,处理琐碎的实际政务,就不合适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用处,要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宪问 第十四·十五

子曰:“晋文公谲①而不正②,齐桓公正而不谲。”

注释

①谲(jué):欺诈,玩弄权术阴谋。

②正:正派。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析论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位著名的霸主,但孔子对二人的评价截然不同,认为晋文公善于搞权诈而为人不正道,齐桓公为人正道而不搞权诈。从言语中可知,他对晋文公的作为有些不以为然。

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齐桓公打的是“尊王攘夷”的旗号,名义上都是维护周天子权威。当时,西北的周边民族不断进犯中原各国,齐桓公出兵帮助燕国、卫国和邢国打退异族入侵,保卫了华夏文化。而晋文公对外争霸的过程中,没有采取“正派”的做法。当时,齐国衰落,能与晋国抗衡的是南方的楚国。晋文公与楚国开战缺乏正当理由,于是通过打击楚国盟友郑国来挑衅楚国,与楚国交战时也没有用堂堂之阵,而是用了诡计。晋文公战胜楚国后,与诸国会盟,竟然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管孔子对齐桓公、晋文公的评价是否公允,其阐述的政治思想是极有价值的。他认为,一个国家或政府,如果在政治上采用阴谋诡计而不重视道德仁义,这个政府的合法性就大打折扣,政权也很难长久,最终必将败亡。

宪问 第十四·十七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①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②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④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

①微:如果没有。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的句首。

②被发左衽:披头散发、左开衣襟都是当时落后民族的风俗。被,通“披”。左衽,衣襟向左边开。

③谅:诚实。这里指小信。

④自经:自缢。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安定下来,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沦为落后民族。难道他要像普通百姓那样守着小节小信,自缢于山沟中而没有人知道吗?”

析论

子贡认为管仲没有为公子纠恪守臣节,反而效命于齐桓公,不能算仁者、忠臣。但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让战乱稍安、百姓安居乐业,对历史、对国家、对人民贡献巨大,恩德泽被后世。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忍辱而生,为我们留下不朽的《史记》,如果他受刑后选择自杀,《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就无法问世。因此,我们要让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不必对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计较小仁小义。

卫灵公 第十五·七

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②!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③而怀④之。”

注释

①史鱼:卫国大夫史鳅,字子鱼。他临死时嘱咐儿子不要为他在正堂治丧,以此劝谏卫灵公进贤(任用蘧伯玉)、去佞(斥退弥子瑕),史称“尸谏”。

②蘧伯玉:名瑗,孔子的朋友,卫国贤臣,主张以德治国。

③卷:收。

④怀:藏。

译文

孔子说:“史鱼是正直之士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隐居民间不做官)。”

析论

史鱼无论君主有道或无道,都同样正直;而蘧伯玉则审时度势以处世,蕴含了变通和通达的精神。孔子对两人的处世态度都赞赏,但更欣赏遽伯玉一些,因此说前者是“直”,后者是“君子”。史鱼固然忠直,但若遇到暴君,可能会给全家带来祸患。

季氏 第十六·十二

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②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③?

注释

①千驷:四千匹马。驷,古代一般用四匹马驾一辆车,一驷就指四匹马。

②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兄弟互让君位而出走到周文王处。两人反对“以暴易暴”,曾劝阻武王伐纣。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

译文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他死的时候,人民找不到他有什么德行值得称颂的。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人民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诗经》里说的“真的不是因为富足,只是因为品德卓异(诚不以富,亦祇以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析论

本章说明对统治者的历史评价在于人民的口碑,这是一种先进的历史观。齐景公贵为君主,权势豪富煊赫一时,死后却寂寞非常,民无称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其精神流芳百世。可见,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其外在的财富,而在于其内在的品德。

微子 第十八·一

微子①去之,箕子②为之奴,比干③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①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庶兄。

②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纣王暴虐无道,箕子曾向他进谏,纣王不听,箕子便披发佯狂,被贬为奴隶。

③比干:商纣王的叔父。他竭力劝谏纣王,被纣王处死。

译文

微子离开了商纣王,箕子做了商纣王的奴隶,比干强谏被杀。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人。”

析论

孔子将“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他眼中,能称为“仁人”的人凤毛麟角,但并非没有。在这里,孔子列举了微子、箕子、比干3位大臣,既赞赏了他们的仁德,又为求仁的人们树立了榜样。

作为臣子和亲属,三人实在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好江山就此葬送,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让纣王迷途知返,但纣王不以为然。在这种不可逆转的大势下,三人作出了不同的抉择:微子携礼器出逃,后作为殷商遗民领袖被封为宋国国君;箕子即便被贬为奴隶,亡国后也不愿意在周朝当官;比干为国尽忠,因劝谏而被剖心。孔子认为,微子无法力挽狂澜,远离非仁,就是成仁;箕子收敛锋芒,没有盲目求死,才能有机会去追求道义;比干当仁不让、宁折不弯,合乎仁义大道。他们的选择虽然不同,但最终都成了为人称道的“仁人”。由此可以看出,求仁没有固定的道路,也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是仁,死亦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