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金融助力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3-12-29 00:00:00黄丽宏
清华金融评论 2023年11期

科创金融是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平台,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打通科技创新链条和金融资本链,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的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一直以来上海科技、财政和银保监等相关部门聚焦初创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壮大的需求,针对科创企业“三高一轻”的特征,持续深化探索有政府参与风险分担机制的信贷产品创新、增加政府增信扩大普惠覆盖面、研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贷产品和创投联动信贷等工作试点,引导基金、股权融资和上市企业培育库等加速与资本要素的链接,构建由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和多维金融要素组成的服务圈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上海模式”,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随着30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来到了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地”的关键时期,既有改造升级传统动能的迫切需要,又有培育壮大新动能的现实动力。新形势下,作为推动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重量级“引擎”,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可以非常好地解决转型与发展的难题。一方面可以为传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此,科创金融应运而生、乘势而上,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创新和经济转型带来了助力和活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底,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了《上海市 南京市 杭州市 合肥市 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其中,上海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是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再上新台阶。上海等5个地方政府相继制订了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了部门责任和任务分工,统筹推进科创金融相关试点工作。

科创金融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推进科技创新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形成科技信贷总量显著提升、风险投资加速集聚、科技保险成效显现、社会资本投入多元、多层次资本市场高效协同的科技金融可持续发展生态”。为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精准度,通过发展科创金融,疏通金融-技术-产业通道,支持科技中小企业提升创新动能,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科创金融助力科创中心建设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基本完整

2011年12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促进科创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1〕84号)并设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科技金融政策和相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及协调落实;由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推进工作小组则负责分解落实科技金融工作的目标任务,定期检查科技金融服务工作情况,总结评估科技金融政策的效果。过去10年,上海已经形成“1+4+1”的科技金融工作机制,即1个包含财税扶持、组织协调功能在内的保障机制,“科技信贷”“股权融资”“资本市场”和“科技保险”4项试点内容及1个涵盖线上汇聚资源信息线下覆盖全市各类科技创新载体网络的服务平台。

在“1+4+1”的科技金融工作机制的保驾护航下,上海相继制定出台了40多项科技金融政策和措施,涵盖了科技金融服务、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小额贷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与利息补贴、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多层次资本市场等科技金融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覆盖全面、门类齐全、工具多样的科技金融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2023年,上海市科委、上海银保监局等八个部门印发《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进一步引导保险业金融机构支持科技中小微企业发展,将更好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推动科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较为完备

通过10年的时间,上海已经初步构建了“3+X”科技信贷创新产品体系和具有上海特色的“4465”科技信贷框架。商业银行的“六专机制”不断深化,与科技金融相关的专业化经营体制初步形成,“知识产权质押”等产品持续深化,“投贷联动”模式不断探索。上海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的成立与运行,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加大科技信贷的投放力度。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961.4亿元,普惠贷款利率约为4.2%,为全国最低地区之一,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报告显示,上海融资环境以89.11分居全国之首。

上海已形成万亿国资投资基金群。市区两级政府引导基金与国有引导基金设立,引导多元化社会资本投入。目前市属国企出资参与(LP)和在管(GP)的基金总数量576只、实缴规模2327亿元,撬动基金规模近万亿元。其中包括参与出资730亿元(270只基金)、撬动基金规模7033亿元;规模超过10亿元的在管基金近75只,规模2557亿元。深入探索“孵投联动”模式,全市209家科技孵化器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孵投联动。其中,民营孵化器以内部孵投联动为主,国有或高校孵化器以外部孵投联动为主。呈现出三个30%和三个60%的特征:30%区域集聚超6成孵化器、30%国家级孵化器贡献超6成成果、30%在孵企业吸引超6成投融资规模。有38家孵化器以自有资金或合作方资金建立了孵化投资基金,总规模近60亿元,重点投向在孵科技企业,帮助企业获得风险投资。2021年,全市孵化器8367家在孵企业,294家当年获得投资,获得投融资总额达到140.8亿元。

上海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上市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活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的设立,丰富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以科创板为契机,扩大科技创新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支持更多不同阶段的优质科技创新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截至2023年9月底,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87家,排名全国第三;市值超1.47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上海科技保险不断创新与试点,设立了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创业保障保险”—“科创E保”、专利综合保险的试点。在保障专业技术领域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形成了围绕集成电路领域的“集共体”,推出了生物医药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及保费补贴政策。截至2022年底,生物医药责任保险服务本土药企174家药企,1108个项目,提供风险保障近50亿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共累计承保了176个重点创新项目,为ARJ21飞机、船舶制造、智能发电设备、工程设备等重点领域提供风险保障累计688亿元。

在发挥保险资金作用方面,中国太保在股权投资领域通过直投和股权基金方式累计投资324亿元,72%的底层项目(约930家企业)为创投项目,已出资参与上海科创中心二期,长三角一、二期基金;积极参与推进上海国投母基金、海通引领区母基金、国泰君安新兴产业基金等设立。

案例:“3+X”科技信贷创新产品体系

2010年12月,市科委联合市金融局推出“科技履约贷”产品,通过政府、银行、保险风险共担模式,开启了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参与贷款产品的先河。通过风险共担,既缓解了因贷款逾期给企业带来的生存压力,又增添了银行对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支撑的意愿和信心。依托科技履约贷产品,银行建立起服务科技企业的专业队伍,科技部门也通过产品服务形成了一支科技金融专员队伍,深入开展科技信贷服务。2021年,为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市科委联合市金融监管局推出“科创助力贷”,引入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政府+银行风险共担,以银行风控为主,政府采取备案推荐模式将贷款审批周期缩短至一周内,帮助小微企业快速获得贷款。十多年来,科技信贷产品不断前伸后衍,逐步形成“3+X”科技信贷产品体系。“3”即服务初创小微企业的“科创助力贷”、服务科技中小企业的“科技履约贷”和服务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小巨人信用贷”,通过针对不同阶段企业风险特征,政府财政承担的风险补偿比例逐步退坡,覆盖了科技企业各阶段的信贷需求。“X”即针对科技企业个性需求,形成的“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产品,最大限度体现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价值,帮助企业获得贷款。市科委通过不断优化完善“3+X”信贷产品,参与产品设计和服务,引导商业银行深入了解科技企业,进一步丰富服务科技企业的产品和模式,推动普惠金融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截至今年5月底,“3+X”科技信贷产品已为全市17000多家不同产业领域的科技企业提供授信金额超过6800亿元,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科创金融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通过科创金融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工作实践具体情况来看,科创金融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创投引导等创新产品、服务体系和覆盖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对支撑和助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标“十四五”期间上海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需要着力完成的目标和要求,还存在若干不适应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持续优化。

从制度安排看,与科技型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扶持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

一是面上均质化政策与不同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异质化融资需求特点不相适配。二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缺乏针对性融资扶持政策倾斜支持,主要表现为在企业最需要支持的阶段难以形成有效助力。

从政策效果看,对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引导还不够充分

一是银行主体作用发挥仍然存在短板,由于风险控制的要求和运营模式的限制,导致轻资产型科技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资金支持仍有较大难度。二是政府投资基金门槛条件较高,机制不灵活,基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发挥受限。三是股权投资机构以国有为主,市场化机构不够聚集,风险投资相对不活跃。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全国人工智能投资前十大机构中,只有晨兴资本一家总部在上海。

从配套措施看,政府增信和金融服务保障功能有待加强

一是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规模效应有待进一步建立。目前,本市已初步建立国家、市级、区级的三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但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增信规模效应尚未显现。二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和监管模式有待建立完善。

科创金融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建议

突出“增效能”,提升间接融资可得性、覆盖面。一是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体系,完善政府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探索开展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业务奖励,鼓励和引导市、区两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放大担保倍数。二是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持续优化升级“科创助力贷”“高企贷”等科技专属信贷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研发贷”和“人才贷”等金融产品创新以适应科技型企业对中长期信贷的普遍需求,同时创新供应链融资担保模式,对接不同环节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发挥好政府性融资担保和科技金融政策与各类“天使”“创投”“产业投资”基金等的联动组合效应,大力推进“投、贷、保”联动。

突出“齐要素”,支持企业开展直接融资。一是培育各类科创投资机构。优化调整财政支持政策,大力吸引和培育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引导基金等投资机构集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支持和鼓励更多标杆性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利用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板既有优势,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专项转移支付、“浦江之光”等财税政策在培育优质上市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搭建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和监管模式,引导和加强会计、审计、评估、技术交易所等第三方机构提供高质量服务,降低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引导更多投资者进入重点新兴领域和高端产业进行长期投资。

突出“补短板”,创新完善财政政策工具。一是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抵质押融资信贷产品。以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为契机,研究探索围绕支持本市科创企业发展,在本市部分区先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试点。二是依托高质量孵化器开展投孵联动的创新模式和机制探索。引导以财政资金设立投资早期硬科技创新的市级母基金,围绕“硬核”技术孵化和科技企业培育,深化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与股权投资、信贷保险的高效联动。三是研究开展商业银行创投类贷款试点。聚焦科创产业,利用银行的资金优势与基金的投资特长,深化投贷联动,完善“股权+债权”管理模式,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在信贷准入、考核激励和风险容忍等方面建立与科创企业轻资产、无抵押等特点相吻合的融资模式,财政通过参投、奖励等机制在试点前期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例如,探索构建以面向基金的“PE贷”为主体,辅以面向基金管理人的“GP贷”、面向基金投资人的“LP贷”、面向基金投资科创项目的特殊目的载体的“SPV贷”等创投类贷款产品体系,形成服务于科创企业的金融链。

(黄丽宏为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实习编辑/周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