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学数学教育的追梦人

2023-12-29 00:00:00于玲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3年1期

初识慕振亮老师,是在他刚参加工作还是“小慕老师”的时候。一晃已十多年,他不仅自然地成了身边许多人年龄上的“慕哥”,更成了当地同行心目中专业上的“慕哥”。我因为比他年长近十岁,又一同从事同一区域内的小学数学专业的工作,所以,有机会见证了他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育人的追梦历程。

与慕老师接触多了,自然对他的了解就多了几分:1981年,他出生在山东省栖霞市占疃乡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母亲的善良和父亲的倔强直接影响着他的童年、他的成长。踏上工作岗位后,父母的话也时刻萦绕在耳旁:“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你就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身边领路人也时刻用心栽培他、关心他:烟台市教科院徐国钊主任叮嘱他“多做业务,少做杂务”,齐鲁名校长张晓琳指导他“踏实用心做事”……应该说,慕老师是幸运的,也是“听话”的,他时刻牢记期望和叮嘱,扎扎实实用心做专业,十七年来,不断探寻,不断耕耘。

一、“练”是“平凡之路”的痴心坚守

什么是“练”?慕老师的诠释是:练习、锻炼、锤炼。2006年他刚入职,上课时心里没底,把握教材的能力不足,他用了最“笨”的办法练,以模仿为主,向老教师请教,照葫芦画瓢。当时,他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只要课不冲突,几乎每天都拿着小方凳去听王海泉老师的课,上课记笔记,下课当面请教;晚上看教学参考书,写当日课堂反思,备好第二天的课;第二天早上四点半又准时起床看教学光盘,写下每节优秀课例的教学实录,一遍遍地说自己的讲课教案。那时的他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疲惫。那一年,初出茅庐的他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区级优质课人员选拔活动,可以想到,练习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不足的他落选了。没有时间沮丧,“失败”的他“痛定思痛”(这是他反思中写到的一个词,我倒是认为这点“痛”不算什么,甚至根本称不上“痛”,如果叫“痛”,也是急于求成的必然结果),逼着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和接下来努力的目标与方向。当真的静下心来,对照同行的课堂,他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过程时,发现自己需要“练”的太多太多了……他买来字帖,从一撇一捺开始练字;买来录音笔,从一字一句开始练习普通话;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从网上购买了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将同一教学内容不断地比较和梳理,结合青岛版教材所提倡的“情境串”教学法,努力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最适合的情境植入课堂,努力制作最直观的课件,甚至自己动手制作各种教具、学具……他在工作随笔中写到“无数盏暗夜倔强的灯,陪伴我精研数学教材;无数次挣扎苦思的备课,帮助我真正为学生而教”,这是他每日真实的常态。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慕老师在2014年省优质课磨课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确定了无数次又被否定了无数次,这对于有过失败体验又无比倔强的他来说,心情无数次潮起潮落,几次甚至失落到几近崩溃。也正是这非常态的磨砺,不论对他的课还是他本人都是一次质的蜕变。回顾这段历程,他反思道:“一次次修改教2lx7DiWVoSU9TOxnh1LGXg==案,一道道更新习题,一次次修正教态,一页页斧正课件,每一句话的语气、每一个字的发音,背后都凝聚着烟台市芝罘区小学数学团队的诸多心血,每一遍试讲都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几次试讲下来感觉不好时,烟台市教科院徐国钊主任深夜打来电话给我鼓劲,每每回忆起来都备受鼓舞,倍感温暖。磨课也是磨人,通过磨课锻炼人的意志,锤炼人的品格,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我深知,没有领导和前辈们的引领,没有家人做后盾,没有自己的咬牙坚持,就没有这次的成绩,更没有我的成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慕老师后来又陆陆续续在多个场合上公开课、示范课,2017年还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正是这一次次反复“练”的过程,使得他由最初的向老教师请教到得到老教师的认可和赞赏,由最初的机械模仿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害怕登台到喜欢讲课,一步一个台阶,扎扎实实。

二、“学”是“痴心绝对”的依然如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到来,像扫码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等,很多职业将会被科技所代替,不思考、不改变的教师也有被替代的危险。面对“未来已来”的时代,慕老师选择的生存之道是终身学习。熟悉慕老师的人敬佩他,除了他课上得好,还有非常难能可贵的一个理由,那就是他一直坚持读书、思考、教学、写作。

记得有一次他给青年教师讲习班介绍成长经历时,谈到刚参加工作时,工资非常低,一个月1400元,每月会拿出200元买书,工作初期主要读与数学教学有关的书籍,后来从学科杂志到学科专著,慢慢延伸到语文类、古典名著、哲学类、历史类等系列丛书,在他不足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摆放着五个大大的书架。不断阅读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反思,将大学时所学的高等数学和小学数学适度融合。业余时间,他就研读著名的数学科普专家张景中院士的系列书籍,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从2011年到2014年,他还将浙江省特级教师唐彩斌从英国带回的小学毕业生试题做了分类和整理,从另一个视角打开了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国际视野。

2013年他的第一篇论文《英国小学数学毕业测试中推理能力试题的分析》在《小学教学》(数学版)上发表,有了良好的开端,后来他笔耕不辍,把平时上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习题编制都一一归类、整理,多篇文章在《人+Mu3BeO3O/yhtxYhy/wzcw==民教育》、《小学教学》(数学版)等期刊上陆续发表。

“学”以致用,慕老师上课时特别喜欢引导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倡导一题多练、一题多解,喜欢用变式训练,他带领团队研究的“指向思维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变式教学研究”被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他用两年的时间,与浙江和北京的特级教师一起合编了数学阅读读本——《数学在哪里》,该书一出版就受到全国各地小朋友的欢迎与喜爱,并被选入教育部“百种中小学教材延伸读物”。

三、“爱”是“一路生花”的以爱育爱

教育要坚守初心,教师要甘守三尺讲台,不忘初心,陪伴学生一步步成长。2017年,慕老师要代表山东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讲课比赛,责任之大可想而知,为了不负众望,必须全力以赴备课。可他当时还担任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任务,耽误学生上课,万万不行。怎么办?他选择了“鱼和熊掌”必须兼得,咬牙做到了两不误!白天,按部就班上好两个班的数学课,晚上挑灯苦战,备课、磨课,制作课件,精心准备教具、学具,有时甚至只因某一个环节的某一句话而思考到半夜,困了便趴在书桌上睡一会儿,醒了继续思考。第二天,虽然眼上带着黑眼圈,一进课堂,依然热情饱满,下课按时检查批改学生的每一份作业,教学工作一项也没有落下。直到比赛出发前一天,还在教室里把后面要落下的课提前给学生上完。最终,课荣获了一等奖,同时也以很好的学业成绩将那一届学生送上了初中。

2016年,经层层选拔,慕老师入选了烟台市第三批烟台名师;2019年,又经层层选拔入选了第四批齐鲁名师,山东省教育厅从300名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中遴选60人公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教育管理硕士,他又有幸位列其中;2021年又入选了山东省第十批特级教师。这对于一个工作刚满16年的青年教师来说何其幸运。多年来,他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倾其所能,先后赴德州平原、菏泽单县等贫困地区参加送教活动,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齐鲁名师赴新疆喀什地区四县和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二师送教活动,自费购买了3000多元图书邮寄给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和新疆喀什疏勒县的孩子们。

梦想不能只停留在梦和想的阶段,努力在困境中坚持,才能梦想成真。有些事情,看似不可能,努力了,就有机会变为可能。慕老师心怀感恩,心向远方,一路坚持,一路成长,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追梦路上,辛勤地耕耘,幸福地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芝罘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