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作业”的研制作为学校集体备课的任务之一,它对于提高备课组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团队教研的能力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质量“校本作业”的编写离不开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学校建立分工合理、职责到位的编制系统,让备课组既有校级作业库整体上的引领,又有年级作业群分单元的合作(如图1)。同一备课组中,专业发展处于不同层级的老师需认领与自身教学水平相匹配的作业研发任务:处于新手期、成长期的教师,主要编写针对新授课的“平时练习巩固型作业”,编好此类作业需对每一节课达成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突破进行深入的思考,有助于教师自觉强化对“家常课”的研究;处于成熟期的教师,因其具有多轮执教的经验,更适合在日常教学中及时搜集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典型问题,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纠错误、补短板的“周末查漏补缺型作业”;而作为备课组的专业引领——骨干型教师或备课组长,则须积极承担起对各类实践作业、综合评价作业的研发任务,主动思考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落实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科学、有效地实施过程性评价。这样的研制分工,在确保“校本作业”内容符合本校学情、有效适用于学生不同阶段学习需要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备课组不同成员的专业水平和互助作用。
在“校本作业”研制分工的基础上,学校还需加强对备课组资源库的常态化管理:在资源更新上,要做到“一届传一届、年年有更新”,确保“校本作业”的时效性;在经验分享上,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单元命题研讨、优质习题赏析、学生错题分析、“后进生”辅导分享等贴近日常教学的活动,不同发展层级的教师可选择不同的主题参与、交流,切实加强教师对作业习题、对课堂教学的自发研究。
综上,“校本作业”的深入研制将有效改变教师在备课中“等、靠、要”的应付心态,营造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共进氛围,提升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