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拉比回忆当年读书时的情景时说,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他的妈妈却问:“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回想孩子在上幼儿园时,每天都要问很多问题:为什么我不会飞?人为什么没有尾巴?为什么闭上眼睛才能睡觉?……孩子天生好问,总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对每一样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却越来越不爱提问了,是学生没有问题了吗?肯定不是。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仔细想想,这与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我们往往把提问当作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标。当学生所提问题在预设之中时,我们就会坦然接受;如果在预设之外,常会说:“这个问题,我们留到课后思考。”一些好问题、真问题,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被终结。还有的教师怕学生所提问题会影响课堂教学进程,索性自己来提,抓住提问的控制权,把握住学习的进度,就可以顺利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长期处于师生之间的问答模式中,缺少提问的机会,慢慢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识。同时,学生越来越不爱提问,跟我们的评价也有关系,绝大部分作业和试卷都是纸质的,学生都是以答为主。
怎样引导学生朝着“求学问、需学问”的方向发展呢?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需要思考选取怎样的学习素材可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再思考如何创设提问情境和把握提问的时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去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鼓励他们勇于提出问题,促使全班同学一起思考。
其次,要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比如,可以先学习模仿性提问,仿照教材上的问题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来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自己解答。然后学习创造性提问,这会突破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或认知水平,用全新的视角去发现数学中的奇特现象,从而提出挑战性、综合性数学问题。对于创造性提问,教师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不要期望每个学生都能提出好问题、真问题。当然,可以通过培养好奇心和改善学生参与提问的方式,来提高他们成功提出创造性问题的概率。总之,我们要鼓励学生愿问、敢问、善问,不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特别是,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对于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当然,这样的课堂可能不会那么顺畅,但会很真实。
“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给我们学校的题词,意思是追求学问,首先要学会提问,不学会提问,不是真正的求学问。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南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