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爱问”中“乐学”

2023-12-29 00:00:00吴贤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3年4期

教育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提出了落实幼小科学衔接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学习适应”的第一个发展目标就是乐学好问。乐学好问,其具体表现是:“在观察、阅读、互动讨论等情境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好奇心,能够对不懂的现象进行追问和探究。”这就意味着,在入学适应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的主题数学活动到小学的数学系统学习的过渡,同时,要积极培养儿童发现和提出问题,进一步追问和探究的能力。

基于此,在近一年的幼小科学衔接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步建构了以乐学爱问为指向的儿童数学课堂学习样式,通过“问题真奇妙”“提问小达人”“问题我来想”“我想继续问”这四个学习板块,让初入学的小朋友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发现并尝试提出自己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借助教师的引领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在自主提问→交流探索→尝试解答→反思再问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数学学习方法,形成问题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思考的乐趣。

借助“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这节家常课,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感受“爱问”中的学习乐趣。

【课堂实践】

一、问题真奇妙:引导儿童展开数学观察

师: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今天分享的小朋友。

生1:大家好!我今天带来的数学问题是:为什么鸡蛋要一打一打地卖?我和妈妈去超市买鸡蛋的时候,我看到鸡蛋总是12个装在一个盒子里,妈妈说12个就是一打。为什么鸡蛋要12个装一盒?要一打一打地卖呢?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这样好数,2、4、6、8、10、12。

生:因为一年有12个月,正好够我们每个月吃1个。

(学生都笑了)

生1:谢谢大家的回答。我来告诉大家,一打就是12个,这是英国计量个数的一种单位,就像我们握笔要离笔尖一寸,寸就是我们中国计量长度的一种单位。妈妈说,鸡蛋这样一打一打地装,可能就是一种习惯。不过,我们也在超市里发现了10个或者6个装一盒的鸡蛋。这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师:谢谢生1。瞧,超市里的鸡蛋几个装一盒,居然还藏着计量单位的秘密呢!孩子们,今天,我们的学习将继续由我们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开启。

【思考】每天课前两三分钟的问题分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回归自己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学会留心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图形等数学元素,发现并提出独具儿童视角的数学问题,借助亲子互动的方式,尝试了解问题的答案,与同伴分享交流。借助这样细水长流的积累,让儿童爱问的天性获得充分释放,也让每一堂数学课的学习,都从充满趣味的、奇妙的问题开始。

二、提问小达人:激励儿童提出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本,通过观察和思考,很多同学都提出了有意思的问题。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提问小达人”环节,在四人小组里有顺序地分享自己提出的问题吧!

(学生借助数学书,依次分享问题)

师:老师从刚刚小组分享的问题中,找到了这4个问题,先请这4个学生分别给我们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略,学生的问题如下)

1.为什么10+2是0和2相加,而不是1和2相加呢?

2.为什么10+4等于14而不是50?为什么不是4和1相加呢?

3.15-5是怎么算出等于10的?

4.为什么12-2等于10而不等于1呢?你看,个位的2已经去掉了,不是只剩下这个1了吗?

师:这几个问题都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0加几,还有和它相对应的减法到底该怎么算有关。一些同学在阅读数学书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10加几等于十几?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十几减掉这个几,就是10呢?

师:是啊,为什么10加几是十几,反过来,十几减几就是10呢?这样的想法正确吗?如果正确,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的提问小达人很棒,在阅读和观察中有自己的发现,还想知道这个发现背后的道理。

(大家自发地为提问的学生鼓掌)

师:除了这些问题,老师还想分享这样几个问题:10+5等于5+10,而减法不行,比如,为什么15-5不等于5-15?还有同学想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陈昱筱想知道:盒子里有10个苹果,盒子外有5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王诗吟想知道:10点加上5点,是15点吗?

师:这些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接下来,我们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在小组中动手操作,交流分享,一起解决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吧!

【思考】儿童的视角总是充满独特的个性,这在低年级儿童的提问中总能得到印证。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和提问的引导,每一次新课的学习,甚至练习课上,孩子们都能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享这些问题,既是一次提问能力的相互观摩和学习,也是儿童对数学现象的一种潜在思考和回想。在“提问小达人”环节中,由于儿童自身年龄和经验的局限,问题的选择还需要教师进行组织和提炼,但通过这样日复一日的浸润,自主学习,观察思考,发现提问,将成为儿童今后数学提问学习的思维习惯基础。

三、问题我来想:引导儿童尝试数学探索

1.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尝试探索。

师:小组尝试解答这四个问题的时候,可以一边说一边尝试用我们的数学工具摆一摆、拨一拨,把我们的想法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给小伙伴听!

(按照问题顺序,依次讨论交流)

生:我来回答前两个问题,我用小棒演示一下。这个10就是1捆小棒,这个2是2根小棒,把它们合在一起,当然只能合成12;10+4也是一样。这不就是我们刚刚学习的十几的组成吗?

生:我用计数器补充。你们看,10就是在十位上拨1颗珠子,加2,是在个位上拨2颗珠子,个位上原来是没有的,就是0,加上2颗珠子就是2,再和十位上的1合起来,就是12。

生:我补充,为什么这个1不能和2加呢?因为这个1不是一,是1个十啊,而这个2是2个一啊,当然不能张冠李戴啊。

师:这个成语用得好,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就像这里的小棒,1捆只能加1捆,几根只能加几根,单位相同的才能加在一起,不然不就是张冠李戴了吗?通过他们的介绍和补充,我们发现10加几,要用个位上的0和这个几加,不能用十位上的1去加几。那后面两个和减法有关的问题呢?

生:15-5,15就是1捆小棒和5根小棒,减掉5,就是把这5根拿走,所以还剩1捆小棒,1捆就是1个十。

生:所以12减2,2减掉了,剩下的1不是1个一,而是1个十,得数应该是10。

2.游戏体验,丰富认识,思考解惑。

师:通过刚刚的分享,10加几和十几减几,大家会算了吗?我们来玩一个“对对碰”的游戏,看看大家能不能很快算出结果来。我出数字卡10,小朋友们用手势表示加几,说出算式和答案。听明白了吗?谁来试一试,和我对对碰?

(师生玩一组10加几后,切换为十几减几的对对碰游戏)

师:感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结束了,带着游戏中的感受,再来看这两个问题:10加几为什么等于十几?为什么十几减掉这个几,就是10呢?你能回答他们的疑问了吗?

生:10加几就是十几,这个和我们刚刚学习的十几的组成是一样的,1个十加上几个一,合起来不就是十几嘛!

生:减法也一样,从十几中减掉几,就剩下1个十了,所以十几减几等于10。

生:我提醒大家,十几减的几要和被减数的个位一样,不然就得不到10了。比如15减3,就是12,只有15减5才是10。

师:听完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今天学习的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其实就是在考查我们十几的组成呀!

(学生不自觉地点头应和)

3.拓展延伸,主动建模,应用深化。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计算10加几还有和它相应的减法了,那现在再来想一想:为什么10+5等于5+10,而减法不行,比如15-5就不等于5-15?先不要急着回答,我们做一组“悄悄算”感受一下,再来说说你的想法。

(师出示题组,如图1,组织同桌做“悄悄算”练习)

生:10+2=2+10,10+9=9+10,因为两个加数交换一下位置,最后把它们合起来,当然相等。

生:但是减法不能交换被减数和减数,不然会出现不够减。但通过这组题目,我发现一个减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也很有意思,被减数无论减去谁,剩下的一定是两个数中的另一个数。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在心里悄悄说出这道题的4个算式,感受一下。

(师出示图2)

生:这个图说明,加法可以交换两个加数,减法真的不行。

师:还有两个生活中的问题:(1)盒子里有10个苹果,盒子外有5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2)10点加上5点,是15点吗?我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吗?

(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分享)

生:第一个问题,就是用10个苹果加上5个苹果,10加5等于15,所以一共有15个苹果。

生:第二个问题,10加5等于15,15点就是下午3点。

师:你能像这样提出一个用10加几或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静静地想一想。

【思考】想办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让学生提问更具有思维的挑战性和解决问题后的愉悦性。在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数学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比较薄弱,通过教师的方法指导和小组的合作交流,借助实物演示,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在尝试解决问题,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用数学方式表达思考的习惯。当然,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用游戏、操作、活动等不同形式,让儿童更乐于探索和参与。

四、我想继续问:激励儿童延续数学思考

师:今天,我们借助大家提出的问题,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有了新的认识。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学习中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小朋友们真棒!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带给我们思考的问题小作者们!

(热烈的掌声)

师:小朋友们,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提出问题,可以让我们更会观察、更会发现,也更会思考和表达。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学生静静地思考后表达)

生:为什么要单独学习10加几还有这样的减法?10是不是一个很特别的数?

生:接下来是不是要学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生:今天的学习让我想到之前学习的0加几的加法和得数是0的减法,为什么我觉得它们有一点儿像呢?

师:这些问题,有些我们可以课后和小伙伴、爸爸妈妈一起讨论研究,有些期待大家在后继的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思考】每节课的最后,留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体会问题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后还可以有更多的问题或进一步的思考,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回顾和再出发。每一次因提问而收获的掌声,每一次因问题而得到的赞叹,都会促使儿童投入新的观察、发现和思考。这也是乐学爱问课堂中,又一次对提问的肯定和激励。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转学成教:儿童数学学习范式优化研究”(批准号:D/2021/02/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