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饮酒,大家并不陌生。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彰显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酒文化。繁忙工作后,小酌一下,消解疲累;逢年过节,朋友小聚,把酒言欢,增进感情。可以说,酒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对于酒精的作用以及饮酒可能会引起的一些精神病理状态,大家不一定熟悉。
王大爷的儿子很孝顺,看着父亲最近在家里没什么事情,就给父亲报了一个老年旅游团。老年旅游团里有一群老年朋友,大家热热闹闹地游览了几处名胜古迹。加上导游的各种讲解,王大爷觉得很有意思。
但从第二天开始,王大爷就蔫了下来,甚至在第二天晚上开始胡言乱语, 表现得非常激动, 伴有身体发抖、大汗淋漓, 并指着房间里空荡荡的地方大喊“有人”“上面有条蛇”。旅游团的老年朋友见状有些害怕,怀疑王大爷是不是在白天撞了邪,“鬼上身”了。
见王大爷的状态不对劲儿,导游把他送到了当地医院的急诊。医生了解情况后做了紧急治疗——原来,王大爷不是“鬼上身”,一切异常竟然都是酒精惹的祸!
王大爷68 岁了,退休后即与酒结缘,用他的话说,他喜欢“酒后微醺的感觉”。一开始,王大爷每天晚上喝一点酒,慢慢地,变成早餐、午餐前都要喝一点,不然就心里不舒畅。这样一来,惬意是惬意,但“越来越上瘾”的状态也让王大爷有些苦恼。所以,趁着这次出游的机会,王大爷就尝试在这几天里坚持不喝酒。结果,就出现了种种令人奇怪的表现。
医生解释说,王大爷具有明显的酒精依赖,突然停止饮酒后出现了戒断反应,表现为酒戒断性谵妄。
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属于精神活性物质范畴。所谓精神活性物质,就是能影响人的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可以导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依赖,就是即使知道继续使用下去会带来问题,但还是控制不住使用。个体产生依赖后,如果停用或减少用量,就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反应,即戒断状态。以下是酒精带来的几种精神病理作用。
王大爷通过饮酒体验到了微醺的感受,渐渐地持续饮酒、无酒不欢,这就是情绪、行为等心理状态发生了改变,对酒精产生了依赖,俗称酒瘾。
通常我们会从以下方面,看一个人有没有产生酒依赖。
1. 比较固定的喝酒方式。大多数人喝酒时能控制自己的喝酒行为,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喝酒方式。当出现酒依赖后,个体的喝酒行为就会比较固定,比如早晨也需要喝酒,甚至在不应该喝酒的时间和场合喝酒。
2. 有一定特征性的寻求喝酒行为。对酒精产生依赖的个体,喝酒成为其主要的需求,为了喝酒而采取各种手段,可以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明知道继续喝酒会有严重不良后果,仍难以控制。
3. 对酒精的耐受程度先增后降。身体对酒精逐渐耐受,可以表现为酒量增加——“喝倒一桌人”。但个体在长期喝酒后,由于酒精对肝脏造成损伤,最终耐受度会下降,因此出现“不喝不行,一喝就醉”的状况。
4. 为了避免戒断反应而喝酒。不喝酒就会觉得身体不舒服,为了避免这种不舒服,从最初的每天晚上喝一点,到每天中午,甚至是早上都要喝酒,最后酒不离身。
5. 多次戒酒失败。有些酒依赖个体会采取戒酒行为,但总是维持不了多久。比如开心或不开心,或到了一些喝酒的场合,很容易再次喝酒。
王大爷在已经产生酒依赖的情况下,希望通过这次旅游把酒戒了。但是,在身体已经适应一定酒精水平的情况下突然停酒,就出现了戒断反应。
通常在停酒6~12 小时后,酒依赖个体就会开始出现一些戒断反应,常见表现有手抖、心慌、恶心,觉得没力气、很焦虑等。有30% 的酒戒断个体会出现酒精性癫痫,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两眼上翻、口吐白沫等,一般持续5~15 分钟。
王大爷出现的酒戒断性谵妄,就是一种严重的戒断反应,一般出现在断酒的48 小时后,表现为意识模糊,分不清东南西北,认不出亲朋好友;出现幻觉,比如看到很多恐怖的毒蛇猛兽、妖魔鬼怪,从而情绪激动,大喊大叫;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发热、大汗淋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如果处理不当,患者会因为高热、脱水、衰竭、感染、外伤等死亡,死亡率高达5%。
有些酒依赖个体在长期喝酒后,还会出现人格变化。比如,说谎,只对喝酒有兴趣,不关心他人,缺乏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
还有些酒依赖个体会出现酒精性妄想症,表现为对配偶不信任,怀疑配偶对婚姻不忠;产生酒精性记忆障碍,尤其记不住最近发生的事情,经常忘拿东西,学习新知识变得困难,有时对过去的事情在时间、地点、情节上“张冠李戴”,甚至臆想出一些内容,每次讲述时都有变化,前后不一。
长期饮酒导致酒依赖后的治疗,需要酒依赖者的主动意愿,社会的各种支持,以及医学治疗手段。这是一个复杂、综合、需要坚持的过程。
所以,美酒可品,但适度才好。千万不要失了控制,沉溺在杯中世界,而失去了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