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可能都听孩子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明天想请假,不去上学。”
假期返校后1 ~ 2 个月,孩子的厌学问题就会浮现。的确,从舒适的假期生活,调整到被迫早起、全天听讲、完成繁重作业的状态,很不容易。
尽管大部分孩子能够较快地适应这种改变,但对有的孩子来说,上学或者仅仅是想到要去学校,就非常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情绪,这些学生可能会逃避去学校。
孩子厌学或拒学问题是学生对学业的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其表现是多样的。
从行为上, 学生可能表现为迟到、早退, 甚至是缺勤、逃学。如果学生本身就有精神障碍的症状,还可能采取自伤、自杀的方式, 以引起老师、父母的重视, 达到暂时休学的目的。
从情感上,学生可能表现为对上学的焦虑、过分害怕,一提到上学就对亲人发脾气,抱怨学校的种种不好。
从认知上,学生既可能不满学校的规章制度、老师的教学方式,又会产生对学业的倦怠感,失去学习的信心。
从躯体上,部分学生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胃痛、浑身没劲、心慌,甚至晕厥等症状。但实际上,综合医院的医师一般很难从这些学生身上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这时,有的家长就会认为“孩子在装病”。
孩子厌学,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学方式僵化、校园霸凌、成绩退步、分班、父母婚姻关系不良、搬家、亲人重病、学校离家远、食堂饭菜差等,都可能造成他们不愿意去学校。
短时间请假确实能让孩子暂时逃避开学、考试等在校期间的苦恼,从而在短期内缓解压力。然而,频繁缺课,也可能使孩子的学习水平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重返学校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由厌学发展到拒学、休学甚至退学。频繁请假、休学、退学,也会让孩子与同学和老师的社交关系脱节,导致自信心进一步降低。
从心理学上来讲,一味回避焦虑,消极对待学业,孩子就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处理与学校、学业、同伴有关的挑战”,难以承受适度的焦虑情绪。而对情绪管理应对技能的缺乏,会让孩子继续陷入逃避学业的恶性循环中。
第一,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回应。如果孩子无缘无故要求请假两天,家长应该重视起来。首先,家长可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询问和倾听孩子在学校的经历,捕捉孩子逃避上学的原因。比如,可以询问“如果学校的哪件事改变了,你就愿意去学校呢”。年龄小的孩子,可能是担心与家人分开一天,不适应学校的午休制度;年龄稍长的孩子,可能是面对的课业太难、怕被同学欺负、怕被老师提问等。然后,家长可以及时开导孩子,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帮助孩子应对问题。
第二,加强与学校合作。家长不要忘记,学校和老师是自己育儿路上的重要伙伴。班主任等老师提供的学生在校信息,有助于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比如,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在家里能言善道,但被老师评价为“内向”,上课不爱举手发言,发言时会结巴。那么,家长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家模拟课堂提问,让孩子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锻炼公众演讲的技巧。如果孩子表达对于学校的“怨恨”主要是由于某位老师经常对自己“阴阳怪气”,那么家长也可以协调老师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第三,积极求医,适时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如果孩子的主要表现是心跳加速、肚子痛等躯体症状,那就有必要先去综合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如果排除了躯体因素,家长可以进一步寻求精神心理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改善孩子的情绪问题和不良的认知模式。有的孩子可能在厌学之前,已经经历了长期失眠、抑郁等问题,甚至有过轻生的意念。家长不要讳疾忌医,应尽早预防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第四,提高引导孩子的能力。一方面,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所以面对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愿望时,会有所妥协。另一方面,父母也要承担“教练”的角色,引导孩子接纳生活中的烦心事,学习焦虑情绪的应对方式。家长可以与孩子协商,设置明确的请假条件,并且温柔且坚定地执行。请假的标准,可以考虑自己或其他大多数人的情况。家长还可以降低孩子上学日在家的“舒适感”,如要求孩子按时起床、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限制网络使用时间、鼓励参与家务等。
第五,为孩子树立榜样,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期待孩子每天按时上学,那么家长也应该积极工作,减少对工作的抱怨,多寻找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期待孩子课后主动按时完成作业,那么家长也可以陪在一旁,阅读书籍或者学习新技能。如果期待孩子不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情绪崩溃,那么家长就要有心理韧性,别把工作的压力带回家,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当身边有充满正能量的家长时,孩子自然而然也会从中获得“心流”,找到人生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