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尤其是新手家长,经常会问我这些问题:孩子到底应该多久体检一次呢?是不是上幼儿园后就不用再到妇幼机构体检了?也有家长朋友觉得,给孩子量量身高、体重就叫体检了,是这样吗?
事实上,一次全面的体检应该包括身高、体重的测量,医生对孩子生长发育的评价,医生给孩子从头到脚做一遍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化验检查,医生关于孩子生长发育、营养喂养的专业指导和化验结果分析。其中,医生的评价、体格检查和分析指导是最重要的。
基本的体检频率是: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婴儿期、青春期),建议每3 个月定期体检,每6 个月结合相应的化验检查综合评估。
中间的平稳上升期(1 岁以上到青春期发育之前):建议每6 个月定期体检1 次,每1 年结合相应的化验检查综合评估。
如果体检发现生长偏离,或是化验结果有异常:建议增加体检频率,在上述两次体检的中间多到生长发育门诊监测。比如在中间的平稳上升期,每3 个月定期体检,直至生长追赶至正常水平,再回到基本的体检频率。
早产、低出生体重、矮身材、中重度肥胖、消瘦等需要重点关注的孩子:在生长发育尚未恢复至正常范围前,建议每1 个月体检1 次,具体以儿童保健医师的门诊嘱托为准。
对于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一般每年4 ~ 6 月都有儿童保健医生到幼儿园给孩子体检,1 年1 次。有经验的家长朋友都知道,幼儿园体检的化验项目只查血红蛋白,用于筛查孩子是否存在贫血,而一张完整的血常规报告单,通常有20 多个项目。
所以,若想全面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或是家庭对孩子的身高期望比较高,或是幼儿园体检已经显示孩子身高、体重不达标或是超重、肥胖了,还是建议家长在孩子入园后,仍做到至少每6 个月定期到妇幼保健机构做全面的体检评估。也可以在寒暑假来做定期生长监测,这样就能及时发现生长偏离,尽早干预,最终实现理想的成年身高。
每个周末,都有很多大孩子来到儿童保健门诊,其主要的诉求是身高管理。身高正常的孩子希望能锦上添花,而生长偏离的孩子希望能及时矫正。身高的增长需要时间,如果孩子的骨骺已经闭合、身高已经结束生长,此时来谈身高管理为时已晚。
身高管理越早重视,效果越好,最佳时机是在青春期发育之前。家长朋友一旦发现孩子有任何发育征象,比如女孩乳核增大,男孩睾丸突然增大,不管是正常还是提早发育,都建议及时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生长发育门诊,监测发育情况,评估生长潜能。
常用化验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骨密度、视力筛查、发育行为评估、髋关节筛查、膳食营养分析、脊柱侧弯筛查等。必要时,可以进行粪常规检查。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为了全面评估其健康状况,还可抽静脉血完善生化全套、乙肝两对半、25 羟基维生素D、维生素A、微量元素、甲状腺功能等项目。如果存在身材矮小或是有青春期发育征象,还需要测定骨龄以评估生长潜能。
骨龄是按骨骼发育测定的年龄,是指身高实际生长的年龄,可以回答孩子的身高还可以长多久。医生根据骨龄测定结果,可以预测孩子之后的身高增长趋势,与遗传身高水平进行对比,看生长潜能有无折损。一旦开始测定骨龄,建议每半年复查骨龄进行动态监测。
骨龄落后的孩子,就是俗称的“晚长型”。而早发育的孩子,往往骨龄提前,即“早长型”,这样的孩子虽然个子高,但身高增长缺乏后劲,最终成年身高可能并不理想。可见,预防骨龄提前,延缓骨龄增长,无疑可为身高增长多保留时间,对于孩子身高获益十分重要。
骨龄一般是通过拍左手正位片来检测,但不是“想拍就拍”,骨龄测定是有指征的。一般来说,需要进行青春期身高管理和性早熟、矮小症的小朋友建议完善骨龄检测。但是,5 岁以内的孩子通常不建议测骨龄,因为这个年龄段预测生长趋势的准确性较低。
锌元素确实对儿童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锌缺乏会造成孩子生长迟缓、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对微量元素化验准确性的质疑,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与此相关的是,有的家庭长期把含锌制剂当作保健品给孩子吃。其实,我国目前没有任何指南或专家共识,建议儿童长期服用含锌制剂,更多提到的是通过膳食均衡来补锌。
锌对于儿童那么重要,想补又不敢补,怎么办?这时可能需要化验依据的支持,即给孩子测微量元素。对于人体锌营养状况的判断,目前仅有血清(浆)锌检测,是临床唯一可用的指标,不推荐通过发梢或尿液来判断孩子是否缺锌。这意味着,在没有更好、更准确的检测方法问世之前,如果要给孩子制定补锌的疗程,我们还是得借助血清(浆)微量元素检测的帮助。如果测试值的锌低于平均水平,可以酌情给孩子补锌。
当今的儿童保健,已经不是专属于0 ~ 3 岁小宝宝的保健,而是结合了青春期医学相关知识,覆盖0 ~ 18 岁,上管发育、身高,下管营养、喂养的全程、全面保健。2 岁以上儿童保健的重点已经转移到身高管理,这也是孩子们仍然定期来儿童保健门诊的主要诉求。家长朋友对于儿童保健和健康体检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越早重视,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