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疾病有时候就像探案一样,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以小见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无论错过哪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错漏。一时的疏忽,带给患者的可能是长达数十年的苦痛……
我看了一眼时钟,时间已近中午,肾脏内科门诊外的人还是熙熙攘攘的。
我抹了抹脑门上的汗,叫了下一个患者的号。
进门的是一个30 岁左右的青年。他皮肤较黑,体形偏瘦,皱着眉头,表情显得略有些痛苦。
“哪里不舒服呀?”我一边问着病史,一边看着他从包里掏出一沓病历报告。
“李医生,我这两年老是发烧、头痛,两只手的关节也痛。”患者道,“老家医院的医生说我是偏头痛和关节炎,给我吃了两年的消炎止痛药,我感觉没什么用。两个月前,我上厕所时发现有泡沫尿,想着来到医院看一看,就来北京了。”
我翻看着患者的病历。病历保存得很完整:无明显诱因间断头痛、发热伴关节疼痛2 年余,发现蛋白尿2月余。患者说,关节疼痛集中在双侧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远端指间关节。各项指标检查显示,类风湿因子持续偏高;肌酐2 年间从113 微摩尔/ 升上升到222 微摩尔/ 升;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为2.76 克。
“慢性起病、远端关节对称性疼痛、肾脏慢性损伤,这非常像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肾损害啊。”我暗自想着,又重新观察患者的双手,同时随口问道:“您早上起床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双手手指发紧、僵硬?”
“僵硬?我好像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患者挠了挠头说。
没有晨僵,双手关节也未见肿胀、变形。这一下子就让我有点发愁了。本以为是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肾功能损伤,但患者又不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临床表现。一时之间,如何给患者的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定因成了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因为现在的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的问题,患者急需入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我劝说患者做好住院的准备,同时按下一肚子的疑问,叫了下一个号。
“患者除了肾功能不全,还有不少毛病。”休息时,我向师弟介绍这位患者的病情,也当是给自己梳理思路了,“他之前做过心电图,显示T 波高尖、左心室高电压。头颅磁共振检查显示,他脑内多发腔隙性梗死灶,胼胝体疑似新发脑梗。”
“左室肥厚,疑似脑梗,还有个慢性肾病,这患者不简单啊!”师弟很夸张地张大了嘴,接着说,“不过,这些全身症状的表现也能用类风湿关节炎解释吧?师兄,你是还有什么顾虑吗?”
师弟说得没错,类风湿关节炎常常会表现为全身性的疾病。根据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联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公布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诊断标准,对于没有影像学改变的患者,可以通过关节受累、血清学抗体、急性期反应物、滑膜炎持续时间来诊断。这名患者总体得分为7 分,其实已经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了。
但是,我的心里还是有点打鼓:患者的疾病已经持续2 年有余,按理说病程并不短,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现任何关节肿胀、变形,也不见晨僵和活动后加重的典型表现,这真的能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吗?
“有没有可能是别的问题引起的肾脏损伤呢?”我自言自语道。我突然想到,患者因为间断的头痛和关节痛,2 年间口服了大量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这么大剂量的镇痛类药物服用史,确实有可能会引起镇痛剂肾损伤。
“镇痛剂肾损伤?”师弟似乎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但这样没法解释患者起初的头痛和关节痛啊?”师弟又给我泼了一盆冷水。
我和师弟两人“头脑风暴”了半天,也还是没能想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不管是类风湿关节炎,还是镇痛剂引起的肾损伤,患者都应该做一个肾穿刺活检来明确诊断。”我们俩对视了一眼,默契地找患者谈话去了。
患者这次住院,来陪床的是患者的母亲,一位朴素的中年妇女。我和师弟来到病房的时候,她正在擦拭床头的柜子。为保险起见,我再次和患者确认了一下病史:“您最早是2 年前出现双手关节疼痛的吗?除此之外,没有出现过别的疼痛?”
患者点头,就在此时,患者的母亲突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对我们俩来说无异于平地惊雷。“对、对,手痛是这两年越来越重的,他小时候只跟我说过他脚痛。”她说罢,我马上看到了师弟眼里的震惊:足部疼痛?有问题!
我继续追问患者儿时的情况,患者的母亲表示,患者小时候说过自己脚痛,但大人看他干活也没怎么出汗,就觉得是小孩子偷懒,不想干农活,所以找理由来逃避干农活。
少汗!我的耳朵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位母亲自己都忽略了的一个重点。我和师弟又对视了一眼。“您和您家人以前出现过手脚疼痛的状况吗?”这时,师弟问出了一个我也在思考的问题。
“这么一说,我好像想起来,我和他姐姐以前也有过手痛,但只在发烧后有过那么一两次。”患者的母亲补充说。
疑似的家族史、男性表现较女性重、少汗、幼年起病的肢端疼痛、全身多器官受累……就像在一团乱麻中找到了那个松解绳结的线头,患者近30 年的病程好像一下子整齐地列在了我的面前。难道说,他患的是罕见的法布雷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有两项检查就不得不做了。我赶忙回到办公室,为患者请了眼科和耳科会诊。
会诊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患者角膜涡状浑浊、眼底血管扭曲;左耳高频神经性听力下降。这些都进一步证实了我的猜想,但要确诊法布雷病,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肾活检和酶活性+底物+ 基因的检测。
“法布雷病?是什么病啊?从来没有听说过!”患者表示很不解。
法布雷病是一类溶酶体贮积病。该病为X 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女性通常为杂合子,带病基因被“稀释”,发病时间相对较晚且临床表现较轻;而男性患者均为半合子,发病较早且大多出现经典的临床表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患者是该家系中第一个被发现的。
我耐心向患者解释了这种罕见病,并说:“目前我们认为,您患法布雷病的可能非常大,建议您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越早开始治疗,您的预后会越好。”
各项检测结果不久之后都出来了,证实患者就是经典型法布雷病患者。“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我和师弟一起坐在电脑前,看着患者的各项检查报告,不由得发出感叹。
是啊,法布雷病是一个误诊率、漏诊率、延诊率都相当高的疾病。
法布雷病患者的蛋白尿一般在20 ~ 30 岁时就会出现,但由于病情复杂、症状缺乏特异性,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往往会花费患者数十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器官就像被看不见的蛀虫缓慢地蚀空,直到出现不可逆的改变甚至死亡。
幸运的是,法布雷病并不是不可治疗,酶替代治疗(ERT)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这位患者确实幸运,尚在疾病的相对早期,在器官发生恶化进展之前就能接受治疗。在规律接受治疗半年后,他的肢端疼痛及头痛症状得到缓解,尿蛋白的情况好转。
我在想,如果既往接诊的医生对法布雷病这类罕见病的了解多一些,如果患者幼时出现症状时,父母能够更加关注一些,他是不是就能少承受一些苦痛呢?
法布雷病(Fabry 病)是X 染色体上的GLA 基因突变所致,呈现X 染色体伴性遗传的家族特点,患病率约为1/10 万。女性法布雷病患者,其子女有50% 可能罹患法布雷病;男性法布雷患者,其女儿100% 遗传突变基因,其儿子不会遗传。
临床呈现多系统受累表现,患者通常在幼年出现肢端疼痛、少汗、皮肤血管角质瘤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出现早发脑梗、心肌肥厚、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等。男性患者表现更重,常因多系统受累而在肾内科、神经科、心内科、风湿科、皮肤科等辗转,从症状出现到确诊平均延迟14 年。
既往法布雷病以支持治疗为主,目前特效的酶替代治疗药物阿加糖酶α 已于2021 年进入国家医保,治疗费用从既往每年上百万元,已降至几万元。规律酶替代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肾脏、心脏、神经系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