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听吗?听懂了吗

2023-12-29 00:00:00南亦丹
大众健康 2023年12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倾听。倾听技巧适用于任何关系。善于倾听的人,更容易领会他人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在心理学中,倾听是一种主动的、理解的、关注的、反馈的、共情的、接受的、尊重的以及非判断性的技能。通过倾听,可以了解表达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帮助他们释放情感,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倾听不存在阶层区分,不存在要求和服从,纯粹只是心与心靠拢的一种方式。倾听者通过善意真挚的眼神、适当的肢体接触、接纳理解的态度,让被倾诉者有了更安全的表达空间。

倾听,也并非只是听取来自语言上的信息,更多是非语言部分传递的内容。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时,语言传递的信息内容占30%,非语言传递的信息内容占70%。也就是说, 倾听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非语言表达的含义,比如通过判断语气、语调、眼神、面部表情以及手势、站姿等,来体会倾听的内容。

“听不见”的妈妈

曾经有一位情绪崩溃的母亲,带着垂头丧气的女儿,来找我进行心理咨询。母亲说, 她的女儿读小学二年级, 写作业非常慢, 每天写到很晚都完不成,她不得已要陪着女儿一直写。看到女儿写作业时故意磨蹭,她忍不住打骂,但还是不管用。与此同时,她更小的儿子也需要照顾。为此,这位母亲每天都是分身乏术、身心俱疲,以至于家里的境况天天都是“鸡飞狗跳”。

这位母亲跟我强调说:“我快被逼疯了!我跟女儿讲了很多遍,她压根听不懂,只会眼泪汪汪地瞅着我。老师,她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啊?”

听不懂的人,到底是谁呢?我了解到,这位母亲的两个孩子年龄相差不大。母亲怀二胎、照顾小儿子期间,正是大女儿对母爱的依恋期,但这种需求却被忽视了。当孩子的正常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她潜意识中就会另辟蹊径,也就是通过拖延写作业来占用妈妈的时间,从而变相实现对母爱的满足。

她的女儿在我面前哭着说:“南老师,其实我可以很快写完作业,我就是太想让妈妈陪我了。” 这句话很是让人揪心。事实上,她的女儿也曾向她表达过渴望,但很可惜,母亲的“接收器”不灵敏,以致倾听失败。于是,女儿就以“问题孩子”的形式来敲门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够看到,这位母亲没有倾听到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要记住,只关注到事物的表象,不代表倾听,有效倾听才能看到表达者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渴望,从而做出有效回应。

倾听优于反馈

一个令人舒服的倾听者,重点不在于回应倾诉者什么,而在于是否理解了对方的关注点。基于这个重点,请给倾诉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耐心地去听,去看见,去弄清楚对方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只有看清了真相,才能够做出恰如其分的回应。

如果实在不知道自己是否明白了真相,也可以真诚地告诉对方:“虽然我不一定都能听懂,但只要你愿意,我会静静地听你说。”给予一些默默的陪伴和真诚的眼神接触,再递上一杯温暖的水,就很好了。

记住,一个令人舒服的倾听者,最不需要的就是滔滔不绝地输出观点。不要力求给出一个天衣无缝的反馈,而要以理解为目标,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倾听别人上面。

学会自然回应

当投入地倾听别人时,你回应的情绪、言语或者动作,一定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比如,当你听到对方遭遇人生的悲惨事件时,你会流露出难过的神情;当你听到对方的境况在不断努力下发生改变时,你会感到开心,眉头不自觉地舒展,并很自然地送上肯定和欣赏。也就是说,真诚倾听后,内心的感受会指引你做出恰当的反应,你根本不用担心该怎么回应。

举一个小例子。遇到某种困境的孩子向你倾诉:“妈妈,上课的时候我很想集中注意力去听,可怎么都做不到。我好烦,都不想去学校了。”如果你能把孩子的话听进心里,第一反应大致会是——“妈妈看到你很想做好(这是在挖掘积极面),但因为做不到而着急、难过(这是在替孩子做情绪反应),我很理解你这种心情(这是在共情)。妈妈很心疼(这是在表达你的感受),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吗?(这是在提供支持)。”

人类的最高情感是爱,而爱一定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心与心的连接。当我们在倾听时,我们感受到了信任和价值。当我们在被倾听时,我们感受到的是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