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蠢症是不是一种病

2023-12-29 00:00:00刘思源
大众健康 2023年12期

从没来过城市的农民会在红绿灯前手足无措,可能因为闯红灯给路过的车辆、行人带来麻烦。上小学的孩子面对一个生僻的汉字时,可能因很难快速掌握而让一旁辅导功课的父母烦恼不已。新来的员工在面对陌生的办公环境时,也可能会因为不小心弄坏某个文件而被上司责怪……

当这些情况发生时,心生不满的当事一方可能会忍不住想,为何对方会这么“蠢”。

这些现象便是近段时间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说法——厌蠢症。“蠢”这样的评价未必准确,通常是当事一方无法忍受他人的想法或者行为,而贬低他人智商的主观性评价。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他人带着情绪作出负面评价时,很可能就是厌蠢症的表现。

内心自我保护的表现

厌蠢症的“厌”是一种厌烦或嫌弃的情绪。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每个人都不想与讨厌的人交流,不想做自己讨厌的事情,甚至很难让自己不去讨厌这些人或事。

“厌”的背后往往代表着挫败感和无力感,会扰乱良好的自我感受,严重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自恋威胁。因此,我们需要用一些方式来应对挫败感和无力感,而负面评价是最常用的方式。

评价是一种表达,是一种交流,但很多时候带着一些优势心理。相对于被评价者而言,评价者似乎掌握了主动权。而评价者对他人作出负面评价时,这种优势心理会更加明显。

所以,负面评价往往出现在上下级类型的交流中。如果负面评价伴随着我们的厌烦或嫌弃,就说明我们希望在这一刻建立一些优势心理,来保护我们内心受到冲击后的自我感受。比如,我们因为对方的“蠢”而受挫,那么责任在对方,不在自己。

几类人更容易“厌蠢”

第一种类型是对自己缺乏确定感的人。

当人们越是缺乏自我确定感时,就越倾向于“厌蠢”。最常见的情况是,从小被人责骂愚蠢的人,越容易评价他人为愚蠢。因为这样的人已经将愚蠢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又非常排斥自己的这部分,于是倾向于将这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这种应对方式并非是适应性的,虽然在一定程度可以减少对自我的威胁,但可能会带来更多现实中的麻烦,比如被周围的人排斥和远离。

第二种类型是焦虑感比较强烈的人。

这样的人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长时间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难以放松下来。在现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被迫像拧紧的发条一样满负荷地运转,这种状态会极大地消耗心理能量,结果导致原本可以轻松应对的事情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失去耐心,更容易因为一些意外或与自己期望的结果不一样,而感到挫败和无力。如果能够放松下来,心平气和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厌蠢”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类型是智力水平很高的人,也就是通常说的天才。

这类人属于少数群体,具有智商优越性,所以他们很多时候需要适应与自己内在规则不太一致的群体规范。这让他们很容易感觉到厌烦,也更容易给很多智商水平正常的人贴上“蠢”的标签。

理解自身情绪最重要

厌蠢症这个词的流行,意味着很多人对此有共鸣,也能够体现出当下社会环境的整体焦虑感。不管人们“ 厌蠢” 的原因是什么, 其本质仍然是内在的焦虑或不确定感。毕竟不管怎么评价别人“蠢”,并不能真正缓解自己内在的情绪问题。同样的感受在下一次类似的情境出现时,还会被再次激发。

对于天才来说,他们也许并不在意他人的“蠢”带来的困扰。但对于大多数因为焦虑而出现挫败感和无力感的人来说,他们需要让自己尽可能恢复到相对冷静的状态。如果面临的状况可以通过努力改变,那么就需要调整被否定的原计划或原方案,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目标上。如果面临的状况并不能改变,比如孩子的学习进度,他人对某件事情的理解与自己期待的不同,又或者某些意外打乱自己的计划时,最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当下已经发生的事实,然后重新制定方案——或者降低期待,或者改变目标。

当然,和朋友吐槽或者适当发泄情绪也并非不可取。每个人都有应对挫败感和无力感的不同方法,但看清问题以及理解自己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

理解自身情绪最重要

厌蠢症这个词的流行,意味着很多人对此有共鸣,也能够体现出当下社会环境的整体焦虑感。不管人们“ 厌蠢” 的原因是什么, 其本质仍然是内在的焦虑或不确定感。毕竟不管怎么评价别人“蠢”,并不能真正缓解自己内在的情绪问题。同样的感受在下一次类似的情境出现时,还会被再次激发。

对于天才来说,他们也许并不在意他人的“蠢”带来的困扰。但对于大多数因为焦虑而出现挫败感和无力感的人来说,他们需要让自己尽可能恢复到相对冷静的状态。如果面临的状况可以通过努力改变,那么就需要调整被否定的原计划或原方案,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目标上。如果面临的状况并不能改变,比如孩子的学习进度,他人对某件事情的理解与自己期待的不同,又或者某些意外打乱自己的计划时,最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当下已经发生的事实,然后重新制定方案——或者降低期待,或者改变目标。

当然,和朋友吐槽或者适当发泄情绪也并非不可取。每个人都有应对挫败感和无力感的不同方法,但看清问题以及理解自己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