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术后,生活改变多少

2023-12-29 00:00:00顾伟柳景华
大众健康 2023年12期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如果心脏罹患疾病,那对人体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心脏罹患疾病便是心脏病。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病、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等。目前,对于大部分心脏病,临床上都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介入治疗被运用得越来越多。

很多患者听说过介入治疗,感觉名称有点陌生,不明白是怎样的治疗。通俗来讲,介入治疗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往患者身体里安装某种医疗器械,以恢复心脏的正常运行。比如,治疗冠心病可以置入支架,治疗心律失常可以用射频消融术或冷冻消融术。还有些心脏病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安装辅助设备,比如心衰患者。以上这些治疗方式都属于介入治疗的范畴,属于微创手术。

有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难受的感觉很快就消失了,于是便想“放飞自我”。其实,大多数介入治疗都不能一劳永逸,患者要注意维护和按时复诊。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我们总结了门诊患者询问频率比较高的几个问题,对需要和已经置入心脏支架和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提出一些建议。

关于心脏支架患者主要有哪些担心

对于高度怀疑冠心病的患者,首先建议做冠脉CT 检查。如果冠脉CT的结果提示有血管重度狭窄,下一步就需要进行冠脉造影。这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如果冠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超过50%,患者就会被诊断为冠心病。如果血管狭窄超过70%,就是重度狭窄患者。这种情况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较高。此时,临床上就会建议患者置入心脏支架。

血管超过70% 狭窄,一定要置入支架吗?

不一定,是否置入心脏支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

首先,看患者的发病症状。如果患者无心绞痛症状,或者属于稳定型心绞痛,一年也没有出现过几次,或者每年心绞痛的症状几乎没有加重或恶化,这样的患者就可暂时以强化药物治疗为主。

其次,看患者的血管情况。发生分支病变(血管直径低于2 毫米)以及血管远端病变的患者,即使其发展成急性闭塞,也不会有危及生命的血管出现严重狭窄。这时,患者可以暂时不置入心脏支架,以药物治疗为主。已经明确有金属过敏的患者,不建议置入支架,因为这些患者很容易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情况,可以考虑药物球囊扩张或外科搭桥。可见,冠脉造影提示血管重度狭窄,是建议置入支架的重要考量指标,但不是唯一标准。

置入支架后,还需要继续吃药吗?

置入支架后,血管通畅了,患者是不是就可以不吃药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患者必须继续服用药物。

冠心病属于慢性病,慢性病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终生服药,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的冠心病患者置入支架后,没有心绞痛等不舒服的感觉,就想是不是可以不吃药了。实际上,此时患者更应该好好吃药,特别是支架术后一年,一般不能随便停药,有的患者停药后会有生命危险。患者自行停药,是支架术后短期内血管再狭窄的主要病因之一。

一名50 多岁的女性患者,两个月前因心脏血管慢性闭塞置入支架。患者出院时,血管内闭塞通开,效果很好,患者自觉症状也好转了很多。但半个月前,因为买不到药,患者自行停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抗血小板药替格瑞洛。停药3 天后,患者再次突发急性心梗,在居住地的医院接受了溶栓治疗,后又赶紧来到我们医院。造影发现,患者的支架里面完全堵死,右冠脉里形成了长段大块血栓,比两个月前的情况更加严重。伴随着这部分心肌几乎全部坏死,患者的心脏功能受到了很大影响。因为停用一种药,竟然产生了这么严重的后果,令人遗憾。

有的患者不理解:“药也不能停,还安装支架干什么?只吃药就行了。”安装支架主要是为了改变患者的冠脉狭窄,改善缺血情况,简单说,就是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不是不能停药,而是停药要有讲究。支架术后1 ~ 3 个月,患者需要服用的药物种类最多。这段时间是支架内皮化的重要阶段,患者一定不能随便停药。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内科医师的指导下,患者可以缓慢减少药量。顺利的话,一年后可以减至每天只服用2 ~ 3种药物。

支架术后,还是不能运动吗?

大部分患者在确诊为心脏病后,就不敢剧烈运动了。剧烈运动诱发心脏病,进而导致猝死的案例,经常见诸报端。那冠心病患者在置入支架后,是不是也不能运动呢?

患者置入支架前后,确实对运动的影响不太一样。置入支架前,患者有明确的心绞痛症状,但因为没有明确冠脉狭窄的程度,所以临床上医生会建议患者少运动、多休息。而置入支架后能够完全重建血运的患者,其术后血管和正常健康血管的粗细几乎一致,没有残余狭窄。对于这样的患者,临床上鼓励运动,而且鼓励长期坚持。我们推荐给患者的运动种类有很多,包括慢走、慢跑、游泳、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患者一天至少运动30 分钟,每周坚持3 ~ 5 天。

术后坚持规律运动,是维护支架内不再狭窄的重要因素。通过运动,患者可以控制血脂、血糖、血压,好处很多,还不用完全依靠药物。但运动时,患者要量力而行,掌握好强度。有条件的患者,最好在运动前请医生做个评估。

装了支架的人,可以过安检吗?

现在,几乎所有支架都属于药物涂层支架,其主要的构成是合金,比如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等,也有一些支架的主要成分是不锈钢。合金冠脉支架的体积比较小,直径在2 ~ 4 毫米,不会产生电磁干扰。因此,患者通过机场或者高铁、地铁安检的时候,不会造成金属探测器报警。我也没有听说过支架术后的患者过安检时会报警的案例。

还有的患者担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因车内晃动会把支架晃掉,这更是不可能的事。置入支架后,患者可以放心乘坐飞机、高铁及汽车等交通工具。

支架术后患者做磁共振检查,安全吗?

有的患者认为,冠脉支架的材料都是金属,有磁性,所以在做磁共振检查时,会造成支架产热甚至移动,产生不可预知的危险。

现在,市面上大多数冠脉支架都是非磁性或者弱磁性的,移位或变形的可能性极小。患者置入无磁性支架后,可以立即进行3.0T 磁共振检查;置入弱磁性支架后,一般推荐其在6 ~ 8周后做磁共振检查。如果患者实在不放心,可以考虑在支架术后3 个月进行磁共振检查。此时,支架已经和血管完全内皮化,与患者自身的血管长在一起,不会对健康造成任何影响。

置入心脏起搏器对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心脏起搏器也是常用的介入治疗装备之一。置入起搏器后,患者的生活会受到一些影响。

1. 大多数起搏器为手表表盘大小,在皮下置入,多见于右前胸。患者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现在也有体积更小的起搏器,但价格比较贵,没有完全推广。因为起搏器能被明显感觉到,特别是在患者洗澡或换衣服时,所以部分患者的情绪会因此受到影响,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这在体形偏瘦的患者身上更加明显。如果家里的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就医,咨询心理医生。

2. 以前,置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基本不能做磁共振检查。但现在,随着起搏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患者在进行磁共振检查之前,可以跟手术医生联系,请医生调整起搏器,使其可以通过磁共振检查。

3. 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过安检时可能会引起报警,所以患者要随时携带信息卡,以便提供给工作人员查验。

患者快速通过安检的金属探测器时,大多数起搏器工作状态不受影响。但建议患者最好不要在安检门附近徘徊或依靠在安全门上。

患者乘坐飞机和高铁等交通工具时不受影响,但需要等起搏器切口完全长好后再乘坐。

4. 置入起搏器的患者不能使用电磁炉和磁疗仪,其他家用电器可放心使用。注意,电器要保持良好的接地状态,避免漏电。患者可以使用手机,但不鼓励长时间使用。

5. 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多数年龄较大,适量运动是可以的,但不是必须运动。推荐患者进行慢走、做家务等运动量较小的运动。而游泳、快走、打羽毛球等强度比较大的运动,不太建议患者进行。

6. 患者必须定期到医院复查,至少一年一次。这样可以观察起搏器的电池用量以及功能是否正常,以便为下一次更换电池甚至功能更强大的起搏器做准备。

综上所述,介入手术器械置入必然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随着器械和药物越来越先进,这种不便会逐渐减少。期待介入术后的患者都能拥有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