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槐志 与“胰患”交锋

2023-12-29 00:00:00张勤
大众健康 2023年12期

王槐志,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重庆市医学科学院)肝胆胰腺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肝胆胰腺外科专家,国际及亚太地区胰腺病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6项。

手术后,有更大的考验

重庆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主任王槐志有个“怪异”的癖好,在工作、吃饭间隙,他总爱拿着缝线打结。问了熟悉他的人才知道,王槐志这是在通过精细动作锻炼手部灵活性,为手术练习基本功。

年届五十,王槐志仍保持高度自律,能单手做俯卧撑。除了繁忙的临床、科研和管理工作,他的生活中少不了运动。他说,胰腺外科手术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有好的身体耐受力,才能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手术。和很多同行一样,王槐志在刚开始从事胰腺外科专业时就知道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

胰腺疾病相对少见,治愈难度极大,尤其是胰腺癌,因为早期诊断难,疗效、预后差,几乎被医学界公认为“癌中之王”。要想让患者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医护团队需要从手术方法、术后调养、预后监测与干预等方面多位一体地实施治疗。

来自东北的胰腺癌患者赵爷爷,曾在重庆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度过他的75 岁生日。对于一般的胰腺癌患者,医生通常会选择根治性手术。然而,赵爷爷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手术风险极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术后恢复难度也大,不少医院的医生都建议保守治疗。但赵爷爷及家人还是希望进行手术,0hGFfpdHbiIeNRIOt9bnwg==因此找到了王槐志。经过慎重评估,王槐志及其团队给出了一份稳妥的治疗方案。得益于充分的术前准备,赵爷爷的手术很顺利。

手术完成后,王槐志并没有放松,因为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我们在进行术前评估时,就判断这会是一个高风险手术,术后恢复可能会不顺利,所以非常重视患者的术后管理。”

如同王槐志预料的那样,赵爷爷年龄太大,身体恢复能力较差,并发症随之而来。好在医疗团队及时介入,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几次将赵爷爷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经过3 个多月的休养,赵爷爷的身体状况慢慢好转。

同质化,还是个体化

近20 年来,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持续升高,患者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8位,5 年生存率不到10%。就是在和这样一类顽疾的交锋中,王槐志带领团队每年完成的胰腺癌手术量位居世界前列,且创下连续10 年无胰腺癌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的纪录,胰腺癌患者5 年生存率达到12.5%,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从2009 年开始,王槐志的工作重点从肝移植转到胰腺外科领域。深入接触这一专业后,王槐志发现胰腺类疾病的并发症太多了,死亡率也很高。“外科医生追求的应该是患者零死亡。手术是为了救人。”王槐志说。

一边是“零死亡”的目标,一边是胰腺外科术后高达50% 的并发症发生率,王槐志把团队的工作重点放在提升外科技术水平和围手术期管理上,而在外科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对患者实施全程同质化管理的意义更为重大。

在肝胆胰外科领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手术之一,而胰瘘是这类手术中发生率、致死率最高的并发症。“医学上有胰瘘、感染、出血的‘死亡三角’定律。我们尝试以全程同质化管理的方式形成标准化处理流程,打破这个可怕的‘死亡三角’。”王槐志介绍,以前应对这类疾病通常是通过引流管引出漏出来的胰液,但这种方法无法将胰液引流干净。经过分析,团队总结胰液的腐蚀性来自高浓度胰酶,它能腐蚀血管和脏器,引起大出血。于是,王槐志带领团队制定持续冲洗降低胰酶浓度的方法,减少漏出胰液的腐蚀性,大大降低了患者的风险。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后,他们将这套方法标准化并推广到基层医院。

王槐志认为,全程同质化管理是很多行业和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在个体化、针对性治疗盛行的今天,不免有观点认为,同质化管理与个体化治疗相互矛盾。王槐志却不以为然:“我们的同质化是在总结无数个体化经验的基础上得来的,而当标准化足够详尽的时候,也就成就了个体化。所以无论患者属于哪种情况,我们都会为其设计一款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出发点,是患者获益

在治疗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胰腺囊腺瘤等胰腺良性疾病时,传统的手术方式有两种。一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种手术对患者的创伤相对较大。二是德国外科学家贝格尔教授发明的胰头部分切除术,这类手术对病灶切除不彻底,患者仍有疼痛等症状,还有残留胰头癌变的问题。两种手术都不够完善,2010 年,王槐志萌生了改进手术方式的想法。

“贝格尔教授认为胰头不能游离,只能部分切除,这样才能保证胆总管和十二指肠的血供。但我反复研究解剖结构后发现,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胰头游离出来,而且将胰头完整切除后,还能保证胆总管和十二指肠的血供,这就打破了贝格尔教授的手术原则。”王槐志说,“医生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就是看患者能否获益”。

2012 年,王槐志接诊了一名15 岁的小姑娘。“她腹痛两年多了,来检查时,胰头部位布满了结石,如果用传统方法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创伤太大。她还处于生长期,这样做显然不合理。”王槐志进行了比较,“我在她身上尝试进行胰头完整切除,同时保留十二指肠、胆总管、Oddi's 括约肌。这样就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保留了其他功能器官。”

这也是该项手术(DCOPPHTR)第一次出现在世界胰腺外科的手术台上。由于DCOPPHTR 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的特点,王槐志应邀在2013 年的国际胰腺病协会年会上进行了手术录像演示。

然而,胰腺周围有丰富的细小血管,但凡有一根血管遭到破坏,就会造成患者胆总管缺血和十二指肠缺血,导致手术失败。所以,这项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为了让手术具有推广价值,近年来,王槐志一直在不断改进手术技术,带领团队不遗余力地为预防、消除胰腺疾病提供“中国方案”。

王槐志(右二)在手术中(重庆市人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