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拉撒睡”是一个人健康生活的基本要素。这其中,“拉”实在是老年人每天都要面对的“ 头等大事”。据《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 ~ 10.0%,约有5000 万成人受到便秘的困扰。随着年龄的增长,便秘的患病率逐渐升高,70 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的患病率达23.0%,80 岁以上人群可达38.0%。
什么是便秘?便秘是指一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便秘可分为原发性便秘(也称特发性便秘或功能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原发性便秘主要由结肠、直肠肛门的神经平滑肌功能失调所致。继发性便秘主要是器质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源性疾病、结肠原发疾病如结肠癌等)和药物(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药、钙拮抗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解痉药、抗惊厥药等)相关原因。
便秘已成为影响健康长寿的祸首之一。肠道全长5 ~ 7 米,每隔3.5厘米就有一个弯折, 大肠更是千褶百皱。这些褶皱都有很强的藏污纳垢的能力,如果食物残渣长时间没有排出体外, 产生的大量毒素就容易被我们的肠道反复吸收,进而降低人体免疫力,诱发各种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引起肛肠疾患。人便秘时,出现排便困难, 粪便干燥, 可直接引起或加强肛门直肠疾患,如直肠炎、肛裂、痔等。肛裂又加剧了便秘的发生。便秘、肛裂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是一个死循环。
●导致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大便长时间未排出,有害物质在人体内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而致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口苦,肛门排气多等表现。
●出现性生活障碍。每次长时间用力排便,都会使直肠疲劳,肛门收缩过紧及盆腔底部痉挛性收缩,以致不射精或性欲减退,导致性生活没有高潮等。
●使妇女发生痛经、阴道痉挛,并造成尿潴留、尿路感染等症状。
●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肠道内的细菌能将没有被消化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吲哚、硫化氢和组织胺等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长时间不能正常排出,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时,就会随着血液循环慢慢进入大脑,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研究表明,顽固性便秘是老年人智力下降的推手,八成老年便秘人群伴有老年痴呆。
●容易患上帕金森病。对帕金森病的研究显示,70% ~ 80% 的帕金森患者在出现“手抖”“肢体僵硬感”等典型的帕金森症状前10 年,就已经有便秘的病史。也就是说,便秘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前兆。中老年人如果长期便秘,更容易患上帕金森病。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便秘而用力会增加腹压,屏气使劲排便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现象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等。
●梗阻肠道,可能致命。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肠梗阻患者延误诊治,容易导致肠坏死、穿孔性腹膜炎而致命。
1. 要提高对便秘的认识。继发性便秘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例如,对于药源性便秘,首先要停用或减少使用导致便秘的药物。粪石堆积或堵塞肠管引起的便秘,应采用肠镜或手术取出。对于引起原发性便秘的因素,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生活方式调整。
2. 晨起要喝温开水。人体经过几个小时的睡眠,醒来以后,身体正处于极度缺水的状态。此时如果喝上一杯温开水,不仅能够迅速补充身体缺失的水分,使头脑更加清醒,还能刺激肠蠕动,利于粪便排出。
3. 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清晨醒来或者进餐以后,结肠推进性收缩会增加,这个时候排便的感觉最强烈。切勿一拖再拖,把便意都拖得不见了。
4. 要多吃些粗粮,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包括玉米、燕麦、大米、香蕉、火龙果、木瓜、雪梨、葡萄、西梅等。多摄入绿叶蔬菜,包括菠菜、苋菜、芹菜、韭菜、大白菜等。
5. 要做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或体能运动。运动会促进胃肠蠕动,从而达到防止便秘的目的。
6. 要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以及含有大量胡椒粉、咖喱粉、辣椒粉的食物。少吃油炸类和腌制类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7. 要常吃乳制品。牛奶是天然的缓泻剂,优酪乳、乳酪、优酪等发酵乳制品也有助于补充益生菌,调整肠胃机能,对肠胃壁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8. 要避免滥用泻药。泻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长期使用会增加结肠黑变病的发生风险,尤其是蒽醌类泻药,会引起结肠黑变病,还会加重便秘症 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