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兰州,这座因黄河穿城而过的西北之城,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情和魅力。羊皮筏子、水车和中山桥等物事中蕴藏着兰州的历史、风情和故事,构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和民族性格。
作者:魏建华,笔名胤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黄河黄黄河长,九曲黄河入梦乡;天苍苍野茫茫,唯见大河东去别故乡。动听的是豫曲,醉人的是秦腔;还有那驼背的老母,白发结愁三千丈三千丈……”每当《黄河黄黄河长》的歌曲响起,人们的思绪便禁不住被带入对黄河——母亲河的回忆之中。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也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悲壮的一条河流,流淌过鲜血,书写过饥饿,记录下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也蕴藏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神奇密码。在黄河兰州段的近50公里的黄河之滨,近百年来也发生过许多震撼人心、回肠荡气的故事。
兰州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旧称“革船”, 俗称排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也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用羊皮做成。“九曲黄河十八弯,筏子起身闯河关。”兰州羊皮筏子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之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一直传承不断。
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兰州黄河上游地区,羊皮筏子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当年红军在虎豹口强渡黄河时,因为缺少船只,兰州黄河岸边的几百只羊皮筏子,也加入到运送红军渡河队伍的行列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筏子客还津津乐道他们当年用羊皮筏子运送红军过黄河的故事,有一个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到白银的雒姓筏子客还说,他的筏子上坐的是当年红30军的政委、后来的共和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呢。白银日报社记者曾采访过雒姓筏子客,但无法肯定当年他的筏子上坐的是否真是李先念,但这位兰州筏子客当年曾摆渡过红军过黄河却是事实。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如果遇到风暴等恶劣天气,就随时有倾覆的危险,所以从事这项运输活动也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行当。有风险便有精神,所以在黄河上便凝聚出筏子客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兰州“筏子客”精神,一直为人们称道。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筏子客为了支援全民族的抗战,组织几百只羊皮筏子、牛皮筏子,满载抗战物资,由兰州顺流而下,一直进入长江航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兰州“筏子客”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尽了兰州黄河儿女的一份力量。
在过去,黄河上游的兰州还有一种“吹牛皮,渡黄河”的奇特刺激的摆渡方式。这种方式即将渡河者装入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需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当然,这种摆渡方式虽然艄公敢摆渡,但是非胆大者不敢坐。现在,黄河上已经没有人用其进行摆渡行人了,但兰州黄河岸边的公园将其作为一种游玩项目,让游客体验惊险刺激,以至游人竟络绎不绝,玩得还挺有兴致。
兰州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它已成为风平浪静时黄河上游客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羊皮筏子在河道上悠悠漂荡,五六个游人悠哉乐哉地坐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人筏混为一体,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随波逐流,极富刺激性。兰州羊皮筏子这种黄河岸边古老的摆渡工具及方式,向游人进一步展示了只有黄河之滨——兰州才有的独特的地域之美,现已作为兰州民俗文化的遗产被加以保护起来了。
兰州水车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水车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在他晚年回归故里时,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获得成功。
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多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五代时期(907年至960年),大食(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伊本·墨哈墨尔的《游记》载有“中国王城”(指今甘肃张掖古城)用水车灌溉农田的情况。由此推断,至迟在五代以前,兰州就已经有了水车,而且是兰州人民的创造发明。
兰州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冲击力的水利设施,是一种廉价高效的灌溉工具。水车小者直径十七八米,大者二十多米,有单辆车、双辆车和多辆车等类型,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的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将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这种通过水车转动、自动提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
虽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昼夜旋转不停,从每年三四月间河水上涨时开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时为止,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也能浇地二三百亩,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兰州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现在水车已被提灌机械所代替,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水车,既点缀着黄河两岸的风光,又给我们留下了时代前进中的脚印,让人们追昔而抚今。
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为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再现水车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的雄姿,兰州市政府专门设计建造了供游人游览参观的兰州水车园。水车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初次来到兰州,没有见过水车的外地人常常慕名跑到黄河水车园观赏兰州水车。据说,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出现的专为旅游观赏而打造的水车,都是“克隆”兰州水车的形状建造的。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已经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
兰州中山桥和中山路
兰州南北皆山,黄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明洪武时期建有浮桥——镇远桥,以横渡黄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当地将镇远桥改建成铁桥——镇远铁桥(又叫黄河铁桥)。它是黄河上游第一座铁桥。镇远铁桥连通了兰州的南北两岸,连通了兰州城内的街道。镇远铁桥的修建,大大方便了兰州人的出行,同时,也连通了兰州的昨天与今日。
自清末以来,兰州西关什字北口至中山铁桥南口一段称“桥门街”,西关什字南口至胜利饭店一段称“炭市街”(因其原为煤炭集散销售市场),胜利饭店至南关什字一段称“南关街”(又称南关正街),这三条街道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老兰州城最繁华的路段。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天,蒋介石视察兰州,当时的甘肃省主席贺耀祖提出,1925年3月,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黄河第一桥镇远铁桥已更名为中山桥,但叫中山路的路却一条也没有,这不合时宜!兰州应当立即有“中山路”!于是,省政府便根据贺耀祖的提议形成决议,将兰州市当时最好最繁华最重要的这三段路——“桥门街”“炭市街”和“南关街”更名为中山路。同时,贺耀祖为向蒋介石表忠心,还将兰州北山的一段山改叫“中正山”(蒋介石字中正)。新中国成立以后70多年来,兰州城内的街道虽多次更名,“中正山”也早改成了徐家山公园,成了兰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但“中山路”和“中山桥”却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8月,我西北野战军攻占兰州城,在追歼从中山路一路败逃的西北马家军残敌时,面对中山路沿线的卧佛殿、地藏寺、文昌宫、旷观楼、千佛殿等文物古迹,彭德怀下令解放军不准用重武器轰击中山路和中山桥上败逃的敌军,要将文物众多的中山桥和中山路,完整地交到兰州人民手中。军令如山,解放军虽没用重武器攻击,但兵败如山倒的马家军从中山路败逃过中山桥时,由于人、马、车相挤相拥,互相踩踏,好多马匹、败兵被挤下中山桥,掉进了滚滚的黄河,人们至今还在讲述这段黄河之滨的往事。
古城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明珠,遗物古迹、传说故事众多,且大都分布在黄河岸边的中山路这“一条路”上。中山路上,有通道驿站,有关隘古渡,有寺庙佛塔,有墩台烽燧,有名人传说,有凄婉幽怨,有激扬豪壮,有愤懑悲戚,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兰州的中山路,是兰州这座西部古城的缩影。站在皋兰山巅,无论是朝阳东升还是夕阳西下,在湛蓝天空的瑰丽霞光里,向下眺望,中山路一览无余。站在中山桥边,抬眼望,黄河两岸青山宛若双翼,丛丛碧树就是青绿的羽毛,负着黄河母亲,载着金城儿女,以展翅高飞的姿态,在蓝天下恣意散发着生命的张力;走在中山路上,道路笔直,空气清新,无论是古城兰州的繁华、喧嚣,还是清肃、寂静,透过白天林立的高楼和夜晚流光溢彩的霓虹灯,你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黄河之滨——兰州的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概念上的一条河——黄河,一条路——中山路,一座桥——中山桥,其意义不知又拓宽了多少!兰州,已经发展成一座秀美的山水城市,两山对峙,大河中流,山高水远,天长云阔,雄奇中有着细腻,豪放中透着精致。如今,兰州的中山路和中山桥,连接着兰州黄河两岸的南北两山,共同幻化成兰州的脊梁,它们既各美其表、张扬个性,又互为依托、守望相助,演绎着安逸和谐、宜居乐和的精致兰州之美。
兰州以中山路和中山桥为中轴,以黄河两岸绿水青山的自然风光为依托,以羊皮筏子、兰州水车等独特的黄河文化非遗保护项目为地域特色,依山就势,打造百余里的滨河路“黄河文化”风景风情线,被南来北往的客人称之为“上海外滩”。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赞美这条“黄河文化”风景风情线时说:“黄河之滨也很美。”
是的,黄河之滨也很美。这也正如一首诗所赞美的那样:“大河雄奔影如幻,百年铁桥通天堑。两岸青山施黛眉,百里风情忘回还。琼楼玉宇流光彩,白塔灯影不夜天。入水和吟舞霓虹,兰州天上不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