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文提出通过解读电视栏目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题材内容,深化思想内涵。通过加强传统电视传媒的主导作用,促进传媒的整合,充实传媒表现的层面,发展传媒的下游行业,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类栏目的作用,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作者:苏丽燕·阿依拜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
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中华优秀文化问题的一项重要策略。它的含义是“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并激活其生命力”。目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型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对“新媒介”转型的内涵、意义和途径的探讨上。而对于新媒介的文化交流,则侧重于其对文化交流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在新媒介视野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见到。因此,以新媒介为切入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进行探讨,既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结果,又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表现,从而在实践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进而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内容主旨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节目形式下,我国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发展,必须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并根据不同的文化题材,进行持续创新。从题材上看,随着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地方电视台和卫星频道也纷纷推出类似的栏目,比如,北京电视台推出了《中国汉字》,河南电视台推出了《汉字英雄》,湖南电视台推出了《神奇的汉字》。这种做法在满足观众口味的同时,也导致这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出现市场饱和。所以,目前文化综艺市场的首要任务是分析受众的文化需要,挖掘目前未被挖掘的文化资源,并据此形成适合受众口味的文化作品。在文化综艺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表现形式多以汉字、成语、诗词、国学等为核心,而一些普通的文化载体则被忽视了,比如历史悠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服饰文化、食物文化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文化等。目前,与之有关的电视栏目虽已有,但主要是以横向的方式进行,而未将其置于历史进程中进行纵向的考察。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婚丧习俗文化,礼仪文化、外交文化等,这些文化以前在社会中占有非常高的位置,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需要我们继续去挖掘、去发现。
除了尚未被挖掘的文化场域外,还可以从各种要素整合中开发新题材。多种文化元素适当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该节目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效果也不是单一的主题节目所能比拟的。
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积累,其内涵博大精深,但却纷繁复杂,而电视媒体每个栏目的精神内核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电视的媒体特性和社会职能,也决定了其内容要有针对性,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栏目,就必须对所要表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和维度进行明确定位,以达到有效的传播。另外,目前国内的传统文化电视节目,主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缺乏对其进行创新转化、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在面向当代、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不然,我们的文化节目将面临断档的局面。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能只局限于展现传统文化元素和提高观众参与度,更要对这些文化符号和元素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让受众和传播内容在心理层面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从而提高其传播效果。同时,对于中国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特色这一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目前中国所面对的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可以在我们的历史中,在我们的经典古籍中,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找到方向,并由此发展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方法,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具价值。
二、媒介生态与表达层次
(一)巩固传统电视媒体的重要地位
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空前的影响,但在重大新闻的报道上,电视媒体依然是社交传播能力最强的媒介,这是因为电视媒体相比于以非专业生产内容为主的新媒体而言更具内容的生产能力。在媒介领域,相对于新媒介快速、碎片化、即时的特点,“内容为王”的电视媒介有着显著的优势。为此,笔者以为,要通过传媒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继续加强与巩固电视媒介在传媒领域的作用。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礼仪”作用,从而唤醒人类对文化的共同回忆。约翰·费斯克将仪式视为一种有组织的、用于定义并表达特定时刻、事件或变化中所蕴涵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的仪式。当今,随着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社交礼仪已被模仿情景中的礼仪所取代,而电视媒体则通过对社会情境中的客体的转化,为人营造出一种“生活礼仪”的虚幻空间。人们借助电视媒介,再一次唤醒自己心中的仪式感和记忆,并由此产生一种归属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目标。所以,要使传统的影视文化得以更好地进行内容的传播,就必须建立一种理性的文化礼仪架构。这一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得到了最好的证实。该栏目以诗歌为主题和载体,以多种传统文化象征为主要内容,以舆论领袖为主导,采用全民参与的形式,在激烈的问答环节中,以趣味幽默的形式,将中国诗歌的文化记忆重新唤醒,以一种通俗文化的形式,重新塑造出诗歌的神韵和神性,让观众在节目营造出的虚拟情境下,自然地进入其中,达到了电视节目所要达到的传播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在创作中注意激发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从而达到传承经典的目的。
(二)多层次展开和推进媒体表达
电视文化节目在电视媒体中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表面层面、中间层面和深层层面。媒体表现力指的是可以听,可以看,可以感觉的媒体工具实现。它是一种对观众最直观的感知,也就是对其进行视觉、听觉等方面的触达。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例,原本汉字听写只是一场简单的文娱比赛,没有什么看点,但是,栏目组却通过多种媒体方式,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一是主考人用流利的汉语读出汉字,通过语音来刺激观众的感觉;二是利用了点读器的真人书写功能,将参赛者的口述过程以真人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具有可信的视觉效果;三是由专家现场评述汉字的历史,使观众在观看汉字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从而减轻汉字的单调和反复观看带来的沉闷感。这种以声、像、义为一体的媒体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应。
媒体的中间层是可体验的、可活动的、可感觉的内容的组织和叙述的推进,着重突出艺术的游戏性。应该指出,游戏性不是肤浅的、庸俗的、娱乐性的叙述,而是在确保内容的同时,兼顾趣味的设定。在麦克卢汉看来,“游戏是一门流行的艺术,它是一种群体、群体对某种文化的主流潮流、运作方式做出的回应。”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游戏是大众沟通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而一个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的电视节目,必定是一个好的电视节目。所以,传统的文化电视节目需要在节目的叙述手段上进行更多的探索,从有娱乐性的、积极向上的综艺节目中汲取和借鉴方法,并将这些内容与文化内涵的有效表达联系起来。但是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与普通的综艺节目毕竟不同,不管它的游戏设计得多么有意思,它都不能离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否则它就会丧失本来的生命和存在价值。
如果仅限于上述两个层面,就有可能造成文化折扣。阿尔塞德、斯诺等人把媒体逻辑理解为“一种观察、说明事情的方式”。他指的是在电视节目中,媒体逻辑应该为人们建立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表现出更深层的内涵,对人们的真实生活起到正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的文化意蕴。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夏鸿鹏,为了履行自己对女儿的诺言,在做完肿瘤手术后,他加入了这一节目。观众不但被他的诗歌积淀和文化内涵所打动,更感动于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他回答完全部问题之后,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为他鼓掌。这才是一档文化节目的媒体逻辑,它总是在赞美、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产生一种真实的文化共鸣。
(三)全媒体融合传播
电视媒体在其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它也需要新媒体的帮助来完成传媒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媒体融合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当今的潮流。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利用现代传媒的传播手段。
应加强以网络为基础的跨媒体交流。一是在微信、微博、B站等网络平台上,对内容进行二次传播。网络在信息的及时传递、交互和增强传播效果方面有无可取代的作用。《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央视和央视网同步直播的一个例子。相对于电视媒介而言,在互联网上的播出方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高的传播效率。中央电视台专门为《中国诗词大会》开设了“联播”“赛制介绍”“精彩回放”等栏目。观众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把那些他们不喜欢的或者已经知道的内容筛选出来,从而达到最好的观看效果。与此同时,节目组还运用新媒体来展开互动,在电视平台上既有微信二维码,又有客户端地址,这样观众就不会局限于观看,还可以拿起手机,通过扫码来参与到互动答题中去,从而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媒体、公众、舆论领导者三方共同参与,进行资讯交换,并就该栏目的内容进行探讨,扩大了栏目的影响范围。比如,北大的一位博士研究生陈更,她参加了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她的诗歌作品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她对诗歌的热爱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念。陈更来自《中国诗词大会》,但并不局限于《中国诗词大会》,像陈更这样的参与者就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和他们身上的话题能极大地提升节目的影响力。
利用微博,从业者可以对电视节目以及与其有关的产品进行推广,同时还可以跟观众进行互动,对市场的反馈进行充分了解,以此来提升观众对它的关注和认同,进而实现文化传播的目标。很多央视的传统文化类栏目都利用微博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就拿《中国诗词大会》来说,新浪微博的关注人数已经达到了10万人,《经典咏流传》的关注人数更是达到了340万人。同时,他们还会主动和《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进行互动,从而更好地整合媒体资源、提高传播效果。
由此可见,网络不但可以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内容,还可以将多种传播手段结合在一起,将各种传播元素聚集在一个单一的平台上,让用户自由地进行沟通,从而放大传播的信息,构成强大的传播力量。全媒体的传播优势,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单一直线传播短板进行了补充,提高了电视节目传播的速率和效果,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多样化。
结语
总体来说,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社会效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电视媒体有着独特的价值,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从内到外,坚持“以文为用”“以正为本”,守正创新,为当代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 李景瑶,李凡,许欢,等. 新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国家宝藏》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1).
[2] 王志鹏,常玉鑫. 新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路径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 艺术科技,2022(22).
[3] 牛凤燕. 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转换[J]. 理论学刊,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