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的“自我意识”

2023-12-29 00:00:00王文虎
中国故事 2023年5期

导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中“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新时期。老子、孔子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代表,他们在著作中运用“吾言”来强调自我,并将“众”与“我”区别开来,但与此同时,他们对自我这一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王文虎,武汉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教育研究院)。

春秋至战国时期,中国文化进入“人的发现”的新时期,突出的标志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从人的类本质中的觉醒。人类发现个体的人的过程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

春秋至战国时期,从“学在官府”到学在诸子的转变构成了这个历史阶段与文化背景的生动内容。春秋时期的文化皆由王室及其封国掌控,这就叫“学在官府”。“学在官府”的情形决定了私人著作难以出现。但是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王室的式微导致它对诸侯的掌控力减弱。整体的瓦解,导致个体的显现,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可由“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为个性的发现创造了历史条件。

在由官府掌控的文化中,人被表述为人的类本质;在“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的文化创造中,人被表述为“吾”,也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因此,从“学在官府”到“诸子百家”的转变,实质上包含了“人的集合体”中确认人的“自我”的觉醒过程。在春秋战国诸子的著作中,从“人的集合体”中确认人的“自我”的思想倾向是十分强烈的,老子、孔子的著作可以说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代表。

一是他们在著作中有十分鲜明的“吾言”。冯友兰等新儒家学者为了将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与儒家联系起来,曾提出《论语》是中国第一部私人著述,在此之前,无私人著述。这个论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肯定中国思想史与私名联系起来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第二层含义断言《论语》是第一本私人著作。我们对前者并无异议,但对后者则持反对意见,认为《论语》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一批私人著作,但不是最早的一本。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大胆将所立之言称为“吾言”的书只有两本,一本是《老子》,另一本是《论语》,而《老子》早于孔子。

《老子》这本书的作者敢于鲜明地提出“吾”字来。如《老子》第七十章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见《老子》一书是私人著作。孔子也将所立之言与“吾”联系起来,如《论语·里仁篇》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讲“吾道”显然指私人立言。不过《老子》一书,属于老子的“自著”;而《论语》一书,是门人所记录的“孔言汇编”,故称“子曰”。虽然如此,《论语》中收录了大量的孔子“一以贯之”的“吾言”,足以说明它是私人著作。

其二,老子、孔子都将“众”与“我”区别开来,并强调“自我”。老子的“自我”,是把“己”想象成一个孤立的部分或从人类整体抽取出来的个人,而孔子则强调“自我”是“众人”中的一员。老子的观点,见之于其书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你看,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嬉笑声。疲倦闲散,好像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只有一颗愚人的心。众人光耀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此章有两个关键性的概念,就是“众人”与“我”,它将“我”与“众人”对立起来,强调“我”“贵食母”。所谓“母”即是“道”,故此章要旨乃“言修己之道”。

与老子一样,孔子也将“众人”与“自我”区别开来了。“我”称为“己”,“众”称为“人”,如《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贡曾问孔子是否“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的回答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雍也篇》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个区别的基础上,孔子强调自己是众人中的一个。要他与弟子们隔离开来是办不到的,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孤立的部分或从人类整体抽取出来的个人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自我是众人中的一个,故孔门强调自省,目的是使“自我”在“众”中做好自己的角色。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讲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话。第一个君臣父子实际上是指具体的人,也就是“自我”,第二个君臣父子是指君臣父子的“原本”,“自我”只有接近“原本”才是真的、善的和美的。中国文化称此为“正名”,实际上是指“自我”只有接近“原本”的修养过程。

这样看来,老子与孔子对自我的认识形成了两条反向的路线:老子强调将自我从众人中区别开来,而孔子则要求自我融入群体,自我应该一个向“原本”接近的“君子”。因此老子所发现的“自我”是“自由人格”,而孔子的“自我”则是“君子人格”。

参考文献

[1] 陈清. 诸子集成(第3卷)[M].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2] 黑格尔. 小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3] 冯友兰. 贞元六书(下)[M]. 北京:中华书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