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家谱作为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其文化功能包含家风、家训等方面的内容,文化育人功能的作用与覆盖面是涉及很多方面且行之有效的,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家谱文化中的家风、家训文化的作用,是本文重点阐释的内容。就家谱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展开相应的论述,体现家谱文化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文化育人作用。
作者:汪金辉,硕士研究生,讲师。
赵树多,硕士研究生,助教。
基金项目:
本文章受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开放大学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家谱文化在现代家庭文化教育中的作用研究》资助,课题编号:XJ202129。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虽产生于封建社会,是记录家族血脉的传承之书,但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发展,家谱在其内容记载上有所丰富外,其相应的文化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既承载着历史发展的烙印,又兼具传承文化价值的特性。
“家训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家训内容多含有教育、训诫之意,以此来约束宗族成员们的言语行为。例如: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而家风则是在一个家庭的建设与成长中逐渐由家训文化衍生抽取出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适合族员共同的生活习性,引导其形成相应的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内容。
国家的发展靠人民,千万小家组成国之大家,一个人的德,或者是耳濡目染得来,或者是个人修为而来,但个体终归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因此家风家训的作用给个体打上了第一抹人生底色。这集中体现在代代相传的家谱中。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家谱是一个人“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最好的解释和佐证,但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家谱这种文化形式逐渐被消磨殆尽。当然,家谱中蕴含的文化功能及其作用并未消失,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家族的核心是精神传承,不论是大姓家族,还是远徙它地重新组建家庭的家族,均会有相应的家风家训的传承。这些家风家训均具正能量,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家国情怀。
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唯有家庭教育是一直伴随我们、与我们最为亲密的教育。发挥家庭教育中的家风、家训作用,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建设者的基础。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在学习动力的促成中,在专业选择的抉择中,均会有家庭气氛与家庭影响的因素在其中发挥相应的作用,而这正是我们所提到的家风与家训。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工匠精神是我们一直需要大力提倡的精神,不能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不思进取与不求上进的态度,不能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作为心态。而这些积极向上与良好工匠精神思想的养成均需要家风的净化与家训的时刻训诫。在社会中,除去少数秉持天赋的那佼佼者,大多数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名校、工作、金钱、名利等条件的加持,而是出自本心与本性的选择。岳母要求精忠报国、孔子坚持诗礼传家都是这方面最好的代表与体现,因此发挥好家谱文化中的家风、家训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尤为重要。
二、传承道德教育
道德标准一直是人们无法去界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其的定义也是不一致的,包含人们的行为是非、善恶概念、荣辱观等内容,可以是约定俗成的,也可以是自我定义的,但是无论其界定如何,都需要积极向上,有正确导向。道德感是我们道德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先有道德感的存在,才能有道德标准的养成,进而会有对道德行为的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家庭和谐、尊老爱幼、睦亲睦邻、互帮互助等均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国家可以给予人民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的保障,那么家庭则给予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的基础。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节日可以常回家看看,与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并不会因一句“加班”“我忙”而忽略了亲情之间的纽带与联系。
温暖、和谐、正能量是人们心之所向与所取。而亲情感、社会感、责任感的培育仅靠学校教育养成是不够的,家庭教育在这其中担当的重任显而易见。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容易被很多人所忽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是我690c4da90905777e914487e729e6e708dcc76ebbec3d34b7e050e48167d078a4们常说的“素质”,素质的体现便是道德的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加强自我道德感的培养,通过家庭教育中家风、家训的文化影响,去划定属于每个家庭的道德标准。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整个社会更加亲睦和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正是开展道德教育的标准内容。有强烈的荣辱感、道德感,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将这种道德标准界定在约定俗成的标准之上。在强烈道德感的影响下,发挥自身道德标准的约束作用,可以明晰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三、增强质素教育
个人质素是当下评判一个人综合因素的词汇。素质一般是指基本素养,包含了学识、能力、修养等内容,而质素却包含本质和素养两个概念。家的本质是文化,人的本质是传承。在家风、家训的文化作用下,个人的质素培养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如社交、学习等方面均会应用到个人质素的能力。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自我的道德约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个人质素的体现。个人质素的养成,是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教育习惯与教育约束,它区别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特性,家庭作为一个聚集性较强的群体,其联动性与互通性也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在家风、家训的文化建设中,索然家谱已经废弃,但是作为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训却是一个具有延续性的传承。子女把从父辈那里学到品质传承给下一代人,因此发挥好家风、家训的文化育人功能尤为重要,养成良好家风、家训文化是关键。
各地的最美家庭评选,课堂中我的家庭讲述、一封家书等活动的开展,都是对家风、家训的传承。一方面家谱作为根系传承的历史佐证,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会因各种各样的因素断层或消失,其中蕴含的家风、家训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化,但不会发生本质性变化。另一方面就算一个家庭中没有家谱的传承,但是也会有家风、家训文化的建立,可以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也可以是从当下社会践行的思想、观点中总结而来的。不论是从哪里来,它都符合一个中国家庭的发展与教育环境。因此家谱文化中的根文化——家风家训文化对个人质素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觑。
四、调查与思考
就笔者对宁夏各高校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当代家庭对家谱的传承已经少之又少,即使有家谱的家庭,却对家谱的作用了解不多。可喜的是,当代青年一代对家谱的热忱极高。多数的学生认为传承家谱是很重要的,认为家谱文化的传承是对血脉文化、社会稳定、文化保护的最好诠释。虽然家族中没有家谱模本的传承,但是自身确有意愿了解家谱文化的发展,有意愿从自身开始建立家谱,就算不建立家谱,也会将自身家庭中的家庭文化即家风、家训文化的作用发挥到底。
家谱作为家族传承的纽带与记录,其家风、家训文化就像一把隐形的戒尺,时刻约束与提醒家庭成员应当如何去思、如何去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均提到过要注重家风建设,发挥家风的实质性作用。可见,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力赛中,家风、家训的传承,已然搭乘“复兴号”,跑在时代前列。
参考文献
[1] 贾中星. 基于GIS的族谱信息管理及空间可视化研究[D]. 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4.
[2] 康怀远. 简述《周易》德论凝练的民族之德[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
[3] 记者访谈之三十八. 家风建设是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访赵忠心教授[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2d93740102z1uk.html),201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