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本文深入剖析东莱吕氏家风,挖掘其独特内涵,探究它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并推动东莱吕氏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
作者:唐苗,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王蓓婕,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宁清妍,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宋代东莱吕氏廉政家风的深入挖掘与当代价值的研究》(202110543007)
东莱吕氏家族作为宋代历史上有名的大家族,其长盛不衰离不开良好的家风文化。东莱吕氏家风不仅在古代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当代家庭乃至社会建设中也具有独特借鉴意义。
一、东莱吕氏优良家风的历史渊源
东莱吕氏作为在宋王朝科举制度下兴起的家族,有独特的家庭文化性格,其家风对家族个体的成长发挥了重大作用。
东莱吕氏家风在吕蒙正手中发扬光大。《宋会要·选举》二之一《进士科》云:“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八日,宴新及弟进士吕蒙正等于开宝寺,仍赐御诗二首以宠之。”东阳《吕氏宗谱》也说:亦为“太平兴国二年状元及第”。吕蒙正作为以进士出身的宰相,关注民生,关注子孙品德、学识的培养。吕蒙正老年时常训话子孙:“吾观旧史,见唐中叶后至周末,乱离相继不绝,卿相往往不得其死而无归全之所。吾幸生盛时,硕茂尊显,今又奉身至此,知夫免矣。矧若曹皆得为王官,其无为世胄子弟之为者,以自蹈不淑且重污吾,而将以累吾家。”之后吕氏子孙做人做事更加谨慎,都可见吕蒙正的影子。
东莱吕氏的兴盛也离不开“简”字辈吕夷简的奋斗。受到其父吕蒙正优良家风的影响,吕夷简亦体恤百姓,尽忠职守。在任滨州地方官的时候,为减轻农民负担,曾上书朝廷废除河北自五代以来征收农器税的做法;在提点两浙刑狱任内,为减轻“工徒至有死者”的问题,他请求缓伐木材于南方。吕夷简为民请命,关心民生疾苦,这正体现了东莱吕氏优良家风传统对吕氏族人深远的影响。
作为吕夷简之子的吕公著,亦受优良家风的影响。但是与吕夷简不同,吕公著则更宽而有容,颇有其祖父吕蒙正的风范。“自书铺中投应举家状,弊衣蹇驴,谦退如寒素。”即便作为宰相之子,吕公著衣着简单,没有养成纨绔子弟的恶习。吕公著从政之后,注重提拔有才之士,其用人标准以宽大为怀,有一才即用而不求全才。吕公著也多次提醒其子吕希哲知人善任。可见吕氏优良家风深刻影响着吕氏族人的为人处世。
二、东莱吕氏优良家风的思想精髓
(一)承正心诚意之心
东莱吕氏家族向来注重道德修养。吕公著曾上书《论修德为治之要十事奏》,向宋神宗着重阐释了如何修德,其中“修身”条中云:“修身之道,以正心诚意为本。其心正,则小大臣庶,罔敢不正;其意诚,则天地神明,皆可感动。”从中可以看出,吕公著受儒学影响,认为修身须正心诚意,直指本心。他一生践行着正心诚意的道德观,在为人处世方面时刻秉承端正诚恳的态度。其心性纯正恬静,对于钱财荣耀,淡泊无所好,修德安民,敢于直谏。
《宋史·吕希哲传》记载吕希哲劝导人主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正心诚意为主。其言曰:“心正意诚,则身修而天下化。若身不能修,虽左右之人且不能论,况天下乎?”吕希哲在和州,尝作诗云:“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事扰公私。”他为人平易简朴,有端正的品行,深受身边人尊重。对此,其父吕公著曾说,希哲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事。可见其品格之高尚,心性之端正,意念之真诚。
东莱吕氏家族代代以身作则,践行着正心诚意这一美好品德,同时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后世子孙,从而使正心诚意完美融入吕氏家风。
(二)炼勤学纳长之志
东莱吕氏家族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族奠基人吕蒙正所作的《寒窑赋》被誉“千古奇文”,族人吕本中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而吕祖谦更是集文学家、教育家等身份为一身的“东南三贤”之一。由此可见,东莱吕氏在培养学术人才上有着独到之处。
“勤学苦练,学习专心”一直是吕氏子孙所推崇的品格。吕夷简在少时就能够“亲帅诸子弟厉志于学”。在父亲勤于治学的感染下,吕公著从小好学,后与知颍州欧阳修结为讲学之友。欧阳修出使契丹时,契丹皇帝询问宋朝学问德行之士,欧阳修首先便提及吕公著,可见其学行高尚。又有吕好问曾任金耀门文书,职闲无事,于是“始得大肆力于经术,忘晦明寒暑之变”。由此可见,勤学苦练、一心向学的治学品格,一直感染着吕氏子孙。
清人黄百家曾说:“吕氏家教近石氏,故谨厚性成。又能网罗天下贤豪长者以为师友,耳濡目染,一洗膏梁之秽浊。”吕氏家族善于吸取天下贤豪长者之优长。朱熹曾这样评价吕希哲创立荥阳学派:“而吕公学于程,意欲直造圣人,尽其平生之力,乃反见得佛与圣人合,岂不背庚之甚哉。”当时的文人大多独尊儒家,而荥阳学派及其主张的“佛与圣人合”,显示出吕氏家族善于学习、融合他者优长的风气。
(三)修忠孝两全之养
吕氏《门铭》中有言:“忠以事君,孝以养亲。”吕夷简把孔子对忠、孝的诠释加以整理概括,并勒门铭教育子女。
忠心赤胆。吕夷简忠心国事,对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都竭智尽忠,即使因此得罪了皇帝而远贬他乡,却还是忠心如旧。又如吕公弼,因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被免去枢密使之职,但知北方军事重镇,即便身体每况愈下,却依然兢兢业业,有效地抵御了西夏的进攻。吕本中行谊纯笃、忠信乐易,为时人所称,其所撰《官篇》中云:“事君如事亲,事官长如事兄,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爱百姓如妻子,处官事如家事,然后为能尽吾之心。”这既是他教育家族子弟的训诫,也是他自己忠孝传家的具体实践。
入孝出悌。吕氏孝悌之风亦十分浓厚。吕蒙正天性笃孝,其幼时遭父亲抛弃,与母亲居于寒窑,日日以乞讨为生。一朝入仕后,他却丝毫不计较父亲曾经的绝情行径,“然终异堂而处,公晨暮交走,咸尽色养”,包容父亲的过错,异堂而居重新做回一家人。
吕氏亦秉承兄友弟悌,吕夷简“与季氏宗简尤为友爱,休暇相对,谈名理之迹”。而吕公弼为保全弟弟公著而立上章避位。同时,吕祖谦还将忠孝家风推广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上,制定了“乾道四年九月规约”“乾道九年直日须知”等规章制度。 “乾道四年九月规约”首条即云:“凡预此集者,以孝悌、忠信为本。”可见,忠信、孝悌正是吕氏优良家风的集中体现。
三、东莱吕氏优良家风的时代价值
(一)传承优良家风,培育个人亮节
东莱吕氏家风传承千百年而不衰,且能人志士众多,这对于个人品质内涵与道德修养极具借鉴意义。一方面,家风本身就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方式,承载着许多育人之道,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家风也是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之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对其行为产生正向引导作用。
对于个人,吕氏家风蕴含的优质的品质对个人未来的成长有着积极作用:正心诚意铸就一身正气,勤学专心创造丰富学识,忠孝两全构建品质之美。这些有助于个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提高素质,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人才,便于得到良好的发展前景,也让国家获得更多的优质人才。因此,我们个人应从吕氏优良家风中探寻瑰宝,以此补足精神之“钙”,不断涵养品行和修养。
(二)传承优良家风,涵养家庭美德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家族能否绵延不息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作为中国优良家风的典范,东莱吕氏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吕氏《宗法》是吕氏f5f7b2b6b66868ebe58aed08473e7f8a家族的规范和原则,其核心是“敬宗收族”。“敬宗”,即尊重祖先、孝敬长辈,以此凝聚族人之心。前有吕蒙正功成名就之时不计较父亲绝情行径,仍尽孝道,赡养其父;后有吕祖谦先后为其父母守墓,长达六年之久。“收族”,则是重视家族内部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正是秉承此观念,吕氏家族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孙后辈,才让家族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因此,我们应传承与弘扬东莱吕氏家风,发挥其优良家风价值,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三)传承优良家风,弘扬社会正气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好家风的汇集,会带来好作风、形成好民风、推动好政风。吕氏家族一直将家族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提倡要对社会有所作为。2016年5月,吕氏《家范》被中纪委纳入“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系列进行推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良家风的现代价值转化,其家族所强调的“正心诚意、正道自律、厚道宽容”也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四、东莱吕氏优良家风的实践路径
东莱吕氏优良家风是其家族的发展根基,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而延续其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推动东莱吕氏优良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就创造性转化而言,东莱吕氏优良家风既要有自身内涵之变,又要适应时代需求,在发展变化中找到新时代的新定位。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原则,批判性地继承东莱吕氏家风,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汲取和整理其优秀内容,以供人们学习与传承;另一方面,我们应推陈出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多维度地解读东莱吕氏优良家风的现代价值,促进其现代化转型,使吕氏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构建新型家风体系,以拓展东莱吕氏优良家风的受众群体,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就创新性发展而言,东莱吕氏优良家风须贴近时代,采用现代化手段向更多人阐释和推介其优秀内涵,增强自身影响力和感召力。首先,可运用互联网推动东莱吕氏廉政家风的传播与创新,结合当今人们的接受心理和习惯,通过创意视频、漫画等形式使其“活”起来,以此丰富东莱吕氏廉政家风的时代化表达与艺术性呈现;其次,根据受众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工作性质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可将东莱吕氏优良家风的弘扬与高校思政教育、社区活动、公益事业、研学等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璐.宋代东莱吕氏家族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罗莹.论东莱吕氏家族的家教与家风[J].殷都学刊,2009(3).
[3] 姚红.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及其文献考论[D].杭州:浙江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