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月街中的少数民族赶集文化

2023-12-29 00:00:00邵凯欣
中国故事 2023年5期

导读

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认为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匹配和适应关系会随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发生着剧烈变化。本文结合大理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实际研究,从大理国的赶集文化入手,分析大理三月街的形成和发展。利用文献法结合实际数据,围绕三月街的出现、发展、现状、商品、内涵等进行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对其少数民族造成的影响,以此形成针对各民族融合发展的经济模型。

作者:邵凯欣,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大理国历史地理基础

大理国,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关于大理国的名称和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取“大礼”之音,“礼”即象征大理国的“礼治”政策,这也和大理国“妙香佛国”的别称有所契合,其中所呈现的文化影响和宗教印记不仅在建筑、祭戎、日常活动中体现,还在商品,手工艺品中得到诠释。

大理国段氏家族倾向于认为自己来自天水一带。大理国偏居西南一隅,宋朝时期与吐蕃接壤。大理国境内少数民族居多,主要以白族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理国的文化经济发展都或多或少受到多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大理国地理位置和周边少数民族

大理国地处西南,属高原气候带,苍山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洱海则提供了水源和渔类资源。这些基础条件直接影响了大理国集市中商品的种类,另一个影响商品种类的因素则是民族文化。

大理国的文化呈现形式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大理国的民族部落在古时大致可以分为“白蛮”“乌蛮”和“金齿百夷”等,现在大理地区则拥有13个世居民族,分别是: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族。其中8个民族人口较少,分别是傈僳、苗、傣、阿昌、壮、藏、布朗、拉祜族。各个民族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交融,不仅为大理提供了发展的可能,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多条路径。

作为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政权,大理国的建立对于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理国境内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模式也颇具研究意义。以白族为主的人口构成让经济模式具有民族特色,这种特色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被传播到各个地方,其他地方的民族特色也传入到大理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当地的经济活动也自然而然附带了文化属性,成为一种特色。

(二)“三月街”赶集文化的出现

大理国的地理环境和民族聚集特点导致了各个民族的特色商品局限性较大,各民族不得不从其他民族中寻找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大型的商品交易集中地便出现了,这就是“集市”。但集市只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开始,在某个时间点结束。只有在“开市”的时候,商贩才会集中,人们才能顺利购买到想要的商品,这种现象看起来并不合理,却流传了几千年。大理“三月街”也是这样一个集市,虽然每年只有短短十多天,却依然兴盛了一千三百多年。

早些时候“三月街”被称为“观音街”,这是因为集市起源于佛教的庙会,举行的时间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到三月二十五,所以后来才逐渐改为“三月街”。一开始“观音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无论是集市上的活动还是贩卖物品都或多或少和佛教有关,后来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有了更多种类的商品进入到集市。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三月街的出现与白族远古氏族社会的“绕三灵” (又作 “绕山林”) 传统民族集会有关,但三月街形成大型集市却是在南诏时期。另一些说法则更具有传说的色彩:其一认为“三月街”是《观音伏罗刹》故事中的梵僧与罗刹烧香立誓的场地演化而来;其二认为,三月十五这天观音路过大理国,从此每年这天众人便烧香祭拜,称“祭观音处”,后流传成“祭观音街”。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显示出观音街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也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周边地区交通逐渐便利,三月街的规模和商品种类不断扩大。三月街庙宇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丰富了集市资源,提高了知名度。三月街逐渐成为周边民族交流文化、买卖商品的地方。

二、赶集的文化经济交流成果

赶集的过程不只是经济流通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

(一)赶集带来的经济效益

大理国时期的三月街,交易物品种类繁多,上至黄金器物,下至食品草织,长达十多日的盛会不仅展示了当时大理国的繁荣,也促进了当地经济流通和物资流转。

三月街是一个承载着大理少数民族灿烂文化的舞台。在农业经济方面,三月街将手工业、农业和养殖业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作物和手工艺品都离不开三月街这个大集市;在文化交流方面,三月街作为一个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将带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商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加之大理“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三月街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当地的民族歌舞剧表演、特色活动,都离不开三月街。

(二)赶集对少数民族的意义

三月街的出现和兴盛不仅是大理国经济繁荣的象征,也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赶集一方面为大理国附近的少数民族人民提供了交换物品的平台,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对于少数民族来说,集市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延续。

“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朝永徽年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三月街对于各民族人民的意义是多层次且深远的,在集市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最终都会反馈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从而带动民族发展,促进文化交融。例如,在大理白族的建筑上就融进了中原汉族的文化成分,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三、三月街少数民族赶集物品中的文化

无论是大理国时期的盛大集市,还是现在的大型集会,三月街中最靓丽的必然是来自天南地北的特色商品。这些商品蕴含着各自民族的文化,正是这些带有强烈文化属性的商品,让三月街成为大型交流集会。

(一)特色商品中的文化

作为茶马古道的必经地之一,大理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每年三月街都有各式各样的茶在售卖。茶在三月街不仅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文化象征。

还有一种商品展现着三月街上各民族的生活习惯,那便是药材。藏族、白族、蒙古族、纳西族的同胞会将本地生产的药材带到集市上售卖,购买者基本可以凭借药材判断出卖家的民族或出生地。

(二)服饰中的文化

服饰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宗教和精神信仰。例如大理白族服饰上绣的荷花,就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菊花代表健康长寿,梅花象征坚忍不拔的意志,围裙上的老鼠图案则表达着多子多福的愿望,服饰图案中出现的动物都有象征意义,代表着白族人民真切的愿望和淳朴的品质。

走在三月街,不仅能看到白族的民族服饰,还有藏族的曲巴装、纳西族人的“披星戴月”、傈僳族的麻布衣等。

(三)活动中的文化

三月街在发展过程中,活动场地逐渐扩大,参与人员不断增加,其中的活动也发生着变化。

由军马买卖演变而来的赛马比赛,时至今日仍在举行,热闹非凡。后来政府还推出了“民族民间歌手大赛”“大本曲弹唱”等多种活动。各具特色的活动促进了大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也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民族大团结的美好画卷。

这些活动无不饱含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时代的歌颂。

四、赶集文化对现代的影响

虽然今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赶集”,但集市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三月街正在打造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大型节日,让民族文化和集市相互促进。当地政府对三月街的大力宣传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历史悠久的集市。

三月街已经逐渐成为大理白族的文化品牌,三月街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甚至吸引了国外友人,这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三月街的赶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一些类似的集市提供了参考。

(二)促进民族融合交流

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每年三月街都会开展白族的大本曲展演。这是白族古老的民间艺术,一人说唱、一人三弦伴奏,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展示了白族悠久的历史和人文风情,也让白族文化得到发扬,增强了三月街的民族特色。其他民族也可以尽情地唱、舞、讲,将自己民族的特色才艺展示出来。这样的做法让三月街的文化属性更加强烈,也增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

作为一个大型集市,三月街的主要功能还是销售贩卖。三月街汇聚了云南省各个地区的特色美食,作为历史悠久的西南大型集市,三月街对人群有着巨大吸引力。商贩之中不仅有几十年资历的“老人”,也有慕名而来的“新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来自不同民族。在买卖交流中,大家互相了解,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参考文献

[1] 黄灿,刘丝雨,王晨飞.大理白族服饰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初探[J].城市旅游规划. 2013(10).

[2] 王建芹.民族旅游社区空间生产与文化生态变迁中的多元博弈—— 以大理白族三月街为例[J]. 荆楚学刊. 2021(10).

[3] 黄菲菲.三月街: 一个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空间[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4).

[4] 吴秀林.试论“三月街”对大理经济文化的影响[J]. 大理学院学报. 2007(11).

[5] 万红.论西南民族地区的庙会[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 段玉明.大理国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7] 焦晓宁,朱香.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J].经济发展研究. 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