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静娟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新诗”,20世纪初产生,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然都是有感而发,但现代诗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但在实际教学中,现代诗却处在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都很重视现代诗歌,统编版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下册都有现代诗歌,其中九年级上下册专门各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教学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如果教师重视现代诗歌的教学,抓住现代诗歌的特点开展教学,能够发挥它的多重功效,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象”就是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物,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把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那种追求而不可得、飘然而逝的希望。除了受到法国象征诗歌艺术的影响,《雨巷》借鉴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痕迹也很明显。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愁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传统的意象,如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戴望舒显然是吸收了古诗词中描写愁情、创造意境的方法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表现怅惘伤感。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破解意象、感受意境,来准确理解诗歌传递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善用意象传情达意。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恋母之思、夫妻之爱、丧母之痛、故国之思,四个意象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含蓄而有张力,把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要出色,必须要有好句子;句子要好,则必须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字眼”。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便是“炼字”。很多著名作家学习写作都是从写现代诗开始,在现代诗写作中锤炼对字词选择的敏感度,进而再开始散文和小说的创作。朱光潜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从诵读中使学生“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感受现代诗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通过朗读,品味诗歌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艺术构思技巧等,感受现代诗凝练含蓄的语言,培养精练、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是何其芳的《秋天》,第一段“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的清晨是空旷宁静的,在这种清静的氛围里,“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个“飘”字,描画出秋的静美怡然,这丁丁斧声震落着草木上的露珠,这丁丁斧声悠悠地飘在山谷,更衬托出秋日山谷的寂静空阔。用“饱食过稻香”来修饰“镰刀”,这是一种陌生化语言的搭配,听起来别有新奇美趣,意思是镰刀不久前刚刚在田间忙碌,割过稻穗,闻过稻香,它现在静静地挂在房檐上,进入了悠闲的时光。“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这样的诗歌语言,用了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更体现出现代诗歌语言的含蓄隽永。
现代诗有诗疗功能,是指通过诗歌创作(写诗)和诗歌欣赏(读诗),来预防和治疗心理精神疾病,尤其可以用诗来安慰自己的生活,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焦虑。这是因为现代诗浓缩了人生思想,蕴含了深刻哲理,可以抚慰现代人的各种消极情绪,获得心理的平衡与精神的健康。
读现代诗,就是在读诗人最深邃的思想。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他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原来有一种比生与死更遥远的距离,不是时间上的跨越古今,也非空间上的囊括宇宙,而是一种最难逾越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心灵坦荡,胸怀博大,美丽的心灵被幸福的闪电击中。那样的顿悟本身就该是幸福的事。诗人愿意天下人都能得到这样的顿悟和这顿悟的幸福。
在品析现代诗时,要准确把握文字背后深层的意蕴,体悟现代诗抒发的多重情感。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作《未选择的路》,至今为人们传颂。“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自然界的路既是人生之路的象征,又包含着选择与承担的勇气。人生永远在“选择”和“未选”之间抉择。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却沒有回头路可走。
现代诗创作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现代诗鉴赏也必须运用想象和联想。当学生调动自己美好的遐想和情思,“再现”“再造”诗歌的情境,他将走进作品中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力。湖南作家曾冬创作的《唐诗素描》《宋词素描》系列作品,就是以原诗词为载体,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把凝练的诗词扩展成浓酽的散文,把唐诗宋词描绘成了精美的图画,在散文化的形式下再现了唐诗宋词的意境、韵味和形象,成了语文教师必备的精品教案和创新作文的经典范文。
诗人写诗需要想象和联想,读诗亦然。李商隐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他从眼前一个人孤独的巴山夜雨想象到将来两个人重逢时的西窗剪烛,他将两个场景浓缩成了14个字,学生读诗时需要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再将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香港诗人郑镜明的《枫桥上的冥想》:“桥下流着的是哪朝代的河/河背着的是什么人家的船/船啊船要划往哪一条水巷/春深的水巷是谁临窗眺望/皱眉的眺望祝福远方行客/匆匆的行客在桥上看倒影。”读这首诗时,读者脑海中不断变换着各种画面。“桥—河—船—水巷—眺窗者—行客—桥”,诗句的上递下接造成一种循环无穷、连绵不绝的意味,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首尾相接的圆,正是这首诗最美妙的地方。
现代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诗在表达情感、锤炼字词、淬炼思想、想象联想等方面的多重功效,培养学生品读现代诗的兴趣,指导学生学好现代诗,既是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又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途径,也将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