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贤
文言文作为一种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篇幅短小精悍却不失深意,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文言文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识,了解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既要做到发音准确、朗读流畅,又要注重积累和感悟,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品位与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凸显文言文教学的特殊地位,如何根据新课标理念,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思考。
语感是人们朗读一篇文章时所掌握的直觉,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观感受。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般来说,学生的语感可以通过诵读来培养。在诵读过程中,文字反复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读准字音,语言器官反复地理解出现在脑海中的文字,逐渐形成一种联系系统,又因为这种系统的联系,学生会自动形成语感。随着诵读的作品越来越多,学生的语感也会越来越强。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一种常用手段。具体来说,就是把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学生通过朗读,分析文章写作章法,揣摩作者情感,将文章生动、形象、细致的情感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就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就鼓励学生带着感情朗诵,并说说这首词带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大声朗读完成后,学生纷纷表示,整首词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作者描写的雪景美吗,美在哪里?作者描绘雪景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再次诵读,赏析内容,品味语言,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由此可见,通过朗读,细细品味文章的字、词、句,反复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提高了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
大量的教学经验表明,要想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引起共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横亘在学生面前的字词等工具性障碍之外,要想读通并读懂一篇文言文,常常会让学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传统教学往往会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字词问题,从逻辑上来看这是扫除障碍,但是如果将全部的教学重心都放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又会造成学生对文言文缺乏整体感知的情形,而这恰恰是文言文学习的大忌。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品读是非常必要的,哪怕是采用最朴素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思路去组织学生进行整体品读,总能够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阅读共鸣。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根据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判断来选择一篇文言文文本,然后不断进行品读,那学生就会在反复诵读中形成良好的阅读直觉,这样的直觉对于后续很多文言文的学习都有帮助。从这个角度来看,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品读的过程当中引发阅读共鸣,其实是很重要的教学思路之一。
朗读不是单纯地将文言文的文字内容转化成语音,而是要通过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体会作者用意,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要善于利用教材注解,结合上下文来理顺文章大意,将文章映入脑海。同时,文言文的阅读还要注意读准字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阅读进度,及时指正错误发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顺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在学生第一遍朗读文章后,教师以关键句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一句,并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进行翻译,理顺句子含义。接着,让学生找出邹忌与齐王的对话,并分角色朗读对话。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可以尝试着揣摩人物情感,还原历史现场,更好地理解文章深意,有助于学生文言文赏析水平的提高。
研读与品读不同,研读更强调研究思考,某种程度上讲研读是品读的升华,其需要将学生的阅读视角引入文言文当中去,就某些具体的段落、词句进行深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此前提到的跨越字词障碍直接进行整体品读的不足。实际上这就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螺旋上升形态,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去组织实施教学,才是文言文研读的关键所在,也是文言文阅读效率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
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是要学会“读”。逐字逐句地读,理顺文章思路;抑扬顿挫地读,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声情并茂地读,增强语音的美感,读应该贯穿于文言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文言文的诵读中,体会语言的形象之美、思想之美,汲取文章精髓,可以丰富学生个人情感,净化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都讲究一定的韵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诗词歌赋教学与音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下富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快速进入作品意境,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就可以选择《阳关三叠》进行配音,帮助学生感受深厚的友情,增强同学间的情谊;在教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之时,选用节奏紧凑、旋律急促的音乐,帮助学生体会热烈的爱国情怀;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则可以选择气势磅礴的音乐,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事实表明,文言文诵读某种程度上指向文言文的运用,這是学生深入文本内涵的坚实基础。
朗读不仅仅是将文字作品转化成语音的一个过程,更是一种传达思想的艺术创作过程。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值得反复朗读。文章通过精妙的语言文字,描写出一个个情感跌宕的故事,感染力十足,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更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细节描写,发挥想象力,将情感代入文章之中,身临其境般把握文章情感。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朗读下,不断理顺文章思路,抓住文章要义,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当学生能够流畅朗读课文以后,其对于文章字词句的含义理解会更加透彻,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在此基础上让其进行朗读,能更好地将作者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感人至深。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创造力。
综上所述,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学好文言文,就是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重视文言文的品读与研读,帮助学生在学好文言文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持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