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桥
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节选)》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对接的学习任务群是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目标与内容有“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鲁迅的《阿Q正传》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其精神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把握,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相应的学习任务中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多方探寻。
统编版教材在阅读教学上倡导整合的理念,以改变单篇教学的弊端。这种整合中规模比较大的属于专题整合,即将教材中相关联的文本整合成一个专题。鲁迅作品在统编版教材中入选的篇目不在少数,适宜组成鲁迅专题研习。《阿Q正传(节选)》的教学可以放在鲁迅专题中开展。
梳理统编版教材选入的鲁迅作品,计有: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拿来主义》,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祝福》,选择性必修中册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阿Q正传(节选)》,加上整本书阅读的《呐喊》等。这些作品主要涉及小说和杂文,代表了鲁迅在这两个领域创作的特色。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开展鲁迅专题的研习,探究鲁迅在现代文学中的突出贡献。
有位教师在开展鲁迅专题研习时设计了如下的学习任务:“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请阅读鲁迅的相关作品,思考毛泽东主席称他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道理。”这样的任务靠个人完成工作量太大,因而需要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在学习小组中,可以分工合作,每个成员选择一个方面进行研读,按照学习任务群目标要求,撰写出研习收获或学习心得,再放到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共识性成果,达成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有的学生选择《〈呐喊〉自序》感知鲁迅,认为鲁迅能够“言天下人之不敢言,为天下人之不敢为”就是伟大的革命家气质体现。有的学生研习阿Q形象在世界文学画廊中的重要地位,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体现了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劣性根,像一面镜子一样能够照出国人扭曲的灵魂,具有超越时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是独树一帜的形象,由此确认鲁迅堪称伟大的文学家。
《呐喊》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篇目列入了高考要求阅读的名著之中。与其他名著比,《呐喊》属于短篇小说集,内收14篇各自独立的小说,《阿Q正传》尽管常常被视为中篇小说却也被收入其中。单独阅读《阿Q正传》或者《呐喊》中的其他某篇小说,往往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因此需要把单篇阅读放在整本书阅读背景下探索,才能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找到《阿Q正传》在《呐喊》中的代表性价值。那么,教师该怎样采取整合的策略,对《呐喊》中零散的短篇形成具有统整意味的感知与把握呢?
《呐喊》作为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等都隐含在艺术表达中,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达出来的,14篇小说中鲁迅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各异,单篇阅读又难以把握整本书的思想与感情,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来处理单篇与整本书的关系呢?有位教师指导学生以《〈呐喊〉自序》的阅读为切入点,从中找到一条理解鲁迅的有效路径。阅读《〈呐喊〉自序》可以概括出一组关键词是梦、寂寞、希望和呐喊。第一个关键词“梦”,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出了自己的三个梦,依次是救父之梦、学医救民梦、文学救国梦,在前两个梦相继破灭后,鲁迅看到了改变精神的迫切性,“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在他塑造的阿Q形象中,寄寓的正是他的文学救国梦,“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以阿Q为代表的中国人的文学形象并不能承担起改变国民精神的任务,文学救国的梦想自然归于失败。第二个关键词是“寂寞”,鲁迅认为在生活中“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种寂寞,既体现在阿Q的闹革命落得的是杀头的下场,又体现在狂人的发疯中,还有《药》中夏瑜流血却不被理解中。第三个关键词是“希望”,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很明显鲁迅的希望是在本来无路的地上敢于走出一条路,《一件小事》中“我”的反思,《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等,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叫醒“铁屋”中的人。第四个关键词是“呐喊”,在整部《呐喊》中,鲁迅都在批判国人麻木的灵魂,企图以自己的呐喊来唤醒“不争”又“不幸”的民众,尤其是像阿Q这样有严重“精神胜利法”特征的底层中国民众。
本单元的《阿Q正传》和《边城》《茶馆》都属于从长篇中节选部分成篇的课文。节选的课文,选取的通常都是具有很高价值的部分,阅读它们具有一斑窥豹的功效。这样看来节选文本是检验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试纸,还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助推器。所以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节选的一篇这个点与整篇文本这个面的关系。
统编版教材中《阿Q正传(节选)》是原著中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从小标题看,一个“续”字揭示了两章在主题上的一致性,在内容应该是密切相关的。那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学生通过深入研读这两章小说,可以发现鲁迅是通过具体情节让读者明白了,“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的典型表现:一是在失败的时候通过想象来达成心理上的转变,进而获得替代性的补偿,如被对方打了无法报仇时就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二是通过快速遗忘来转移失败的情绪,重新找回开心的状态,如阿Q遭对方羞辱后,便愉快地跑到酒店里喝酒,再调笑一番,在口角中略胜后回到土谷祠倒头便睡了;三是把自己的屈辱转嫁给更弱小的人,以忘掉屈辱,如因说“秃儿”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后,遇到了静修庵的小尼姑,就玩起了转嫁的丑恶嘴脸;四是在受到严重屈辱却无法转嫁时,就以自虐的方式化解内心的痛楚,如赌博时钱被抢走了无法消解痛楚,就用力拍打自己的嘴巴,似乎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这样的“精神胜利法”是贯穿在整部《阿Q正传》中的,因此,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在其他各章内容中探寻与“精神胜利法”相似的矛盾性格,从中把握阿Q复杂的性格特点;在整本书内容中深入探索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源;最后研究“優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整部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就通过一篇的学习达成对一部作品的把握和领悟。
总之,在《阿Q正传(节选)》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整合、联系、拓展等策略,将这一篇与一类、一本、一部相打通,形成对现代文学中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全面、深刻的关注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