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梅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了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其中之一就是史料实证,强调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史料是学习历史的载体之一,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当中,基于教材而超越教材去选择史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也就成为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以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的教学为例,略谈一些初步认识。
一、史料实证的理论理解
尽管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当中也高度重视史料的作用,但是面向学生明确提出史料实证,并将之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却意味着一个新的历史教学状态的开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对史料实证形成科学的理论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站到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完成史料实证的过程。这里涉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寻找史料并判断其可信程度,二是依靠史料并解析其能够说明的历史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才能奠定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要素落地的基础。
出现在历史教材中的史料通常都是可信的,这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坚实基础,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建立并巩固历史认识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历史大家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载体,这可以丰富学生对史料的认识,以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的历史观念。历史教学当中史料的占有与分析,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面对史料,要能判断史料的真伪。如果学生能够形成这样的认识,实际上也就奠定了史料实证的基础。
二、史料实证的实践演绎
基于史料去进行实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史料实证,要求学生通过搜集历史资料,重构历史情境,达到还原历史真實和形成对历史的客观化解读的目的。这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这又是学生超越传统的历史知识机械记忆的必由之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体验并演绎史料实证的学习过程。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对西方文明有着不加思辨的崇拜,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文明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比如,在教学《古代欧洲文明》的时候,通过提供相应的史料,如古希腊建立城邦国家、雅典的一系列民主改革、雅典所建立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伯里克利统治等,让学生认识到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认识到古代希腊文明的发源与演绎情况。与此同时,笔者也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中国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文明,并给学生呈现相关的史料。这样,学生的学习也就进入了一个对比的阶段。
在对比的过程中,笔者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相关的史料。学生会发现原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这在培养学生自豪感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了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其所表现出来的兼容性是文明的生命力所在。这种认识实际上也就奠定了学生的相关历史观基础。
三、史料实证的教学小结
类似于上面的教学案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积累了不少。通过这些案例及其分析可以发现,面向初中学生进行的历史教学,无论是基于考试的需要,还是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去占有史料,让学生在史料分析的过程当中形成相关的认识,然后再对学生的认识进行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这样的教学实践经验,可以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有益的启发,包括史料实证在内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史料的占有者与分析者,让学生成为唯物史观的探究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体验者。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面对历史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也能够让核心素养培育得到落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迁移到学生身上,可以成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