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廉官遗清风

2023-12-29 19:01陈洪
廉政瞭望 2023年12期
关键词:黄裳蜀道

陈洪

说到古蜀道,不得不提到为修缮蜀道以及治理蜀道沿线城镇的地方官。这些地方官勇于担当、廉洁为民,在蜀道上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金牛道从广元绵延到绵阳梓潼后,经魏城、仙海,过芙蓉溪后到绵阳城区。北宋时期,绵州(今四川绵阳市)为蜀道重要驿站,熙宁年间,任绵州通判的鲜于侁休整驿道、整顿风气。当时,那里的地方官贪污成风,甚至连公家的柴炭、蔬瓜都偷偷往家里拿。鲜于侁以身作则,让当地政治生态大为好转。北宋有“铁面御史”之称的赵抃赵只带一张琴、一只鹤入蜀,在蜀道上留下了“我必如清白江水”为官志向。 清初官员贾汉复任陕西巡抚时,兴修水利、驿道,又纂成《陕西通志》,他主持修葺褒城至宝鸡三百余公里的栈道,是清初以来最大规模的栈道维修工程……蜀道延绵几千里,沿路驿站、城镇矗立,古往今来清官廉吏不胜枚举,笔者以广元为例,探寻蜀道廉官的故事和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

位于古蜀道的核心区域的广元为川陕门户,如今,广元四县三区都还保存有大量的古蜀道文化遗存,尤其又以剑阁、昭化境内最为丰富。以剑州古城为中心,向北至昭化,向南至阆中,向西至梓潼,20973株古树名木呈“人”字形分布,全长151公里。在这20973株古树名木中,又有古柏20391株。一株株古柏迎风婆娑,似在廉语。

如今,行走在古蜀道上,清风拂面,无处不在的青青柏树,已经成为这条古道的一抹底色。蜀道古柏四季常绿,坚韧不屈,它们曾经给这里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丰饶,也给这里的百姓带来了遮阳避雨的庇护,其所蕴含的秉性与气节,更是滋养着一代代蜀道官员。

在剑昭古蜀道天雄关前,一株参天古柏守护着一方古碑,此碑石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正月,宽113厘米,高225厘米,上刻“蜀道青天”四个大字,用于歌颂当地廉洁的官员。而在这条古蜀道上,曾涌现出了何易于、黄裳、李璧、李榕这样一位位“蜀道青天”。

替民拉纤的益昌县令何易于

广元市昭化区是古蜀道核心区所在,金牛道、米仓道贯穿境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云南进士吴焘从北京入蜀,在《游蜀日记》中写到昭化的蜀道说:“大抵昭化以南诸山,如五峰、长宁、九曲之类,不可悉数,行道多在山上,不似北栈之如游井底也。”

为休整昭化的驿路,清乾隆三年(1738年),典史杨乾元不辞艰苦与工匠同吃同住,据《昭化县志》记载,“行人有跌仆而死者,为之解囊,修治如砥。”之后多年,当地人还在歌颂杨乾元为民担当的精神。

昭化作为古蜀道上的重镇,在此任主政的地方官员将蜀道治理作为要务,书写了清廉为政的佳话。而这种言传身教的传统,从唐文宗太和年间(826—836年)的一名昭化地方官开始便滥觞。

何易于是晚唐时期益昌县(今广元市昭化区)的县令,他之所以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同时代的文人孙樵写了一篇《书何易于》。孙樵在文中清晰地为我们描绘了这位封建时代的基层县令爱民亲民的种种事迹,何易于甘于做“民役”的事迹,至今仍在剑门蜀道上传颂。

昭化古城县衙内何易于的雕像。

何易于任职的益昌县,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地带,嘉陵江从城南流过,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很美,但老百姓生活疾苦。益昌县距离州治利州大约40里地,这年春天,何易于的顶头上司、利州刺史崔朴,呼朋唤友,泛舟出游,行至益昌县时,因江面暗礁密布、水流湍急,需要由纤夫在岸边牵引。在船上看风景的崔朴,却突然在纤夫中望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竟然是换了便装的益昌县令何易于!虽说官场上向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但崔朴也并非那种不通情理的人,他赶紧吩咐靠岸停船。

历代利州官员对金牛道旁边的千佛岩都有所保护,明代官员甘茹、清代官员王士祯等人对千佛岩都曾作诗赞美。(赵辉/摄)

船靠岸边,崔朴赶紧询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何易于据实做了回答:“当下正值春季,益昌县民既要农耕,又要养蚕,抽不出身来,唯有我这做县令的比较清闲,所以就过来搭把手。”

尽管何易于说话时,一副若无其事、理所当然的神态,但崔朴还是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羞愧难当,赶紧下船,换乘快马,匆匆告辞,折返而去。

何易于对百姓的爱护已经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朝廷向益昌征收茶税,何易于苦于益昌百姓生活穷困,毅然决定将此事搁置,宁肯烧毁诏令也不愿增加百姓负担,好在时任观察使算得上是何易于的一位“粉丝”,知晓何易于一向爱民如子、为民请命,在获知这一情况后,并未追究。

何易于虽然官职不高,但他以手中之权为民谋利,他的努力和付出,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爱戴。在他离世后,益昌县的百姓纷纷为他立碑纪念,表达对这位为民请命的县令的感激之情。何易于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历史上的一纸佳话,他的为民精神也将永远流传于世。

为民呐喊的天文学巨匠黄裳

南宋时期,一名剑阁人从蜀中沿着蜀道来到汉中,他将用自己的行动惠及一方百姓。这个人叫黄裳,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出生于剑州(今四川剑阁县)一个普通农家。

黄裳少时极其聪颖,受父母笃教严绳,刻勵激昂,能属文,治诗赋,在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登进士第,授阆州新井县(今南部县西北部)县尉,因父亲病重,他未赴任,后调巴州(今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尉,因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期未满而未赴任,在家潜心研究经传。

黄裳绘制的《天文图》

翠云廊明朝李壁祠。

乾道九年(1173年),利州路总领李蘩闻其名,召黄裳到汉中协助催饷。当时,蜀中饷师名为“和籴”,“和籴”是依据宋朝《常平仓法》,由官府出钱做籴本,在夏秋粮价低时,由国家向农户买回的一种强制性收糧律法。“和籴”实为强取,民不得一钱。黄裳从蜀道来到汉中,了解到农民租税捐重之苦,便写出《汉中行》呈交李蘩手中。

“行人叹息风土好,居人生计何草草。老翁扶杖泣我前,此事何堪与君道。”苛捐杂税汉中饥荒严重,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李蘩读了黄裳的《汉中行》,感觉到他的话句句在理,反映的问题既实在又关键,于是亲自写出“罢籴”的奏章,月余功夫,御批“罢籴”。汉中地区的农民得知罢籴消息后,载歌载舞,一片欢腾,黄裳又写出《罢籴行》长诗。

黄裳的《汉中行》和《罢籴行》道出了广大受苦农民的心声。罢籴后解除了农民的疾苦,汉中、剑州等蜀道沿线的百姓都传播这他的故事,并流传至今。

黄裳20余年的仕途生涯,还有一半的岁月从事治狱。根据史书记载,黄裳在治狱过程中,不仅未出现一桩冤案,而且纠正了冤假错案,做到惩恶扬善,不徇私情,其时,“青天”之名,已由蜀道上的百姓给黄裳戴上了,他绘制的《天文图》,反而因为太过高大上,而没有被蜀道百姓们记住。如今的《天文图》碑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仍述说着黄裳的丰功伟绩。

善政惠民的剑州知州李璧

据《剑州志》记载:“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五百余年前的明代正德乙亥年(1515年)夏,广西南宁人李璧被朝廷提升为四川保宁剑州的知州。当时正是鄢蓝之乱平息不久,剑州百废待兴。李璧上任后,勤于政事,“凡可以善政惠民之道,靡不悉举。”

战事刚平的剑州,城垣破败,民生涂炭,百业待兴。李璧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改善剑州的状况。修缮学院、增设贸易市场、整修道路,修筑城池,栽种古柏,尤其是颁布了“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以保护古柏,这时所植的树叫“明柏”,又称“李公柏”。这条路宛如一条绿色长龙,守护着一方黎民百姓,也成就了如今举世闻名的“翠云廊”。在剑州任职期间,李璧一心为民,勤于政业,百姓歌颂他为“棠惟公之爱民,表里一致,公之惠政”。

剑州是蜀道上重要的城镇,李璧在剑州任职后,见到州城处于四面环山的低洼地带,地势狭窄,且城墙只有一半。经过充分考察后作出了修城规划,组织人搞好勘测设计,后报经巡抚右副御史马昊、巡按监察御史卢雍批准,于戊寅年(1518年)七月动工,次年十一月竣工。城墙西北面属新修,东南面为扩修,整个城墙均用条石砌成。高二丈,厚四尺,周长六百丈。设有六道门,即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和东小门、南小门。城上有望楼和女墙。这在战乱的年代,对保护地域的民众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李璧在剑州任职期间,见州城贫民孤老,“每风雨寒暑,累累然无所於居。”他叹道:“文王治歧之政,必先鳏寡孤独”。他“乃询于众,复得无靠者若干人,聚而衣食之”。便于戊寅年(1518年)冬天,在州城南山州坛故址开工建起养济院,于次年秋天竣工。养济院作堂三间,名曰“先政”堂,指的是文王早先治理贫民孤老的经验。堂之东西,隔墙安门,作房舍若干间,然后分配给孤寡老人居住,使当时的贫民孤寡老人都有所归宿。

此外,李璧还组织人修复了剑阁遗碑,再建了重阳亭,重修了剑门关,改龙泉涧水筑南城堤坝,修建钟鼓楼,修建学校,立先蚕祠,建拦马墙等,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好评和爱戴。

在历史上,李璧是古蜀道最后一次大规模植树的领导人,但不是最后一个植树人。他制度化规定了许多后来的植树和绿化管理传统,至今仍在沿用。剑州人民为了感恩李璧,在翠云廊内建立了李璧祠,拜谒祭祀,颂扬他的功绩。

只身带着两块压舱石返乡的李榕

晚清剑门蜀道走出去的最后一位有影响力的官员是来自剑州的李榕,剑阁人民亲切地称呼他为“李翰林”。他是晚清翰林,34岁中进士后步入仕途,49岁累功升至湖南布政使,达到仕途高峰,转瞬即被罢官,回到剑阁,在剑门蜀道教书育人直至终老,是巴蜀地区著名的教育家。

李榕塑像。

说起李榕,不得不说起另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曾国藩,李榕步入仕途不久,便在曾国藩的保荐下,开始了八年的戎马生涯。八年的戎马生涯,李榕在镇压太平天国军和捻军中,作为恩师曾国藩的得力助手,以过人的智慧与才能而“军功卓著”,官职不断得到升迁,同治六年(1867年)冬十月,官至湖南布政使,掌握全省的财赋和人事。

在任期间,李榕注重保护下层人士和平民百姓的利益,制止官府胡乱捕人,滥用刑罚;而对豪绅巨室的特权和不法行为则以多方限制与打击。湖南原来设有贵州、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捐输局,以“劝捐助饷”为名,敲诈勒索百姓。李榕奏请朝廷,除保留湖南捐输局统一征收捐税,然后分成拨解各省外,其余一律裁撤;针对“湘中捐输,向搜求于小康之家,豪贵巨室率置不问”的弊病,李榕明令征收捐税“豁免下户,着重上户,使不得巧避,冀得其平。”李榕的这些措施,确实有利小民百姓,但却直接触犯了豪门巨室的利益,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纷纷给曾国藩写信,痛骂李榕在湘的“胡作非为”,而且御史张沄趁机弹劾李榕“捐输抽丰,以饱私囊”。同治皇帝诏命李鸿章进行查办。同治八年(1869年)年五月,李榕被革职。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李榕从此退出了官场。

曾国藩曾称赞李榕:“申夫在鄂,属吏乐其摆脱官场习气,同僚亦敬其清操。到湘后,誉望更胜于鄂。”清廉为官、率直为人是李榕最大的人生亮点。在给江苏按察使李眉山和江油县令熊夑臣信中写道:“率直乃君子本色”,“廉之一字是我辈铁板注脚,毫无移易处”。

李榕被罢官后,按清朝规制应返回故乡,可是他在任期间为官清廉没有余钱,又拒绝别人馈赠,只能靠出售书法墨宝筹资,迟延近两个月才凑足路费。返乡时没有重物压舱导致船行不稳,不得不就地搬取两块大石头压舱。辞官归乡后,这位李翰林隐于剑州何马沟,先后在兼山书院、登龙书院、匡山书院教书育人,担任山长、讲席18年。以“古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川北及四川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江油最后一位进士张琴便是李榕的学生。

如今,被李榕从湖南带回四川的这两块石头被剑阁县从李榕故居旧址搬迁到李榕纪念馆,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的参观。(作者系广元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黄裳蜀道
黄裳求字
蜀道行
蜀道向天开
收藏家的纠葛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蜀道雄魂
蜀道盘旋着的历史之路
黄裳《劫饬古艳》读后
黄裳所藏天一阁藏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