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氢能的场景

2023-12-29 02:13:01波士顿咨询公司&欧阳明高院士团队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绿氢氢能制氢

波士顿咨询公司&欧阳明高院士团队

在能源转型的历程中,氢能这一绿色能源,因其零排放、高热值等诸多优势,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氢国,年产量达3300万吨,占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一。

据预测,中國的氢气需求在2030年将达到3500万吨,2050年将达到6000万吨。中国的氢气供应能力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氢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终端应用场景对氢的规模化消纳,从而对氢产业链形成有效拉动。

具备这样特点的应用场景,主要是氢交通、氢储能和氢化工,三大场景均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氢交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交通行业在持续通过电动化进行脱碳转型。而在难以电动化的领域,如重载卡车、航运和航空,氢能的应用则应运而生。

氢的应用,正从工业原料扩展到动力能源,预计将拉动整条氢产业链(包括制氢、储运、加注等环节)的规模化蓬勃发展。

氢能交通中最受关注的终端应用,是燃料电池汽车(FCEV),它使用燃料电池,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和储存的压缩氢气发电,结合小型动力电池或超级电容一起为电机供电。

随着零排放汽车渗透率的快速上升,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增势强劲。2021年,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超过1.7万辆,同比增长超70%;至年底保有量已超过5万辆。

而在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主流应用领域则是商用车和客车,中国汽车制造商也重点关注开发商用车车型。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包括以下四点:

○燃料电池技术的进步

燃料电池系统一直在变得更高效、更耐久、更经济,主要得益于贵金属催化剂用量降低或替代技术研发,以及关键零部件生产规模扩大。

中国已将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目标,定为2025年2000元人民币/千瓦,2030—2035年到600元人民币/千瓦,与美国2030年左右达到80美元/千瓦的目标接近。

○配套基础设施的发展

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涉及制氢、储运、加注等环节,其中加氢站是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最直接的瓶颈。到2022年中,全球已建成近千个加氢站。

○氢燃料成本的降低

氢燃料的成本,占Class 8燃料电池重卡总拥有成本(TCO)的一半以上。目前,就每公里燃料成本而言,在中国约为40~70元人民币/千克(不含补贴),与柴油和汽油相比仍然高出很多,预计2030年以前,中国终端加氢价格有望降至35元/千克以下,实现与燃油重卡的TCO持平。

○政策支持

中国的目标是,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5万辆,到2035年达到100万辆,中国政府已在五个城市群启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激励措施覆盖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整个价值链,包括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和氢能供应等环节。

我们认为,燃料电池汽车的最大潜力在于长途重载商用车领域。与纯电动重卡相比,燃料电池重卡的补能时间更短、重量更轻且能量密度更高。分析表明,在全球主要市场,与燃油重卡相比,燃料电池重卡将在2030年前具有TCO优势。

氢储能

由于具备大容量、长周期、清洁高效的特性,氢储能系统被认为是能够良好匹配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储能方式。

有别于其他储能方式,氢储能受地理因素限制较小(不像抽水储能),还可通过增加氢气储罐尺寸,以较低的边际成本,独立于发电和制氢的规模而扩大其储能能力。

图1: 截至2021年底,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已超过5万辆

来源:国际能源署(IEA);BCG 分析。注: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可能存在分项之和不等于合计的情况。

图2: 绿氢和灰氢的成本结构、影响因素和未来变化趋势

来源:国际能源署(IEA)2021 年报告;文献研究;BCG 分析。1 .2021 年中国实际可再生能源电价和煤炭价格。2. 补贴后的最终价格。3 .以煤制氢为例。

氢的跨区域运输也比较容易(对于固定式电池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且作为化工原料,已广泛使用于各种下游应用场景。

2021年底,全球储能总容量已超过200GW,其中抽水蓄能(86%)是最广泛使用的储能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在发电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中,氢储能预计将发挥愈发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西北等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

以氢能为核心的化学储能系统,涵盖了氢气制备、储运以及以氢为燃料的发电。电网系统的容量和灵活性可以通过氢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电侧的部署得到提升和优化。

在发电侧,氢储能在“电—氢—电”(Power-to-Gas-to-Power,P2G2P)转换过程中,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平抑出力波动、缩小与计划出力的误差;在电网侧,氢储能可用于调峰辅助、负载均衡;在用电侧,则可以作为灵活性资源参与需求响应,用于峰谷套利,或作为备用电源以及离网电源使用。

目前,全球氢储能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已有在实际电网中进行的完整兆瓦级示范项目。在燃气轮机的掺氢和纯氢发电、锅炉的掺氢掺氨发电、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等领域,也有丰富的探索和商业实践。

尤其中国,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规划总规模超过200兆瓦的氢储能项目将陆续落地。

国家电投西藏分公司在建的“风光电—氢—电热”示范项目、大唐集团投建的山西首座氢储能综合能源互补项目等,也均将在未来三年落成。

电网对灵活性的要求与日俱增,随着发电厂的升级改造,氢储能系统有望在2030年形成规模化应用。

掺氢燃气轮机发电技术可能更适用于天然气丰富的地区,中国的一个特殊情况是,对火电设施进行较小改造后实现掺氨燃烧可能更具推广基础,这是由于中国目前仍然严重依赖燃煤发电,且已有大量的火电厂。

由绿氢制成的绿氨可掺入煤炭中燃烧,使传统的火电厂脱碳。例如,国家能源集团已经成功在40兆瓦的燃煤发电机组上进行掺氨35%的示范。

受技术和规模的制约,氢储能系统在当前缺乏经济性上的竞争力。

研究表明,目前国内氢储能系统的初始投资高达1.3萬元/千瓦,而抽水蓄能的成本仅为7000元/千瓦,电池储能则为2000 元/千瓦。氢储能系统最大的成本构成是固定式燃料电池系统,占总投资的近七成,氢储能系统(特别是燃料电池系统)仍要持续的技术创新来提升性能,并将成本降低至有商业竞争力的水平。

此外,业内也在持续努力推进氢能在下游产业的直接应用,比如在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中的应用。

氢工业

2021年,全球氢需求量超过9400万吨,其中超过99%来自工业领域。

石油炼化是目前氢气的最大应用,该领域全球每年消耗超过4000万吨氢,约占总需求的42%。

氢在工业领域的其他主要用途还包括合成氨、甲醇制备和直接还原铁生产。在这些工业环节中,氢气被广泛用作原料或还原剂。

在工业领域,氢的发展将更多围绕上游制氢环节。如今,几乎所有的工业用氢都来自于化石燃料,即灰氢。2021年,全球因制氢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8.3亿吨,这样的排放水平如果持续下去,气候目标将无法达成。

工业领域势必逐渐由灰氢转向绿氢,即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这一转变趋势已经开始。

2021年,电解水制氢电解槽的总装机容量增长70%,达到510兆瓦,绿氢的渗透率仍然很低,主要瓶颈在于绿氢的经济性。目前,绿氢的平准化成本(LCOH)要远高于灰氢。

根据国际能源署,基于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全球绿氢和灰氢(煤制氢)预计在2030年实现平价,LCOH收敛于1.5~4.0美元/千克氢气。这有赖于绿氢制取在技术和经济性上持续取得突破。

绿氢和灰氢的成本平价趋势,将主要来自四大因素的推动:

○电解槽成本降低

碱性电解水制氢(AEC)技术,发展最早,也是目前最成熟的电解槽类型。其他主要技术,如质子交换膜(PEMEC),尚处于商业化应用早期,成本较高。

未来电解槽装机量提升,规模经济效应将进一步降低平准化成本。如果在工艺和材料技术上有所突破,设备价格有进一步下降的潜力。

○可再生能源电价下降

绿氢成本的80%~85%来自电价,这使得绿氢的成本对可再生能源电价高度敏感。假设煤价为800元/吨且不征收碳税,当可再生电力的每度电价格达到约0.16元/千瓦时,绿氢和灰氢(煤制氢)的平准化成本有望打平。

○电耗水平优化

对于大多数绿氢制备厂商来说,利用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制取绿氢的全系统电耗,约为5.1~5.2千瓦时/标准立方米。

未来技术突破后,预计2030年左右,可达到4.3~4.5千瓦时/标准立方米,进而降低约7%的平准化成本。

○碳税的出台

可以预期,碳税政策的实施将有效推动净零排放的实现,通过推高化石燃料产氢的成本,进一步缩小绿氢和灰氢之间的价格差距。

实现氢能在三大场景落地,离不开产业链各环节的关键性技术突破,主要涉及制氢、氢储运、“氢—电”转化和氢安全管理。

以“氢—电”转化为例,这是氢能利用的关键技术。在小功率分布式场景下,现以固定式燃料电池发电为主;大功率集中式发电,则将采用氢燃气轮机或锅炉掺氨燃烧方案。

氢能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浪潮,在政策、技术、市场、资本等多方的合力推动下,产业链各环节都将实现全方位的突破,在未来十年,其将构建下一个万亿级新能源市场,成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动能。

本文节选自波士顿咨询公司和欧阳明高院士团队联合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 编辑中略有改动,经授权刊载。

猜你喜欢
绿氢氢能制氢
印度计划到2030年成为绿氢生产国和出口国
氯碱工业(2023年9期)2023-12-03 10:26:18
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投产
我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实现零的突破
浙江化工(2023年8期)2023-02-10 03:07:22
绿氢已成为未来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向
科技中国(2022年10期)2022-10-31 02:33:58
各国争抢氢能产业制高点
中国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 06:39:30
氢能“竞速”
法人(2022年5期)2022-05-23 02:30:11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制氢工艺技术比较
高活性Al-LiBH4-Bi铝基复合制氢材料
电源技术(2015年11期)2015-08-22 08: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