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办大学,是门好生意吗?
11月底,中汇集团披露年度业绩报告(截至2023年8月),收入近20亿元,净利润6.2亿元,毛利率更是超50%,快赶上农夫山泉卖水了。
该公司由广州富商廖榕就一手打造,在内地拥有五所学校,其中名头最响亮的是广州华商学院。
其高管层共有3名执行董事,分别为廖榕就、其妻陈练瑛、其女廖伊曼。这一家三口牢牢把握着旗下9所学校命脉。
43岁的廖伊曼,承继父业,担任集团CEO,负责日常业务。
11月底,《21CBR》记者实地走访位于广州增城的华商学院。这是中汇集团旗下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正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创百年名校,育華夏英才”十字,这是廖榕就立下的壮志。
2006年,该校首次招生,吸引2000个学生就读。
2020年底,其更名为广州华商学院,号称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民办高校。
校园面积大,占地1600多亩,设有16个院系共48个本科专业。图书馆、教学楼干净整齐,植被绿化丰富,宿舍楼与教学区相隔不远,学生通勤方便。
“董事长一家存在感不强,学校由专业团队管理。”一名医学生向记者介绍,校园三分之二是本科教学区域,剩余则划分给专科学生。
华商学院官网显示,校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前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新滋担任,校领导大多来自学界,86%的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廖榕就担任华商学院法人及董事长,廖伊曼出任副校长,分管学校对外交流与国际教育,以及学校招生、就业工作。
这一家族旗下教育版图庞大,除华商学院之外,其在内地还有四所学校,分别为华商职业学院、华商技工学校、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及四川城市技术学院。
截至2023年10月,这五所学校年内吸引了超3.7万新生报名就读;目前在校生总人数达9.5万人,同比增长约16%。
廖榕就父女还在中国香港创办了1所学校,澳大利亚2所,新加坡1所。不过,境外学生人数较少,四所学校加起来,截至8月底仅1800名。
近10万名学生,一年贡献了17.36亿元学费。这是公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第二则是住宿费。
上述医学生每年需付2.8万元学费,2000元住宿费。专科课程,每年收取学费在9800~34000元之间。
因学生人数及平均学费增加,收入增长,财年内,中汇集团营收为19.7亿元,同比增长17%。
财报没有单独披露餐饮收入数据。
华商学院的校园共设有五个饭堂,窗口众多,价格略低于校外,一份加了牛肉丸、猪血、瘦肉的潮汕汤粉仅售13元,其他饭菜价格约在10~16元区间。
“每月在饭堂仅需花费一千元不到,味道不错,对伙食很满意。”上述学生告诉记者。
收来的一笔笔学费和住宿费,一部分换成了新楼和新校区。
其间,公司斥资6.5亿元,用于兴建、维护和升级华商学院、华商职业学院等校的教学设施。
硬件之外,教育软实力方面,这对父女也抓得紧。
6月,华商学院工商管理、税收学、中药学等9个专业新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安排的访学活动也多,远至澳大利亚。
廖伊曼注重校企合作、产教共融,追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生没有毕业,就懂了行业的东西。”她创办电商专业,推动学生参与直播,经选拔后可进入企业工作。
“现代社会,你只会一种技能是不够的,不能只懂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如,你学会计专业,还需要懂美术。”廖伊曼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
中汇还进入中等学历职业教育赛道,通过城市技师学院、华商技工学校填补教育空白。
廖榕就祖籍广州增城,早年做牛仔裤、开酒店起家,后将事业扩展至香港地区,攒下第一桶金。
民办教育政策出台后,他萌生办大学的念头。
“我的梦想,是打造一所一流的民办大学。当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来自华商学院的精英的那一天,就是我圆梦的那一天。”廖榕就展望。
“打造教育集团要扩大规模,吸收更多外地理念。”其一路扩张,并购四川的两所学校。
完成交易后,四川两所学校都沿用原有教学和管理班底,廖家扮演投资者角色。
他还利用港大、港中文、港科大三校师资,在中国香港办起大湾区商学院,将教育版图扩张至海外。
廖伊曼同样精明能干。
她在广州出生、香港长大、海外求学,毕业后回国,协助父亲工作。由她主导,中汇在澳大利亚创办了两所大学,一所本科,一所专科。
“父亲鼓励我去申请的,当时觉得是天方夜谭。”廖伊曼如是回忆创办过程。她没有派中国员工进入海外学校,而是由当地团队管理。
历经多年磨炼,女儿得到父亲认可,被委以重任,担任集团执行董事兼CEO,并在中汇旗下多所学校都占有董事一席。
“办一所中国民办的‘常春藤大学。”这是廖榕就曾定下的目标,超6亿元的净利润入账后,廖家资金实力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