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评述”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3-12-29 09:51:27杨晖蓉
甘肃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评述欣赏审美能力

杨晖蓉

【摘要】“欣赏·评述”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之一。“欣赏·评述”领域要求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审美能力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美四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并多角度进行“欣赏·评述”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欣赏·评述”;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2—0032—04

蔡元培曾说:“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1]他认为,美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欣赏艺术、培养审美能力,人们可以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提升情感、思维和创造力,由此可见美育的重要性。

初中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领域就是通过观察、体验和表达来深入感受作品的魅力,并且探究作者想要通过作品来传递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使欣赏者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审美能力[2]。这既能培养学生鉴别美、感受美、挖掘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可以将艺术元素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提升核心素养。笔者聚焦“欣赏·评述”这一板块,深入讨论其内涵、价值和教学方法。

一、初中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评述”概述

1.“欣赏·评述”内涵。这一领域指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1]10。

在教学过程中,“欣赏·评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内容,而是一个与他人互动和交流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或动作等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这样的互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所以说,“欣赏·评述”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从视觉上直观感受作品,其次以理性的方法进行鉴赏,再次以综合的方式进行评述,最后进行拓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再创作。

2.“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应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3]。

二、“欣赏·评述”在美术教学中的现状及问题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课程趣味性较低,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学科课程的四大实践内容,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通过“欣赏·评述”,让学生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理解美术及其发展概况[4]。很显然,“欣赏·评述”已经贯穿美术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美术课程的起点,所以,对“欣赏·评述”的研究应该有一个新的方向。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要求在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后,为学生收集呈现更多有价值的优秀作品及素材,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创作者实现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合理引导,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以此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欣赏·评述”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措施

1.感受——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亦称艺术鉴赏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5]。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艺术作品,例如从色彩、形态、材质、构图等方面进行分析,做出简单的描述,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

例如,对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教师可通过动态《清明上河图》视频来展示作品,让所有人物、场景都“动”起来、“活”起来,这样学生仿佛真正置身于繁华的北宋汴京城。通过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经验。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大量接触高水平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合理运用美术课程教材资源,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积极创建丰富有趣的教學情境,可全面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丰富学生的视野,巩固深化所学美术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交流沟通中提高自身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2.鉴赏——“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让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鉴赏”就意味着欣赏活动已经从直观观看美术作品上升到了理性分析美术作品的层面。在“欣赏·评述”领域中,美术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

第一,从美术语言的角度欣赏作品。美术语言是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它的形状、结构、空间、明暗、色彩、材质、肌理等,都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1]06-07。观察和分析这些造型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作者的情感意图。

直观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欣赏教材中的作品时,教师提前准备更加清晰的图片、视频等,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样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局部放大,让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色彩、笔触、肌理等。例如,对于梵高的《乌鸦群飞的麦田》,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的时候,可着重从色彩、明暗、构图、笔触等方面让学生体会。虽然作者在表现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但是恰恰无意地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压抑的心情。

第二,从作者生平以及艺术风格角度欣赏作品。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艺术风格有助于解读作品。例如,我们欣赏朱耷的《杨柳浴禽图》,先要通过了解朱耷生平信息,以解读他在美术作品中的创作风格和成就。朱耷是明末清初人,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明灭亡后,国毁家亡,他心情悲愤,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落发为僧。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以形写情,变形取神,充满倔强之气。他晚年的作品《杨柳浴禽图》,就表现了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内心世界。

第三,从研究历史的角度欣赏作品。教师可借助作品介绍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背景。例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采用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6]。它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时刻,是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第四,从美术史、美术流派的角度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概览中外美术发展史,了解美术产生的背景,继承与发展文化遗产,理解美术贡献。”[4]66-67可从某一画派、某一艺术运动出发,看它们的演变、兴衰,以及在美术史上的贡献。例如对于西方现当代的一些艺术流派,如果对美术史没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很难感受到美,更没法进一步对作品进行欣赏。

以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画为例。毕加索是一位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艺术大师,他的绘画风格多样,其中立体主义是毕加索最重要的艺术风格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风格之一。面对毕加索晚期作品《格尔尼卡》,学生会觉得难理解。所以要先让学生了解立体主义画派的形成与艺术成就,然后再了解历史事件,最后分析作品。《格尔尼卡》以黑白灰三种色彩营造出悲凉凄惨的氛围,通过夸张的笔触,抽象的造型,变形、扭曲以及堆积的几何彩块,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法西斯战争给无辜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例如,《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的开山之作。莫奈抓住了日出水面的瞬间印象,在水光接天的朦胧晨雾中将红日、扁舟、岸上的景物乃至整个画面都融成一片,形成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整个画面笔法粗放零碎,注重总体氛围和效果,较少顾及细枝末节,完全以视觉经验的感知为出发点,忽视了对景物形的具体写实,突破了传统题材和构图的限制,侧重表现光线氛围中变幻无穷的外观。它是莫奈画作中最典型的一幅,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诞生,在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第五,从文化的角度欣赏作品。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评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术作品,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了解不同时代、地区、民族和国家美术的特征,领略各民族的智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7]。

學生可以选择用对比的方法来欣赏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中的同一类型题材。这种对比欣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对不同艺术风格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3.评价——在审美鉴赏基础上,对审美对象做出分析评述。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作品的背景因素,如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师生一同探讨作家的性格、思想、艺术观念和作品的关系,深入挖掘作品所传达的内涵、感情。另外,参考专家的批评与判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判断作品的优劣与价值,并陈述理由。

4.创造美——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独特的艺术再创作。第一,“再创作”是一种在感受基础上的想象活动和体验活动。“欣赏·评述”之后,教师可以提供多种艺术创作机会,如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独特的艺术创作,呈现一种全新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心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现实中的艺术作品。

第二,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教学。初中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因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不丰富,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课堂教育活动顺利进行[8]。学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了解越来越多,对事物有了深刻体会,但在学习欣赏美术作品时,对作品和作者的喜好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有效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索需求。

例如,对梵高的作品《星月夜》,在创作中,教师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表现形式,将线条与色彩的碰撞进行再创作,形成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欣赏·评述”将是一个长期养成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积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美术作品的独特魅力,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教师在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丰富欣赏·评述环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06-08.

[2]蔡元培.对于学生的希望[M].北京:北京大学日刊,192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4-6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48-49.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陆云达.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419.

[7]路丛.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3(17):54-56.

[8]高丽丽.探求多元教学方法,创新中职英语教学[J].知识文库,2023(06):117-119.

(本文系2022年度兰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评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Z[2022]GH0119)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评述欣赏审美能力
浅析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
也谈书法修习中的欣赏与创作
谈小学美术教学
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试析超硬材料的发展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评述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1:12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5:16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1:32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0:08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