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灿辉
课间10分钟本是中小学校为转换课程、缓解学生教师上课疲劳而设定的休息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能帮助学生防治近视、调节身心、改善体质。不过,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中小学校推行“文明休息”,实施“课间圈养”,明显有悖学生活泼天性,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更违背教育规律,有违教书育人初衷,实不可取。
出现“课间圈养”,主要缘于学校对安全的焦虑。学校怕学生在教室外活动“出事”后引发纠纷,家长不依不饶“闹事”,上级部门追责。同时,现在一些学校仍然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些教师往往占用课间时间给学生灌输知识。
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明确指出:“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第三条强调:“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可见,“课间圈养”更是一种违规行为,亟需“精准治理”。
一方面需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深入底层明察暗访,对中小学校加强监管,向“课间圈养”不当教育管理行为说“不”,对相关违规行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加大问责处罚力度。
另一方面需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引导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质量观,让他们认识到学生安全质量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为了不出安全问题“因噎废食”。
相关部门要理清校园安全各主体的责任,避免过分强调学校教師在校园安全中的责任和义务。要明确校园事故发生后的归责问题,避免各种推诿扯皮。也要建立完善校园伤害保险机制,解除学校安全管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