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辉 蔡晓辉
【作者简介】 马亚辉,女,山东聊城人,韩国清州大学艺术大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电影研究;
蔡晓辉,女,河南商丘人,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18年,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萧泓在中加文化企业对话会上提出:“影视、游戏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主流文化形式之一,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果在影游产业领域进行更充分的合作,将为中加两国文化交流带来更多新机遇。”[1]在“一带一路”进程中,中外文化进入更加开放、共享的新阶段。游戏、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消费的重要内容,通过将两者进行跨界赋能、深度融合,不仅给予观众新的沉浸、交互式体验,也延伸了影片的传播和市场空间,有力提升了我国电影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应兼顾游戏、影视等不同类型受众的消费需求、审美偏好,从叙事手段、表现形态和产业开发等维度探索影游融合空间,为我国电影文化对外交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影游融合”的发展历史、主要形态及未来方向概述
从广义上看,“影游融合”是指将游戏IP改编为电影,或者将游戏素材、游戏风格引入电影,以及具备游戏精神、游戏风格的电影;从狭义上看,“影游融合”指的是直接改编游戏IP或者以“玩游戏”为故事架构或者主要情节的电影。虽然游戏和电影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文娱形式,但经过深度融合、渗透,创作出一批高票房成绩及良好口碑的优秀作品,并且逐渐形成新的艺术形态和产业模式。
(一)“影游融合”的发展历史
游戏改编电影是好莱坞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好莱坞电影率先开启游戏电影改编。1994年,由史蒂文·德·苏沙执导,尚格·云顿、劳尔·朱力亚等人主演的电影《街头霸王》以日本CAPCOM公司开发的游戏《街头霸王2》为创作基础,通过忠于原游戏的改编,以3500万美元的投资,收获1.05亿美元票房,成为早期“影游融合”的成功典范。2001年上映的电影《古墓丽影》(西蒙·韦斯特执导)、2002年开始上映的《生化危机》系列电影(保罗·安德森执导)不仅成为好莱坞电影的经典作品,也创造了游戏改编电影的良好成绩。在中国,《仙剑奇侠传》(2005)、《古剑奇谭》(2014)等由游戏改编的电视剧作品获得了较大成功,但是,游戏改编电影进程相对滞后。2018年上映,由雷尼·哈林执导的电影《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是我国首部“游改影”作品,该片改编自游戏《古剑奇谭二:永夜初晗凝碧天》,通过高度尊重游戏,基本保留游戏剧情,还原流月城、桃源仙居等游戏场景,使游戏粉丝与普通观众均获得了良好体验。该片通过采用好莱坞“三步式”故事结构,将玄幻故事、武侠题材与好莱坞元素相融合,为观众呈现了兼具东方美学与好莱坞风格的电影作品。尽管当前“影游融合”类作品尚存在剧情设置单一、过度局限于游戏剧情以及产业链条建设不够等问题,但在想象力消费美学语境下,“影游融合”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
(二)“影游融合”的主要形态
在想象力消费语境下,电影与游戏在叙事内容、风格和技术等多个方面实现深度互融。“电影与电子游戏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四种形态:评述、改编、引用与结合。”[3]现阶段,“影游融合”主要有四种形态:其一,由游戏IP改编的电影作品。在对游戏IP进行改编时,主要有忠实改编、自由改编两种。忠实改编是指以“游戏中心论”为基础,迎合游戏粉丝,尽可能忠实于游戏本身。自由改编是以“电影化”方式处理游戏IP,尽可能吸引更大范围的观众群体[4];其二,根据游戏规则创作的电影作品。例如,由加里·罗斯执导的电影《饥饿游戏》(美国,2012)以“饥饿游戏”规则为框架,其中讲述的故事情节、叙事场景,都具有鲜明的游戏特征;其三,以游戏精神、游戏风格为基础的电影作品。例如,由路阳执导的奇幻冒险电影《刺杀小说家》(中国大陆,2021)以游戏性叙事结构为基础,使用游戏角色、房顶跑酷等大量游戏情节,塑造了极具游戏风格的影像文本;其四,以“玩游戏”为叙事动力的电影作品。例如,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头号玩家》(美国,2018)将叙事场景设置在开放的VR世界,以“寻找隐藏在关卡里的三把钥匙,并且成功通关”的游戏故事为核心,通过将电影叙事与丰富的游戏元素相融合,融合冒险、反乌托邦等多类型元素,为观众营造了独特的美学氛围。
(三)“影游融合”的发展方向
“游戏性是人的重要天性。”[5]数字媒介时代,在市场需求和影游融合驱动下,通过打通电影与游戏等融合壁垒,采用新的表达方式和创意体验,挖掘游戏IP,汲取游戏精神和游戏文化,促进电影与游戏的联动融合向媒介艺术、产业经济升级。[6]其一,从大众消费领域看,影游融合是当前文化娱乐消费领域的重要热点,也是满足大众“想象力”消費的重要产品。“影游融合”的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想象力,通过设计“闯关式”故事情节,以虚拟性的视听场景,不仅贴合了观众新的消费习惯,也使观众以深度互动的方式,更深刻地体验叙事文本和故事情节,感受人物角色的情感变化;其二,从艺术创作领域看,“影游融合”是媒介艺术的复合形态,其中既有游戏美学的特色,也有奇观美学的视觉特征,通过将电影、游戏两者的优质IP进行交互呈现,在获取“倍增效益”的同时,使优质游戏IP孵化、改编为新的影视作品,助力电影艺术实现多样化发展;其三,从电影产业领域看,推动影视与游戏联动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影游融合是电影行业的创作趋势,通过为观众提供奇观化消费、体验性消费,使电影获得更加广阔的商业空间。电影、游戏都有庞大的受众群体,通过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满足大众“想象力消费”的同时,培育新的商业机会,吸引更多消费者,带动影游产业发展,从而创造巨大的市场效益。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影游融合”的产业机遇
在大众“想象力消费”驱动下,跨界融合已成为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趋势之一。当前“影游融合”呈现蓬勃态势,随着游戏与电影互动、融合不断深入,不仅探索了电影产业的更多可能,更通过尝试更多新技术、新手段,对游戏元素进行合理改编与融合应用,开发影游全产业链,拓宽了“影游融合”的发展空间,助力我国电影产业实现从内容创作、版权开发、作品形态到产业体系的全面升级。
(一)内容生产机遇:游戏嵌入,创作形态升级
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对“游戏与电影”的关系进行了阐释,他认为:“电影也可以被视为人类发明的众多游戏形式一。”[7]在创作形态方面,影游素材通过相互改编、开发,不仅延续了经典IP的生命力,也通过丰富叙事内容,对创作手段、元素进行嫁接,赋予观众新奇的视觉观感,也为观众呈现了“熟悉的陌生感”,从而超越了观众对单一叙事类型的认知预期。[8]由陈德森执导,刘宪华、何润东等人主演的电影《征途》(中国大陆,2020)根据巨人网络同名游戏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清源村少年东一龙与楚家军武士楚魂共同参加南赵国兵马大元帅选拔,并与金刚小妹三人结伴完成使命的热血故事。该片以游戏世界观为基础,充分考虑游戏玩家的感受,注重视觉表达的生动想象,通过全面还原清源村、兽王谷、南郊沙漠等经典游戏场景,对巨蝎、兽王和虎獒等三大怪兽进行改造升级,成为完全“游戏化”的电影作品。该片通过以电影艺术的形式重塑游戏情节,赋予观众新的情感交互体验,探索“影游融合”的美学风格。
(二)传播体系机遇:跨媒介叙事,传播能力升级
游戏是一种新兴的、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不仅具有重复娱乐的特性,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9]在传播形态方面,电影与电子游戏之间的媒介差异性正在消失,通过发挥跨媒介传播优势,有力扩展电影艺术的美学空间。游戏、影视具有互补性特征,通过挖掘游戏IP、经典符号的内容价值,在电影叙事文本中,设计游戏环节,构建新的融合传播场景,不仅使观众获得新的互动体验,也使其在体验“闯关式”剧情中,释放个人情感。由李蔚然执导,陈坤、周迅、陈伟霆等人主演的电影《侍神令》(中国大陆,2021)是由“现象级”手游《阴阳师》改编而成的古装玄幻电影,主要讲述了穿行于人妖两界的阴阳师晴明和妖怪共同缔结契约,守护平京城的玄幻故事。该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手游对应的平行世界,借助独特、真实的质感美学,使观众进入“人妖分制”的阴阳游戏宇宙,并在游戏场景和电影场景中相互切换,使观众获得奇幻、视觉震撼的沉浸体验。
(三)产业发展机遇:跨界联动,拓展产业空间
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无论是游戏产业收入,还是游戏产品数量及发行商数量都在持续增长。2022年中国游戏市场收入达到455亿美元,占据全球游戏市场的近三分之一,2022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超过173亿美元。①我国腾讯影业积极入局好莱坞“影游融合”作品《魔兽》(美国/中国大陆/加拿大/日本,2016),在游戏粉丝的支持下,电影《魔兽》全球4.3亿美元票房中,中国电影票房就高达2.2亿美元②,充分说明了“影游融合”的市场机遇。从电影《魔兽》的创作经验看,该片不仅对经典游戏IP进行了合理改编,还投入巨大的制作成本,建设了当时最大规模的动作捕捉场景,通过将面部捕捉与真人CG技术相融合,用鲜明的“重工业美学”为观众创造了震撼的视听文本。此外,“影游融合”突破了产业发展边界,通过关注用户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开发多元业态,提升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层级。流媒体平台爱奇艺积极布局“影游互动”领域,制定了“影漫综游”多方联动的产业发展计划,不仅更好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粉丝群体的文娱消费需求,也拓宽了爱奇艺的发展空间,助力其从视频平台向“文化服务+”综合平台升级。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影游融合”的发展建议
当前我国电子游戏产业发展迅猛,游戏开发技术不断成熟,游戏中的文化元素更加丰富,大众的生活、审美方式呈现出鲜明的“游戏化”特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将游戏作为文化交流媒介,采用“影游融合”的产业联动方式,不仅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丰富、鲜活的素材。
(一)诠释游戏美学,实现文化再生产
目前影游融合类电影在创作风格、美学呈现等方面日益成熟,并创作形成了《头号玩家》(美国,2018)、《狂暴巨兽》(美国,2018)、《神秘海域》(美国,2022)等优质影视作品。一方面,“影游融合”引发了深层次的文化变迁与美学升级,在文化层面,要将游戏文化、二次元文化融入电影作品,使用户在直接互动、具体参与中,实现文化再生产。在美学层面,要以“身体介入影像”的美学方式,赋予观众新的交互性、参与性等美学特质,并满足观众的想象力美学消费[10];另一方面,“影游融合”是一种文化生产形式,特殊的融合形态、艺术内涵,要承载相应的人文情怀。因此,从创作逻辑看,内容是“影游融合”作品创作的核心。在创作“影游融合”类作品时,不能简单依赖游戏IP或者震撼的视觉美学,应该精细打磨故事文本,通过将情感表达、艺术审美与文本内容相融合,为观众提供完全不同的叙事体验,追求叙事文本与观众的强烈共情。
(二)回应审美期待,释放受众想象力
从使用與满足理论看,“影游融合”是对观众需求和审美的积极回应和期待。“如今影游共生的最大障碍并非银幕/屏幕的介质跨越,而是两种不同的符码象征体系之间的天然鸿沟。”[11]当前,游戏玩家的用户规模呈现出大幅且稳定增长的趋势,不仅为影游融合类电影创造了良好的IP基础和市场空间,也奠定了广阔的受众基础,彰显了“影游融合”的发展潜能。电影与游戏都是影像媒介,具备视听语言转化的基础,而游戏又具备“玩”的参与属性。当然,“影游融合”并非游戏与电影的简单叠加、挪用,而是从呈现形态、创作技术到文化审美的全方位融合。[12]其一,想要实现从游戏到电影的成功改编,不仅需要尊重游戏的剧情、人物设计等内容,还要尽可能还原、再现游戏具备的互动属性。要在尊重游戏世界观的同时,超越游戏本身,通过考虑普通观众与游戏粉丝等受众审美偏好,讲述能够打动观众情感共鸣的故事文本;其二,影游融合不仅要尽可能平衡游戏玩家与普通观众的审美期待,还需要平衡大众电影文化与游戏亚文化的“文化关联”,通过讲述符合大众需求,彰显游戏美学且贴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的故事,以更加包容、文化多元的全新文化样态,赋予观众更加独特的审美体验;其三,要根据游戏IP的特征,结合游戏美学、游戏精神等内容,灵活选择忠实改编、自由改编等形式,使电影叙事文本从传统的“只读”向新的“可写”式文本升级。通过构建可再生、开放式的图式结构,使观众参与影片叙事,并以“创造”叙事的方式获得认同感。
(三)深化产业联动,发展多元业态
学者陈焱认为“重组后的好莱坞巨头,自然不会放过发展旗下的游戏部门,来扩大协同效应,在拍摄超级大片的基础上,同时开发游戏市场,做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3]提升IP素材的开发、转化能力,延长影游融合产业链,不仅是开发全新产业形态的表现,也是促进影视与游戏产业从浅层融合走向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为“影游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依托“粉丝经济”的基础优势,采用“一鱼多吃”的开发方式,将电影的内容场景与游戏的娱乐场景相融合,建設影视剧和游戏联动开发的全产业链,使影游优质IP资源在不同文化场域中,通过形态转化,实现价值增值,拓宽“影游融合”的市场空间。此外,要依托电影作品的影响力,以“影游联动”的思维,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电影主题公园及游乐场等业态,拓宽产业空间。通过利用游戏的数字场景、技术应用等优势,推动电影、游戏与更多产业形态相融合,实现从“看电影”向“玩电影”的全面升级。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外文化搭建了共享交流平台,也为文化艺术产业务实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大众想象力消费需求驱动下,影视、游戏等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机遇。“影游融合”作为兼顾游戏和电影优势的复合艺术形态,通过营造视听奇观,赋予观众沉浸式体验,不仅有效回应了大众的“想象力”消费需求,也拓宽了影视产业的发展空间。为推动影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以游戏与影视产业“形态融合”为基础,通过聚焦受众需求,提升内容品质,延伸影游产业链,助力影视产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①数据来源:分析机构:中国游戏市场去年总收入455亿美元,占全球1/3[EB/OL].(2023-08-22)[2023-11-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4920202791942535&wfr=spider&for=pc.
②数据来源:《魔兽》电影全球总票房突破27亿 中国贡献超一半[EB/OL].(2016-06-29)[2023-11-02].https://www.efusc.com/news/1961244.html.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完美世界萧泓:影游产业带来中加合作新机遇[EB/OL].(2018-02-05)[2023-05-08].https://news.ifeng.com/c/7aGmLl79gAi.
[2]陈旭光,李典峰.技术美学、艺术形态与“游生代”思维——论影游融合与想象力消费[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09-117.
[3][法]让-米歇尔·弗罗东.电影的不纯性——电影和电子游戏[ J ].杨添天,译.世界电影,2005(06):169-173.
[4]周敏,周高尖.元宇宙生态下影游融合电视剧游戏化空间创作研究[ J ].当代电视,2022(09):29-34.
[5][德]弗里德里希·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85.
[6]范志忠,张明浩.从“魔幻奇观”到“现实虚拟”—影视剧创作新变与青年受众的审美选择[ J ].中国电视,
2022(12):28-36.
[7][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21.
[8]周安华.目眩神迷中浸泡、感动与想象——电影与游戏审美同构趋向刍议[ 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3):38-45.
[9]饶曙光,兰健华.“影游融合”与共同体美学[ 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70-80.
[10]李婷,张宏俊.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基于类型化生产的影游融合新范式[ J ].电影评介,2023(14):
64-68.
[11]聂伟,杜梁.泛娱乐时代的影游产业互动融合[ J ].中国文艺评论,2016(11):62-70.
[12]张东一.“影游共构”跨媒介叙事的文化隐喻——以美国西部片的“镖客IP”为例[ J ].文艺争鸣,2023(04):
182-187.
[13]陈焱.好莱坞模式:美国电影产业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