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司雨可,女,山东菏泽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电影史研究。
保加利亚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1989年,保加利亚电影业开始从国有制片体制向独立制片体制转变,随着《电影产业法》的出台,保加利亚电影逐渐恢复生机。但人口危机和持续的移民潮使保加利亚电影业随之艰难前进。
本文一方面将保加利亚电影纳入东欧“小国电影”(Cinema of the Small Nations/Minor Cinema)的研究框架之中,即由国家层面制定电影扶持政策,并在欧盟电影资助中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另一方面,把握体制变革之中的“保加利亚新浪潮”,并尝试对这一电影文化现象进行命名。同时,对21世纪以来保加利亚电影中的文化趋向进行探讨,向全球化议题靠拢,探讨商业电影趋向。更进一步,全面回顾“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保两国电影的互动,以及对保加利亚电影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小国电影”框架下的保加利亚电影产业
丹麦学者梅特·约特(Mette Hjort)曾参考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瓜塔里(Felix Guattari)的“少数文学”(Minor Literature)概念,提出了“小国电影”的分析框架,并将其特点总结如下:一是人口数量不足以在商业上支持本土电影工业;二是电影所用语言仅为本国/本民族人使用,成为电影出口和国际发行的障碍;三是本土电影市场中美国电影占据主导地位。[1]
在此框架下,通过对电影资助体系和本土市场生态进行研究,力图展现其电影产业的真实样貌。
(一)资助体系
1989年,保加利亚电影业开始从国有制片体制向独立制片体制转变。体制变革的初期,保加利亚电影产量严重缩水,又因发行和放映渠道消失,观众数量骤减。在此困境之下,完善的电影扶持制度是为保加利亚电影产业保驾护航的关键。从整体上说,保加利亚电影扶持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国家电影中心执行机构(NFC),其二是欧盟电影扶持机构。
保加利亚国家电影中心执行机构(NFC)成立于2004年,隶属于文化部,负责在电影领域执行国家文化政策以及《电影产业法》(FIA)。《国家电影中心法定条例》规定了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支持和协调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资助保加利亚电影在国内外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促进电影文化的发展。
具体来说,NFC为故事片和纪录片剧本的创作、电影项目的开发、长篇和短篇小说、纪录片和动画片的制作和发行提供资金。以2017年为例,国家对电影业的支持金额为0.132亿保加利亚列弗(约合人民币0.52亿元)。[2]为进一步对电影制作提供支持,政府加大了现金返还力度,退还包括系列电影制作在内的合格成本,即符合文化测试标准①、全部或部分在保加利亚国内制作完成的影片,影片须拟用于公开发行且符合规定时长①,才能够享受现金返还,这种政策保证了受资助电影中保加利亚文化的含量。而在跨国联合制作电影中,如果符合国家规定②,保加利亚制片人可申请国家资金。目前保加利亚已与罗马尼亚、法国、以色列、意大利、土耳其、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签订电影联合制作协议。[3]
同时,由于保加利亚的国家电影机构是欧洲电影推广组织(European Film Promotion)③成员,保加利亚电影也得到了欧盟电影扶持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国际上主要有四项基金对保加利亚电影进行资助。其一是欧洲影像(Евроимаж)基金④,这项文化支持基金由欧洲委员会于1989年设立。自1993年以来,保加利亚一直是这一基金的成员。2020年,在第160届“欧洲影像”会议上,该基金支持18个故事片和11个纪录片联合制作项目,总金额达5692700欧元。其中保加利亚与意大利联合拍摄的故事片《永恒套餐》(Eternity Package)获得了95000欧元的资助[4];其二是“创意欧洲-媒体”项目(Творческа Eвропа–МЕДИА),该项目是欧盟支持文化、创意和视听发展的一项计划,计划从2021年到2027年投入24.4亿欧元,并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的国家电影中心设媒体办事处;[5]其三是成立于1992年的欧洲视听观察站(Европейска аудиовизуална обсерватория),旨在解決视听产业缺乏信息和透明度的问题。保加利亚自1993年以来一直是欧洲视听观察站的成员,并被纳入所有专业出版物和数据库,因此可以获得视听法、版权和相关领域的统计数据和法律咨询[6];其四是欧洲电影机构负责人协会(EFAD),该协会代表保加利亚在内的35个国家的政府组织,负责视听领域的国家资助,并就国家和欧洲视听政策向各国政府提供咨询[7]。欧盟的扶持政策和国内的资助共同推动了保加利亚电影在21世纪的复苏。
在“小国电影”的框架下,将电影节作为发行和销售的渠道是保加利亚电影的一大特点,成为东欧乃至世界认识保加利亚电影的重要途径。索非亚国际电影节(Международен София филмов фестивал)成立于1997年,是保加利亚国内最大的电影节,旨在向当地观众推介当代重要的以及富有创新性的世界电影,同时将保加利亚和巴尔干地区的优质电影介绍给国际观众,并鼓励、促进当地和国际电影人间的合作,也是目前为止唯一获国际电影节联合会(FIAPF)认可的保加利亚电影节。[8]该电影节由索非亚市政府赞助,在文化部、国家电影中心和欧盟“创意欧洲”计划的支持下举办。[9]此外,一系列规模较小的电影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金玫瑰电影节(Златна роза)始于1961年,是保加利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故事片电影节。[10]金色里顿电影节(Златен ритон)的参与对象是保加利亚最新的纪录片和动画片。[11]КиноВаканция是国家电影中心与布尔加斯市政府合作举办的电影节。举办该电影节的初衷是为了展示当代保加利亚电影的精华,精选了“金玫瑰”和“金色里顿”电影节的获奖影片[12],以改善保加利亚电影形象并与观众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电影节带领保加利亚电影走向更加深广的国际电影节舞台,无形中也为保加利亚电影导演提供了更广阔的发行放映空间,使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投身于电影创作。
(二)市场生态与产业困境
保加利亚电影产业尽管有完备的资助体系,但离开电影节的保加利亚电影在市场上的表现存在着与东欧其他国家相似的困境。
在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保加利亚电影业受到重创,从保加利亞国家电影中心提供的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新冠病毒流行之前的五年内,保加利亚的观影人次和票房基本保持稳定,全年票房基本维持在4500万-5000万保加利亚列弗(约合人民币1.79亿元-1.99亿元)之间。受全球新冠疫情波及,2020年保加利亚的票房情况大跳水,观影人次和票房骤减至之前的四分之一;近两年虽在逐渐回温,但与疫情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电影资助体系的初衷是提高保加利亚电影质量和电影产业消费活力,但也需政策扶持,提高电影市场防范风险的能力。
保加利亚的电影市场基本由本国电影、其他欧洲国家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构成,本文选取了近六年保加利亚本土电影的票房冠军(见表2)进行分析,显而易见,喜剧、惊悚、动作、爱情等商业类型片是票房的保障。前文提及的接受国家资助的影片往往以艺术电影为主,但却较难获得大众认可。由于受到外片严重冲击,本土电影的市场表现严重缺席,近年来保加利亚的票房冠军也基本上被好莱坞电影垄断,譬如2022年是《阿凡达·水之道》(詹姆斯·卡梅隆),2021年是《速度与激情9》(林诣彬),2020年是《勇敢者游戏2:再战巅峰》(杰克·卡斯丹);而作为近些年最卖座的保加利亚电影《日古力乐队的赤裸真相》(ГОЛАТА ИСТИНА ЗА ГРУПА ЖИГУЛИ,2021),总票房为1401094.86保加利亚列弗(约合人民币559万元),仅有《阿凡达·水之道》票房①的五分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保加利亚作为一个东欧小国,整体的电影消费能力有限;二是保加利亚并不擅长制作可以被市场广泛接纳的商业电影。
除了电影市场中显而易见的困境,保加利亚的电影资助政策也在执行过程中受到质疑,与经济发展产生一定悖论。2010年,保加利亚的电影制片人、演员和当地电影业其他人士发起了一项抗议活动,活动要求文化部部长拉希多夫(Veshi Rashidov)辞职,原因是议会批准了对《电影产业法》中制片资助条例的修改。修正案规定:2011年,政府将为保加利亚制作的7部故事片、14部纪录片和时长160分钟的动画片提供充足的资金,但在法律条文中加入了“如有可能”和“最多”这两个不确定的表述,引起了争议。[13]保加利亚于2007年加入欧盟后长期属于欧盟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成员国,直到2020年,保加利亚还有23.8%的居民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以下。在饱受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对电影立法的重新审视非常必要。虽然保加利亚的电影立法具有完备的政策依据,且背靠欧盟的资助,但它的经济发展不足以支持电影扶持政策落实。
二、新旧导演与“保加利亚电影新浪潮”
自20世纪50年代起,欧洲各国受到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影响纷纷开启“新浪潮”实验,新一代导演开始进入电影创作,试图改变传统的电影语言和制作方式,为现代性而战,但“保加利亚新浪潮”却发生了致命性延误。保加利亚本土电影人将这一原因归于革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中。[14]实际上这一现象也受到其他诸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初,保加利亚电影业动荡不安,1995年全年仅制作了4部故事片;其次,保加利亚许多杰出的电影人在世纪之交相继离世,这一时期活跃在保加利亚影坛的导演接受的仍是过去的教育。例如,曾于1960年获第1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的导演兰赫尔·伍尔恰诺夫(Rangel Vulchanov),近年坚持创作《今日何从》(А днес накъде,2007)等影片;再次,保加利亚国立戏剧电影大学(NATFA)作为保加利亚一流的高等教育学府,虽是欧洲舞台艺术与银幕艺术(戏剧与影视)领域最好的培训机构之一[15],但这是保加利亚国内唯一的一所由国家出资的此类型教育机构,电影艺术教育的体系建设并不能被称作成熟。因此,电影革新必然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断裂”。
这一困境很快被年轻作者导演们以激进的姿态打破。一群年轻的导演和摄影师于1991年自发组织了一个名为“独立电影小组”的非正式协会,以精英主义的立场致力于重组电影业。[16]他们建议关闭保加利亚电影协会,并促进了2004年NFC的成立。因此,这一小组可以被视为“保加利亚电影新浪潮”的先声。但“保加利亚电影新浪潮”是否已真正形成,学术界众说纷纭。以保加利亚学者扬乔·米哈伊洛夫(Yancho Mihailov)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很难确定保加利亚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暂时的“新浪潮”,目前还未能形成一个清晰可辨的保加利亚风格。[17]以索非亚电影节总监斯特凡·基塔诺夫(Stefan Kitanov)为代表的另一派,则在2011年的某电影发布会上宣布“保加利亚电影新浪潮”已经到来。[18]
近十年内,“保加利亚电影新浪潮”的形态已然更加明朗起来。2013年,一个名为“火箭”(Pакети)的非正式团体成立,这个名字来源于索非亚的一家酒吧。[16]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在《迷影:创发一种观看的方法,书写一段文化的历史(1944—1968)》(La cinéphilie:invention dun regard,histoire dune culture,1944-1968)一书中提出:未来的电影导演在变成创作者之前,势必得先经过“学会如何看”的阶段。[19]这个作为迷影聚集地的酒吧可以被视为一间关于电影的实验室,年轻而有抱负的电影制作人经常聚集于此,他们推崇作者电影、低成本电影,以及“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的美学模式,学会了“如何看”。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Kristina Grozeva)和佩塔尔·瓦查诺夫(Petar Valchanov)是被该团体视为类似“法国新浪潮”中戈达尔、特吕弗的领袖式导演。两人自大学起就开始合作,几乎是保加利亚近年来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导演,他们认为“创造新的、激进的、可信的电影导演必须是电影制作过程的中心,他们应该决定电影发展的方向”[16]。这一观点在“火箭”内部被视为“宣言”。他们的电影剧本大多来源于真实事件,报纸中新闻报道尤其能够带来灵感。首部故事长片《教训》(Урок,2014)已成为近十年保加利亚独立电影的代名词,在圣塞巴斯蒂安、东京、塞萨洛尼基等国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并被《纽约时报》称为“新现实主义的教科书式作品”①。而《荣耀时刻》(Слава,2016),承袭了东欧电影一贯的现实主义基调,使用了冷静克制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获得了第69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唐吉诃德奖特别提名奖,也是保加利亚向2018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交的参赛作品。
此外,一批在21世纪初首次亮相的年轻导演也成为近年来变革本土电影美学的中流砥柱。米娜·米列娃(Mina Mileva)和维塞拉·卡扎科娃(Vesela Kazakova)同样是一个导演组合,她们执导拍摄的《女人會哭》(Жените наистина плачат,2021)入选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提名。卡门·卡列夫(Kamen Kalev)毕业于法国国立电影学院(Femis),凭借《保加利亚天空下》(Източни пиеси,2009)夺得第2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大重要奖项。斯韦特拉·措措尔科娃(Svetla Tsotsorkova)和娜代日达·科塞娃(Nadejda Koseva)是两位擅长女性题材的女导演,前者凭《姐妹》(Сестра,2019)获得第6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提名。后者的影片《伊莉娜》(ИРИНА,2018)获第32届欧洲电影奖费比西-发现奖提名。斯特凡·科曼达雷夫(Stephan Komandarev)创作了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保加利亚电影《在世界转角遇见爱》(Светът е голям и спасение дебне отвсякъде,2008)。新导演的出现与国际电影节对保加利亚电影的肯定成为“保加利亚电影新浪潮”是否得以命名和续存的关键动力。
“新浪潮电影”的作品形式具有浓烈的作者化风格。“新浪潮电影”更加关注电影视听语言的革新,如《保加利亚天空下》中出现大量的手持长镜头和自然光。值得关注的是,“新浪潮”导演的处女作往往从短片开始,从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最具代表性的托马·瓦沙洛夫的处女作是仅有一分钟的电影《吻》,在Youtube上获得了1350万的点击量①。克里斯蒂娜和佩塔尔也是从短片《跳楼》(Скок,2012)开始的电影实践,并从那时就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视觉风格,而这些都在未来的长片中有所体现。且在这种创作训练当中,票房或收视率并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这使他们能够更为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基于以上论述,“保加利亚电影新浪潮”可以开始尝试被命名。
三、体制变革下的作品题材
(一)身份认同与移民题材
1989年后,保加利亚电影人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重新思考过去的政治问题及其美学遗产,从而重建银幕上的国家形象。就题材而言,保加利亚电影人一直在试图“回归”欧洲。保加利亚自2007年加入欧盟后,由于国内长期面临不稳定政局,至今仍未通过欧盟“合作与核查机制”规定的司法改革、腐败、有组织犯罪等方面的审查。因此,许多涉及移民题材的电影致力于探索保加利亚人破碎的欧洲身份。
《墙里的猫》(Котка в стената,2019)是最具代表性的移民题材电影,影片以讽刺手法描述了保加利亚移民在伦敦东南部多元文化区的生活。女主人公作为单亲母亲,与失业的哥哥和年幼的儿子住在一套小公寓里,她虽拥有建筑经验和能力,却迫于生计在伦敦的一家酒吧工作,在收留了一只被遗弃的猫咪后,与家人和邻居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冲突。影片描绘了一个以各种方式与社会歧视做斗争的保加利亚移民形象,一个游离于保加利亚身份之外的“他者”。同时,影片比较了英国脱欧和保加利亚转型两种政治危机,并展现了其后果。索菲亚大学的安德罗妮卡·马尔托诺娃(Andronika Martonova)教授将其解读为,“这部电影是对英国人的脱欧心态以及媒体对东欧移民操纵性态度的讨论。”[20]安德罗妮卡著有文章《当代亚洲电影中的新传统主义》(Neo-tradi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Asian Cinema),曾在保加利亚索菲亚孔子学院发表《电影的独立精神:当代中国文化中的电影文献》的演讲[21],她的保加利亚身份使她更容易理解生活在变革后的体制下人们的伤痛。这一时期保加利亚电影的主流话语是一种保守的民族主义话语,其基础是植根于民族景观、民族历史和民族记忆中过时的民族身份概念,而移民题材所展示出的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恰好加深了对这种身份的表达。
(二)“悬置”的历史与全球化议题
总结新时代活跃在保加利亚影坛导演的共同点,会发现历史题材已出现疲态,他们往往将变革前的历史“悬置”,转而只关注当下的社会议题,选择更加激进的姿态。近年来保加利亚的电影对阶级、种族、性别等议题颇为关注,并塑造出一系列普通人物。
《索菲亚最后的救护车》(Последната линейка на София,2012)的导演伊利安·梅泰夫(Ilian Metev)擅长以纪录电影表现社会现实,影片以救护车的有限视角呈现出保加利亚的社会现状,以画外音建构起一系列社会事件,从侧面揭露出保加利亚医疗体系的缺陷,该片获第65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提名。《低下的头》(Tête Baissée,2015)的主题与保加利亚人口贩卖有关,同时涉及犯罪、腐败和贫困等社会问题。《方向》(Посоки,2017)展现出出租车司机与乘客之间发生的贿赂、敲诈、自尽等社会事件。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保加利亚崭露头角的导演以女性居多,这使她们天然地对女性议题更为关注。例如,娜代日达·科塞娃(Nadejda Koseva)执导的《佩蒂亚之死》(Petya na moyata Petya,2020),讲述了发生在1979年和2019年的两位保加利亚女孩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被最亲近的人背叛而悲痛欲绝,最终自尽身亡的故事,揭示了不同时代女性类似的悲惨命运。影片《伊莉娜》讲述了贫穷女孩为了生计选择代孕,寻找爱与宽恕的故事。对女性的塑造也追问着当下部分保加利亚女性的生存困境。
社会批判题材的广泛出现以及对历史的规避绝不单纯是因为年轻导演们对现有体制的陌生,而是在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之下,通过更加适合国际电影节的全球化议题,试图融入欧洲社会。进而言之,在跨文化和全球化视角下呈现作者立场成为更加安全的表达。另一方面,当下保加利亚社会的孤立感、分裂感和不安全感主要源于过渡时期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疾病,包括失业、政府救济不力以及在教育、医疗和文化领域缺乏财政支持等问题,因此,这种议题是基于社会现实自然产生的。
(三)喜剧转向与商业化选择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遵循市场规律是电影发展的必然道路,新一代保加利亚电影积极向商业电影靠拢,涉及喜剧、悬疑、动作、科幻等类型,喜剧片尤其具备号召力。迪米塔·米托夫斯基(Dimitar Mitovski)执导的《伦敦任务》(Мисия Лондон,2010)十天售出14万票房,打破了《阿凡达》的记录。作为一部跨越国界的喜剧,此片投入高达150万欧元,是保加利亚制作成熟的代表影片。其他诸如《野性难驯》(Диви и щастливи,2019)、《吸引力》(Привличане,2018)等喜剧片也取得了较好的票房和关注度。其中《吸引力》的导演马丁·马卡里耶夫(Martin Makariev)作为类型片导演是本土电影票房的保障,其执导的惊悚片《机器之心》(В сърцето на машината,2022)和《吸引力》分别是2022年和2018年保加利亚本土电影票房冠军。喜剧的选择不单是对大众口味的遵循,保加利亚电影人对喜剧的擅长也有迹可循。在体制变革过渡期,社会失能往往会以荒谬的形式出现,电影人因此自觉地转向黑色喜剧,处在变革语境中的保加利亚或许是在用幽默来应对荒诞,并对之进行消解,其中也蕴含着对当下社会的挑战。
体制变革所面临的挑战勾勒出电影题材的演变。因此,无论是对破碎欧洲身份的找寻、对全球化议题的关注,还是向商业化靠拢,都表明了保加利亚对世界电影进程的归属感。不可避免的是,保加利亚在积极进行商业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苦于电影工业化的发展还不够完备而常常被批判,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提出“这里的贫穷与技术或者是财力关系不大,它主要是一种智力上的贫穷”[22]。在体制过渡时期,艺术电影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但商业类型片也是使观众与银幕之间对话的根本保证,只有观众回到影院,优秀的保加利亚电影才能得以传播,使观众与银幕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结语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满十年,十年间中国与保加利亚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并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保加利亚共和国文化部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备忘录》。保加利亚电影在中国开展文化交流主要以政策为依托,以电影展与电影节为主要途径。2020年中国电影博物馆曾举办保加利亚电影展,放映了《辩护》(Iglika Triffonova,2015)、《四分之三》(伊利安·梅泰夫,2017)、《荣耀时刻》(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佩塔尔·瓦查诺夫,2016)等六部优质保加利亚影片,且票价仅为8元。[23]另外,《荣耀时刻》曾借“2021年中东欧国家优秀影片播映活动”的契机登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近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通常会上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影片,保加利亚电影《教训》就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放映。作为接受者的中国观众,历史亲缘性使保加利亚电影在中国观众眼中诉诸为一种亲切的集体记忆,并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共鸣。
基于上文论述,保加利亚电影产业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复苏,在“小国电影”的框架下开展国家资助,以电影节为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与社会、政治、历史的对话中形成独特的“新浪潮”电影创作倾向。但有一个矛盾始终贯穿在其电影发展之中:“保加利亚电影新浪潮”中的导演将影片题材聚焦于后共产主义的社会与经济问题,而现实中的保加利亚电影从扶持政策到市场生态都受到落后经济的制约。经济问题成为以保加利亚为代表的“小国电影”普遍的局限性。而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解决这一问题,或许可以成为未来中保电影共同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①保加利亚的电影文化测试标准为:一是文化、艺术和创造性的内容,采用创作性的方法、剧本的情节和在欧洲文化多样性和价值观的背景下对核心主角进行刻画;二是评估创造性合作和利用当地资源;三是促进保加利亚文化、社会发展、历史遗产、传统和旅游机会;四是一个保加利亚或欧洲的建筑、文化或历史地标,一个地方或地点,重新反映了重要的保加利亚或欧洲的价值观;五是在创造性和技术性生产过程中采用创新的方法和使用技术;六是最终的电影版本应采用欧盟的官方语言。
①不同类型的视听作品具体对应的最短时长为:故事片70分钟、纪录片60分钟、电视纪录片40分钟、动画电影或动画系列24分钟,以及在各平台播放超70分钟的电影和超40分钟的电视剧。
②国家规定:1. 外国联合制片人提供的项目资助资金来自国际、国家或地区基金、机构或外国联合制片人所在国境内覆盖全国的广播公司;2. 保加利亚制片人在项目预算中所占份额,双边合拍片不低于20%,多边合拍片不低于10%。
③参见:欧洲电影推广组织官方网站[EB/OL].[2023-11-15].www.efp-online.com/en/.
④参见:欧洲影像基金官方网站[EB/OL].[2023-11-15].www.coe.int/eurimages.
①《阿凡达·水之道》在保加利亚的票房为3768237美元(约合人民币2748万元),数据来自Box Office Mojo官网[EB/OL].[2023-11-05].https://www.boxofficemojo.com/release/rl2482340609/weekend/.
①Alexander Donev.The Lesson in the Context of Bulgarian Independent Filmmaking of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J].Проблеми на изкуството,2018(04):13-20.
①參见: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举办“孔子学院周”学术活动[EB/OL].(2013-11-01)[2023-11-05].https://oci.bfsu.edu.cn/info/1129/3276.htm.
参考文献:
[1]王垚.21世纪10年代的东欧国家电影:一种电影史写作的实践[ J ].北京电影学院报,2020(04):49-67.
[2]Годишен отчет[EB/OL].(2023-11-05)[2023-11-05].https://www.nfc.bg/за-нас/годишен-отчет/.
[3]Споразумения[EB/OL].(2023-11-05)[2023-11-05].https://www.nfc.bg/нормативни-актове-заповеди-и-статути/споразумения/.
[4]1БЪЛГАРСКИ ДЕБЮТ–ПОДКРЕПЕН ОТ ЕВРОИМАЖ[EB/OL].(2023-11-05)[2023-11-05].https://www.nfc.bg/международна-дейност/фондове-и-програми/евроимаж/.
[5]Творческа Eвропа – МЕДИА[EB/OL].(2023-11-05)[2023-11-05].https://www.nfc.bg/международна-дейност/фондове-и-програми/творческа-европа-медиа/.
[6]Европейска аудиовизуална обсерватория[EB/OL].(2023-11-05)[2023-11-05].https://www.nfc.bg/международна-дейност/фондове-и-програми/европейска-обсерватория/.
[7]EFAD[EB/OL].(2023-11-05)[2023-11-05].https://www.nfc.bg/международна-дейност/efad/.
[8]聯盟成员[EB/OL].(2023-11-05)[2023-11-05].https://www.siff.com/content?aid=import-cms-3056.
[9]27th International Sofia Film Festival[EB/OL].(2023-11-05)[2023-11-05].https://siff.bg/en/27th-international-sofia-film-festival.
[10]ЗЛАТНА РОЗА–ФЕСТИВАЛЪТ НА БЪЛГАРСКИЯ ИГРАЛЕН ФИЛМ[EB/OL].(2023-11-05)[2023-11-05].https://zlatnaroza.bg.
[11]Златен ритон[EB/OL].(2023-11-05)[2023-11-05].https://www.nfc.bg/фестивали-2/златен-ритон/.
[12]Киноваканция[EB/OL].(2023-11-05)[2023-11-05].https://www.nfc.bg/festiali-nfc/kinovakancia/.
[13]Leviev-Sawyer,Clive.Of Bulgaria's film industry,Expendables and expenditure:Prime Minister Boiko Borissov hobnobs with international stars while local industry cries out for support[ J ].The Sofia Echo(Sofia, Bulgaria),2011(20):14.
[14]Boryana Mateeva.The opposition young generation-old generation and the notion of personality in the post-modern Bulgarian cinema[ J ].Изкуствоведски четения,2021(02):355.
[15]保加利亚·国立戏剧电影大学[EB/OL].(2023-11-05)[2023-11-05]http://www.chntheatre.edu.cn/wtea/jmyx/detail/12031.html.
[16]Boryana Mateeva,The opposition young generation-old generation and the notion of personality in the post-modern Bulgarian cinema[ J ].Изкуствоведски четения,2021(02):355-361.
[17]Yancho Mihailov.МАРГИНАЛИТЕ В КИНОТО ИЛИ МАРГИНАЛНО КИНО?[ J ].Проблеми на изкуството,2018(04):29-36.
[18]Ignatova,Ina.A man of many talents:home-grown talent needs to be nurtured,says Bulgarian star Valeri Yordanov[ J ].The Sofia Echo(Sofia,Bulgaria),2011(20):24.
[19][法]安托万·德巴克.迷影:创发一种观看的方法,书写一段文化的历史(1944—1968)[M].蔡文晟,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33.
[20]Andronika Martonova.‘Your Communism Is Not Ours Communism:the Contexts of Post-Totalitarian Bulgarian Cinema and Mina Mileva, Vesela Kazakovas Disobedient Films[ J ].Балканистичен Форум,2019(03):227-249.
[21]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举办“孔子学院周”学术活动[EB/OL].[2023-11-05].https://oci.bfsu.edu.cn/info/1129/3276.htm.
[22][保加利亚]佩塔尔·卡尔久洛夫,宋嘉伟.保加利亚科幻电影:一次失败的现实逃离之旅[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5(05):118-127.
[23]肖扬.去电影博物馆看保加利亚电影,约吗?[N].北京青年报,2020-11-11(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