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光
当下,与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相呼应,“影游融合”的发展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业态基础。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影游联动”的十年,《指环王》《星战》《哈利·波特》等欧美IP大作争相占据各大媒介平台,制造系列视觉奇观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现象。之后随着数字影像生产的技术下移,“影游融合”逐渐形成普遍的现象,从《漫威蜘蛛侠》到《双子杀手》,从《头号玩家》到《死亡搁浅》,“影游融合”的创意理念已经成为电影和电子游戏制作人的媒介自觉性,影游融合也成为电影工业的新的处女地。毋庸讳言,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解放想象力才能产生新创意,而多姿多彩的影游融合艺术和产业形态正是依托于想象力的腾飞,构成电影工业美学的重要组成和有机环节,为电影工业美学建构提供了新的拓展方向。
本专栏组织的“影游融合与审美趋势研究”专题论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及审美趨势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典峰、耿游子民的《论作为“影游融合”基础的“意象—身体”系统》对“影游融合”概念进行媒介考古和理论梳理,探析“影游融合”的物质基础和学理依据,提出以“意象—身体”为基础的反馈调节系统,认为正是这一系统生成“影游融合”作为新媒介的内在基础。
李雨谏的《青年亚文化形象、双向身份认同与解域化主体性——当下影游融合类电影中的人物研究》基于影游融合的真人电影作品,分析电脑极客、游戏玩家及其虚拟形象的视觉呈现与叙事想象,借助对人物与化身的双向身份认同论述,总结人物形象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而探讨背后呈现的主体性问题,指出这种新艺术想象不仅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实践,更是基于数字社会与媒介生态融合中所产生的新主体性呈现。
李黎明的《论影游融合的媒介基础与产业路径》在影游融合的产业发展史的背景下,对影游融合的媒介基础与产业路径进行了探析,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接受介质的变迁对影游融合产业产生了关键作用,渠道、规模、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移动终端统一了影游消费的接受终端;影视剧与电子游戏之间的媒介差异性正在被消解,影视产业与电子游戏产业产生了新的融合样态。
张明浩的《论影游融合语境下<想见你>的游戏化叙事》对《想见你》的游戏化叙事进行审视与探析,认为该剧叙事情节设置具有互动性、想象性,在剧集内部的人物互动性设置与剧集外部观众互动探索悬疑情节谜团的行为上都有体现,叙事空间内的工具、场景等都为触发游戏环节打下了基础,具有划分性、体验感、触动性、演变性、期待感等游戏化特质。
本次专题涉及与“影游融合”研究的多个关键命题,从媒介基础、学理依据到新形象、新美学建构和新产业发展,从数字媒体艺术到元游戏理论再到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从主体建构到青年亚文化思考,角度丰富多元,方法灵活多样,颇具前沿探索性。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