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胜强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把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都离不开教育。江苏省常熟中学有着创新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学校秉承“守正 致远”的校训,基于“崇文乐学、德才兼备、追求卓越”的育人目标,从高质量课程建设、高品质课堂构建、个性化学习支持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高质量课程建设
学校基于“融合育人、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将课程结构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三部分。基础课程即国家课程,分为必修与选择性必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选的内容,选择性必修是学生针对所选高考科目而确定的课程。拓展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具体包括主题类课程、社会类课程、活动类课程、虞山文化特色课程、国际理解课程等,通过开发学科融合的特色课程,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选擇方式上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进行学习。
卓越课程针对部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具体包括大学先修课程、竞赛课程等,通过开发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在选择方式上由学生选择和教师选择相结合。课程选择方式的多样化使课程既服务于大多数学生,又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特长发展的平台。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学校将课程内容分为自然科学、人文艺术、体育与心理、工程与技术、劳动与实践五个领域,五个领域实现了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内容及国家课程内容的全覆盖,五个课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学校通过“学科+学科”“学科+社会”“学科+活动”三个路径来实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构建聚焦当下又面向未来的课程内容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需求。
在“学科+学科”的路径下,通过开发主题类课程,将不同学科中相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拓展,形成跨学科内容。在“学科+社会”路径下,开发社会类课程,以共同关注的社会议题为核心,充分利用学校所处地区的社会资源,将鲜活的社会话题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逐步掌握参与经济生活、政治决策、公众对话等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强化学生的批判力与深度思考力,形成合格公民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正确的生态观和文明观。在“学科+活动”路径下,通过开发活动类课程,学生通过知识技术运用、项目实践、设计探究、动手操作、问题解决、体验感悟等方式,多方位、多领域、多层面、多途径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成果。
学校以虞山文化省级课程基地为依托,探索以直观体验、动态生成的模式呈现文化课程;继续完善虞山流派、虞山风土、虞山文化场域研学中心,开发文化课程,编修文化选修教材,填补常熟文化史领域研究的空白;充分利用好外智,特聘国家一级演员、国家工艺美术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来校开设课程,挖掘文化课程资源,与当地各部门成立文化资源共享协作团队,推动各年级开设具有文化特色的课程,满足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
卓越课程包括对学科内容深化的大学先修课程及针对五大学科竞赛的竞赛课程等。学校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发展省级课程基地,以国家课程内容为基础,通过结合前沿理论、科技、社会话题等内容,增加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情境,拓展与深化国家课程内容,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合作、体验、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
高品质课堂构建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
学校融合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构建“创生”课堂。所谓“创生”课堂,指“创新、生长”课堂,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以问题解决、知识建构迁移等为主要任务,激发学生合作探究、质疑创新和评价反思的能力。“创生”课堂中的“创新”体现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创生”课堂以问题解决过程为基础,提倡学生在选择最终的解决方案之前,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再根据某种标准运用聚敛思维进行最终的选择,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
“创生”课堂中“生长”指课堂中的问题和内容是开放动态的,表现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生长”出新想法、新问题,通过对原有问题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可继续思考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人格也渐渐“生长”起来。同时,教学过程中以“创生课堂”学习任务单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单正面为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背面为与项目有关的背景资料。
此外,学校进一步推进“项目式”学习方式,通过问题引领、任务驱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别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中创设适合“项目式”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同时,学校将学生社团加入“项目式”学习团体中,使学生社团成为学习共同体之一,社团成员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形成以社团为单位的“项目式”学习。
个性化学习支持
学校基于两个省级课程基地的升级改造,建成海洋科学探究馆、机器人创客实践室、3D打印创客实践室、物理创新实验室、化学创新实验室、地理信息课程专用教室、虞山文脉馆、虞山清晖馆、虞山书风馆等特色鲜明的教学场馆。学校积极推进互动学习平台的研发,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开发和建设人机互动平台。例如海洋科学探究馆中的成像感应互动系统、虚拟电子翻书系统,地理信息课程专用教室中的数字星球系统,以及中心展区的互动式触屏一体机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学习由传统的单一实体课堂学习,变为由实体课堂、虚拟学习空间、多维交互空间构建的多元空间学习。学校通过建设AI教室、未来教室等,将传统的教室用信息化的软件和硬件进行再造,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无缝对接。同时,学校通过校园网络和网络技术的升级为学生搭建信息化学习平台,集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案的设计、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成效的个性化评价等于一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收集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方面的强大优势,支撑学生个体的个别化学习,逐步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开展智慧教学助手实践,丰富教学资源获取,助力常态教学,打造高效智慧课堂。借助平台处理模型化数据的功能,用大数据解析群体学习行为,给出学习过程的预警,提供有针对性的监测报告。同时,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过程的链接,开发信息化的作业平台,用信息化的手段管理作业的布置、批阅、纠错、管理等环节,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家庭终端查阅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作业情况,平台时常提供预警信息,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监控的作业样态。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校将在已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创新,力争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新的突破。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CPS模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2021JY14-XK-L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