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杵圆 霍明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视野来看,欧洲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早,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不同国家或地区关于社区教育的理念、实施背景、管理模式、教育目标等的认识各不相同。其中,以公民馆为代表的日本社区教育,在增强社区凝聚力、加强社会教育、推动终身学习理念、整体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公民馆的发展脉络,可一览日本在追求城乡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探索。
公民馆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为了复兴乡土产业、推行民主主义,提出了创建公民馆的构想。1946年,日本文部省发布通告,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每个市、町、村等都要设立公民馆,以促进居民素养的提升和生活文化的振兴。初建的公民馆设施简陋,活动内容有限,于是日本政府于1949年专门颁布了《社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公民馆的目的和功能,要求各级公民馆通过举办与本地区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教育、学术及文化活动,帮助全体居民提高素养、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振兴地方文化,加强社会福祉,为社会教育开辟了新路径。20世纪70年代,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入,公民馆的建设和发展愈发受到重视,教育功能日趋完善;1990年,日本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进一步强化了终身教育理念,公民馆也成为服务居民终身学习的主要设施。进入21世纪后,公民馆面临财政紧张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公民馆在发展中不断寻求创新,如引入民间机构参与管理、结合传统文化与地域资源开展活动等。
作为日本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公民馆对日本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功能——
保障各类群体基本学习权利。公民馆为社区中各类群体提供学习机会,包括学校教育无法覆盖的边缘人群。1963年,大阪府枚方市颁布了《枚方宣言》,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每个公民都享有学习的权利。针对此,公民馆丰富了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以提高民众的参与积极性。例如:面向青少年开展内容丰富、趣味十足的校外非正式教育,比如颇具日本特色的“食育”,即利用食物向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普及健康饮食知识,并通过食物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其良好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的养成;开设“残疾人青年学级”和“女性学级”,保障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社会性学习权利,通过举办交流学习活动增强其自我意识,推进不同群体与社会融合发展。
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公民馆积极创设各种学习条件,不断完善设施建设,以促进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例如,定期举办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公共讲座,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主选择。为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公民馆会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例如,举办日本经典文学作品读书会、文化艺术展览、歌舞演出等,以帮助居民深入了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公民馆还会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以促进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公民馆还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终身教育深化开发的重要途径,为各年龄段居民提供引导和支持。
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公民馆会开设与本土特色文化及产业有关的课程或讲座,如茶艺课程、陶艺工作坊等,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个人知识和技能,帮助居民更深入地了解本地文化并参与文化建设,还能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公民馆通过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如讨论会、体育比赛等,有效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公民馆的教育模式与策略
公民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教育设施,面向居住在本社区的全体居民开展教育活动,力争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强化了社会教育场域内共同体的主体意识。公民馆的课程内容是综合性的,且居民对课程管理有很强的自治性,可以自主参与课程建设,与馆内职员共同策划学习方案与内容。课程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讲座、研讨会、工作坊、学级教学等。
公民馆经常邀请本地学校的教职工或社会各领域的专业人员,针对各类主题或社会热点开展知识讲座,包括灾害预防、急救方法、法律知识、艺术赏析、科普宣传等。这些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讲座,不仅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也开阔了居民的社会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整体素质。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兴趣,公民馆会及时调整和更新讲座主题,使其更贴近居民的实际生活。除了讲座,公民馆还会定期举办各类研讨会和工作坊,比如教育研讨会、文化艺术研讨会、手工艺品制作工作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居民提供了自我提升和交流互动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也强化了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相比以上几种模式,学级教学模式则相对固定和系统,是将相当数量的学习者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班级,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让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针对2—3岁的幼儿及其家长设立促进科学育儿的亲子学级,针对相应学龄的青少年开展文化知识补习的青年学级,针对65岁以上且能够连续参加公民馆活动的老人开设长寿大学,等等。学级的设置能够应对社区居民专业学习的需求,为居民创造更多学习机会。
除了在馆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公民館还积极寻求与图书馆、博物馆、学校、企业等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例如:与图书馆合作开展读书会,丰富阅读资料,激发居民的阅读兴趣;联合博物馆开展各类文化和科学讲座,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强化了居民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提升文化和科学素质;与中小学和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依托专业师资和学校设施设备,开展更专业的教育活动。如今,公民馆还开设了在线课程、网络研讨会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丰富教育活动,以适应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居民们还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互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对于日本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公民馆是他们成长的“第二课堂”,是他们社会化的重要阵地。例如大田公民馆的“大田淘气游戏队”活动,由社区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共同组织、参与,通过游戏加深彼此的联系,让孩子在混龄交往中提高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一些公民馆会定期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工作坊,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审美能力。通过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起了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公民馆的影响和启示
总的来说,日本公民馆在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增进社区凝聚力以及促进居民终身学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公民馆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首先,政府的投入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地方政府应增加对社区教育的财政投入,拓宽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例如通过补助和贴息等形式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各地社区教育。同时,优待政策应更多向农村社区教育倾斜,以振兴地方文化,促进教育公平。
其次,应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开发凸显当地特色的社区教育内容,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内容,鼓励各年龄段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全社会关心支持并热情参与社区教育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与各类社会机构的资源共享,以丰富的课程和实践活动等为抓手,加强社区的文化凝聚力。此外,虽然学校的课后服务在多地取得进展,但仍存在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课后托管提供可行方案。
最后,要进一步强化社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日本公民馆的成功离不开其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我国社区教育也要注重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有志于此的高素质人员到基层服务,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专业的教育服务,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