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效应

2023-12-29 10:11杨思维苟露峰
统计与决策 2023年23期
关键词:湾区分工粤港澳

杨思维,苟露峰

(青岛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0 引言

从劳动分工的角度解释社会生产效率和交换效率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城市群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区位邻近的城市之间往往存在生产要素的流动,随着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这种经济联系会更加密切和牢固。城市群在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过程中实现区域内部空间功能分工,直接引致城市群圈层结构的形成。与此同时,城市群内部同样存在一体化进程中的贸易壁垒和市场分割,导致城市群空间要素配置效率出现损失,并使整体产业效率下降。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认为在嵌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的环境下需要在城市群内部构建更加灵活、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产业分工体系,以加快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进程[1]。

一般认为,城市群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内部城市实现合理、高效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实现功能互补,促进城市群形成完善的产业空间分工格局,也是城市间协调发展的关键之所在[2]。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国、西欧、日本、韩国等经济体的城市间产业分工都经历了由产品生产分工到空间功能分工的发展过程[3],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在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中更加明显[4]。国内的研究结论与此类似,近几十年我国的主要城市群形成了因地制宜的空间功能分布格局,城市的功能专业化明显加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5],尤其是以京津冀、长三角等为代表的主要城市群内部先进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6]。

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中心-外围”空间地理结构的变化可以显著改变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这种变化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联不可忽视[7]。从各国和地区发展经验来看,一体化经济组织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若长时间存在和过度扩大,则会影响整体经济的效率,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率损失。与此同时,资源错配、产业结构失衡以及劳动力在城市群空间结构上的错配也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发生明显变化[8,9]。国内相关研究也显示,产业功能专业化深刻改变了地区经济结构和空间环境[10]。此外,要素流通与市场分割对国际价值链分工环境下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存在重要影响[11]。对泛珠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政府干预下的区域一体化显著促进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提升了区域整体经济效率[12]。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湾区”)有着三地同源异市的特殊区情,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导致湾区空间功能分工存在与其他城市群不同的特征。综合已有文献来看,针对湾区空间功能分工与经济增长收敛关系的研究较少,且鲜有实证方面的探索。刻画湾区空间功能分工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机制和路径成为目前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鉴于空间功能分工是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基础,本文以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讨论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效应,以厘清空间功能分工影响湾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机理。

1 研究设计

1.1 模型设定

本文借鉴张传勇(2016)[13]的做法,使用如下模型来分析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收敛。

其中,yi,t表示t时期(通常是年份)i城市的人均收入(可用人均GDP替代),yi,t-T表示t-T时期i城市的人均收入,公式左边的(1/T)ln(yi,t/yi.t-T)表示i城市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情况,β表示i城市人均收入的经济收敛速度,Z表示其他可能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控制变量。考虑到控制变量可能出现联立性偏差,本文对关键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滞后一期处理。

本文进一步基于改进的MRW模型建立如下计量模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机制。

其中,指t时期(通常是年份)i城市的实际人均GDP 增长率,yi,t-1为滞后一期的实际人均GDP。为避免解释变量的系数受被解释变量测度单位变化的影响以及减少异方差性和偏态性,本文对yi,t-1进行取对数处理。

1.2 变量说明

解释变量:(1)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水平(fd)。本文借鉴赵勇和魏后凯(2015)[14]的研究,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

其中,wij(i=1,2,3,…,m;j=1,2,3,…,n)表示i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第j种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m代表湾区城市数量,最大取值为11;n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类型;Bi表示i城市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x为湾区中心城市的数量,并且x<i。根据已有研究,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经济正向溢出效应强烈,经济收敛速度明显高于其他7个城市,因此本文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个城市设定为中心城市[15]。对于行业的选择情况,本文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分类标准,选取的服务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选取的生产制造业具体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2)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水平的平方项(fd×fd),衡量湾区空间功能分工水平对经济增长收敛的非线性影响。

控制变量:(1)经济开放度(open),采用i城市第t年的进出口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FDI)之和与地区GDP 的比值衡量,对于部分城市的进出口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额(FDI)数据,按照相关货币汇率对其进行换算处理。(2)人均物质资本存量(cap),以永续盘存法按不变价格计算湾区各城市的资本存量,再除以当期该城市人口数量。(3)人力资本存量(lab),通常用labori,t+g+k来计算城市人力资本存量,其中labori,t表示i城市第t年的平均劳动人口增长率,g和k分别是技术进步增长率和资本折旧率,为计算简便,g+k取0.05。(4)基础设施建设水平(mile),以i城市第t年每百万人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来衡量。(5)产业集聚度(agg),以各城市的产业集聚区位熵衡量。(6)政府干预程度(gov),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的非政府预算支出作为政府干预的代理变量。借鉴相关研究,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非政府预算支出的计算方法为政府预算内支出-科学教育支出-社会福利和救济支出。(7)市场分割水平(frg),参考Dave(2018)[16]的研究,使用同质性商品价格解析“冰山”贸易成本,本文利用同质性较强的农产品①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考察的农产品包括新鲜蔬菜(菜心、生菜、白菜、马铃薯、番茄和洋葱)、新鲜水果(苹果、香蕉、橙)以及新鲜猪肉、鸡肉和鸡蛋,共12种农产品,且数据获取频率最低为月度数据,缺漏值使用插值法补齐。价格构建湾区城市群相对价格指数。

其中,Pi和Pj分别代表农产品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对数据进行取绝对值处理可以解决因地区排列顺序差异而造成的负值问题。对第t年第k种商品异地间价格变化求算术平均值,则代表剔除商品异质性后的价格变动情况,qijt的方差var(qijt)表征价格波动程度。考虑到商品价格受运输成本影响,以湾区城市间中心距离(dist)的倒数对var(qijt)作加权平均处理。综合后的市场分割水平可以表示为:

1.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3—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主要来自2003—2021 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珠三角9 个城市的统计年鉴及政府统计公报、《香港统计年刊》和《澳门统计年鉴》,其中香港和澳门的相关数据使用当年汇率进行统一口径处理,对个别缺失值使用差值法补充完整。珠三角9 个城市的价格数据来自各城市发改委(局)官方网站上商品价格信息平台,香港的价格数据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自然护理署、蔬菜统营处和消费者委员会官方网站上的物价统计数据整理得出,澳门的价格数据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和消费者委员会官方网站上的物价统计数据整理得出。由于中国主要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始于2003 年,因此本文借鉴已有研究[17],采用2003年以后的样本数据,此外,2003年前后中国空间经济格局开始出现转折,即沿海区域部分产业开始逐渐向内陆地区渗透并扩散[18],珠三角地区享受到港澳经济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区域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表1是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表1 描述性统计

2 实证分析

2.1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功能分工的时空演化分析

图1 显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fd1 代表珠三角9 个城市构成的珠三角地区空间功能分工情况;fd2则表示随着香港、澳门的加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空间功能分工也发生了显著改变。

图1 2003—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变动趋势

从区域空间功能分工演进趋势看,fd1 随时间推移上升趋势明显,空间功能分工水平由2003年的0.373上升至2021 年的0.764,说明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越来越重视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城市间经济交往日益密切。香港和澳门加入后,fd2 与fd1 的发展趋势较为同步,湾区整体空间功能分工水平同样有显著提升,由2003年的0.622提升至2021年的1.219。图1 显示,珠三角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功能分工水平在2012 年以前存在波动,尤其是在2007—2012 年回落趋势明显,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受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珠三角城市群长期作为“后厂”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制造出口为主业,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特征明显,容易受到外来冲击,较难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是造成2007 年以后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水平连续多年呈现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2013年fd1和fd2均明显上升,可能的原因是当年广东省全面推进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显著提升了粤港澳地区间的经济协作水平。按照伍德里奇(2007)[19]的方法,本文测算湾区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水平的峰值大约是1.643,而2021年湾区城市群的空间功能分工水平约为1.219,说明现阶段湾区空间功能分工仍有上升空间。从整体看,珠三角9个城市的空间功能分工水平在观察期内稳步提升,加入香港和澳门后,湾区城市群的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依然明显提升,证明区域分工协作效应日益凸显。

2.2 基于偏差校正LSDV法的基准回归

为控制不同变量之间的影响,并且规避因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而引发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用偏差校正LSDV 法(LSDVC)对2003—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

首先,对2003—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条件收敛进行验证;其次,依次引入观测期内各城市各年份的实际人均GDP、人均物质资本存量等变量探究湾区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效应;然后,引入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以及空间功能分工水平的平方项来检验空间功能分工对湾区经济增长收敛的非线性效应;最后,加入城市经济开放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市场分割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产业集聚度等可能会对湾区城市群经济增长收敛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并对上述结果的稳健性进行检验。

下页表2中模型(1)、模型(2)、模型(5)、模型(6)没有引入空间功能分工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当物质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纳入面板数据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预测时,lnyi,t-1的系数均为负值,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证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从指标的具体分析来看,剔除时间效应时,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 个单位将造成经济增长收敛速度提升约为0.039%;加入时间效应后,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 个单位,经济增长收敛速度将提升0.112%,实证结果说明条件收敛促进了湾区内先发地区和落后地区(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经济差距持续缩小。模型(5)和模型(6)的结果表明,在引入经济开放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市场分割水平、政府干预程度、产业集聚度等控制变量后,在剔除时间效应时湾区经济收敛速度约为0.032%,加入时间效应后收敛速度约为0.103%,与模型(1)、模型(2)相比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说明回归估计结果较为稳健。

表2 基于偏差校正LSDV法的基准回归结果

模型(3)、模型(4)、模型(7)和模型(8)进一步引入空间功能分工与空间功能分工的平方项来识别空间功能分工水平对湾区城市群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可以发现,在控制和放松时间因素时,空间功能分工的系数均为负值,空间功能分工的平方项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在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作用下湾区城市群经济增长收敛存在“倒U”型增长趋势。将模型(1)和模型(3)、模型(2)和模型(4)联立对比可以发现,经济收敛速度从0.039%和0.112%分别下降到0.034%和0.111%,表明现阶段湾区空间功能分工水平抑制了经济增长收敛,这是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仍然处在空间功能分工演进“倒U”型曲线峰值的前侧,导致湾区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外围城市的经济差距仍在加大。

2.3 空间功能分工影响城市群经济增长收敛的时段差异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在2008年前后湾区经济增长整体出现较大波动,各城市的经济增速也出现明显拐点。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2003—2008 年区域经济基本都处于高速增长状态,2009 年以后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所以本文认为湾区经济增长收敛也存在明显的时段异质性,需要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讨论。

从下页表3 来看,在未考虑空间功能分工因素时,模型(9)、模型(10)、模型(13)和模型(14)的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2003—2008年和2009—2021年两个阶段的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这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符。从影响因素来看,实证结果表明城市人均物质资本存量、经济开放度、政府干预程度、产业集聚度等因素共同影响2008 年以前的经济增长收敛,2008 年以后的经济增长收敛主要受城市人均物质资本存量、经济开放度、市场分割水平和产业集聚度的多重影响。具体来看,市场分割水平和产业集聚度的系数均为负值,表明2008 年以后市场分割和产业集聚不足以成为抑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收敛的主要障碍。模型(11)、模型(12)、模型(15)和模型(16)是加入空间功能分工因素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2003—2008年和2009—2021年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2008年以前主要由人均物质资本存量、空间功能分工水平、经济开放度、政府干预程度和产业集聚度显著影响湾区经济增长收敛,2009—2021 年湾区经济增长收敛主要受人均物质资本存量、空间功能分工水平、市场分割水平、产业集聚度影响。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包括:一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收敛的主要动力来自生产要素集聚红利,资本在区域内的快速累积及溢出效应推动湾区经济协同增长;二是制度性因素对湾区经济增长收敛产生较强影响,前期政府干预行为加速湾区城市群经济增长收敛,合理解释了近年来湾区政府间不断深化互利协作的强大动机,进一步扩大开放、降低市场分割程度、增强产业集聚水平成为未来湾区经济协同增长的重要方向。

表3 空间功能分工影响城市群经济收敛的时段差异分析

2.4 稳健性分析与进一步讨论

城市群“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导致的地区间发展差距从长期看是一种动态演变过程,受多重因素影响和干扰。广义矩阵估计(GMM)允许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因而所得到的参数估计量比其他参数估计方法更准确。本文根据模型(2)使用广义矩阵估计(GMM)对前文实证结果加以检验。检验回归结果时使用自助法(Bootstrap)计算参数标准误。

由于用非平稳经济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会带来虚假回归问题,因此为准确判断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需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提高模型的整体拟合度和预测准确性。下页表4 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说明各变量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平稳。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各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以此避免回归过程中出现伪回归的情况。下页表5为协整检验结果。

表4 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5 残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由表5的结果可知,利用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后的残差序列较为平稳,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协整关系,说明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增长收敛都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从表6中看出,湾区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与经济增长收敛的关系与前文结论一致,其中空间功能分工水平及其平方项的系数与面板双向固定效应结果方向一致,印证了现阶段空间功能分工不足导致湾区经济增长收敛受到限制。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进程与“中心-外围”空间结构的地区经济差异的关系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从城市群空间范围看,随着“中心-外围”空间结构的出现,中心城市具备先发优势,其功能分工水平高于周边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区域分工合作日益加强,加剧了拥挤成本的产生,此外企业和消费者的迁移行为也存在异质性,最终导致出现两个阶段的动态增长过程:初期湾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开始出现产业集聚并成为增长极,随后以多轮虹吸效应拉开与其他区域的差距,不利于周边中小城市对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的集聚,减缓“中心”和“外围”地区经济增长收敛速度;后期当生产成本高于利润后产生的拥挤成本逐渐演化为溢出效应,中小城市获得高速增长,实现对中心城市的快速追赶,推动两个地区经济增长收敛。在两个阶段的动态增长过程中,区域经济加速一体化,湾区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差距先扩大后减小,最终实现湾区协同发展。

表6 空间功能分工影响经济收敛动态面板检验

此外,城市经济开放度和市场分割水平对湾区经济增长收敛存在的显著影响效应也值得关注。自2003 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开放水平虽在不断提升但仍不足以推动区域经济收敛,说明虽然湾区内港澳广深等中心城市高度开放,但其余中小城市经济开放程度不足,拉低了整体开放水平。此外,湾区内先天体制差异造成的市场分割对湾区经济增长存在直接的负向效应,严重延缓了湾区经济增长收敛,也是“中心-外围”二元区际增长差异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受湾区“前店后厂”发展格局的影响,与港澳广深地区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相比,内地中小城市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全球价值链处于低端位置,需要加快开放进程,积极开展“中心-外围”空间结构资源整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各项政策红利,以优势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发展创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实现湾区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

3 结论

本文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影响经济增长收敛动态效应,并进行了相关实证检验。研究表明:2003—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空间功能分工水平正在稳步提升,从湾区空间功能分工发展趋势看,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空间功能分工水平提升明显,证明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将香港和澳门纳入考察范围后,湾区城市群的空间功能分工水平较珠三角地区有大幅提升,证明港澳的现代服务业助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湾区内各城市分工协作效应日益凸显。湾区城市群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空间功能分工与湾区整体经济增长收敛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研究发现观察期内湾区各城市空间功能分工不足,抑制了湾区城市群整体的经济增长收敛。在时段差异分析中发现2003—2008年和2009—2021年两个时间段内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2008 年以前人均物质资本存量、空间功能分工水平、经济开放度、政府干预程度和产业集聚度影响湾区经济增长收敛较为明显,2009 年以后人均物质资本存量、空间功能分工水平、经济开放度、市场分割水平、产业集聚度影响湾区经济增长收敛更为显著。为避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增设动态面板模型加以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湾区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经济增长收敛的关系与前文结论一致,其中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系数与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方向一致,证实了现阶段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不足,是阻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整体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湾区分工粤港澳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编读往来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