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飞
新能源汽车的电动转向技术日趋成熟。相对于传统HPS (Hydraulic-Electric Power Steering,液压助力转向器) 和C-EPS (Column-Electric Power Steering,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器),目前DP(Dual-Pinio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双小齿轮式电动助力转向器) 和R-EPS (Rack Parallel-Electric Power Steering,齿条式助力转向器)已成为电动汽车的主流配置[1]。本文对DP 转向器几种典型异响故障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方案并进行验证,发现优化措施有效,为DP 转向器异响问题分析和解决提供经验借鉴。
DP 转向器主要由扭矩传感器、横拉杆、齿条、电动机、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控单元)、蜗轮蜗杆、齿轮轴等组成[2],如图1 所示。驾驶员转动转向盘将力传递至管柱、万向节和输入轴,扭矩传感器采集信号并传输给ECU控制电动机输出扭矩,使齿条沿轴向运动发挥转向助力功能。
图1 DP转向器结构
某车型出现了多种DP 转向器异响故障,包括原地快速换向异响、行驶中转向异响和过颠簸路异响。故障车辆主要出现在我国西南、西北路况较恶劣的地区,故障里程集中在5 000~30 000 km,运行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
首先在整车上进行ABA 互换测试,确定DP 转向器为异响源,然后检查故障件的生产过程、外观、尺寸、材料、性能和Operation 噪声(操作噪声,即汽车行驶或原地向一侧转向时转向器发出的噪声),如仍无法识别出异响原因,则搭建台架进行Clunk噪声(换向噪声,即汽车行驶或原地进行快速换向时转向器发出的噪声)测试或Rattle 噪声(振动噪声,即汽车过鹅卵石路、比利时路等颠簸路面时转向器发出的噪声)测试,确认故障件后对总成进行拆解分析。针对不同的异响故障现象,通过上述分析流程查找原因。
在整车IG-ON(Ignition On,点火开关打开)模式进行原地快速换向时,车辆底盘发出“哒哒”异响,行驶过程中此异响不明显,通过ABA 互换确认为转向器单品故障,其总成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DP转向器总成
将故障件返回供应商进行复测,整体外观无异常,拉杆、壳体、电动机等均无磕碰,各部位连接扭矩无异常;总成尺寸无明显变化,总成关键尺寸均合格;关键零部件的原材料也无异常。在生产线上复检旋转力矩、齿条拉力、T-F(Input Torque-Rack Force,输入扭矩-齿条力)特性曲线、YOKE(轭)间隙等性能均合格,之后进行操作噪声测试,通电产生助力,加载6 375 N 齿条载荷,设置输入轴转速为12 r/min,转动范围为-450°~450°,要求距离电动机端部300 mm高处的操作噪声≤56 dBA,测试结果为46~54 dBA,测试合格无异响。
对故障件进行Clunk 噪声台架测试,通电状态下,齿条载荷为-5 885~5 885 N,速度为80 r/min,转向盘转角范围分别为-20°~20°、-380°~< 340°、340°~380°,要求距离电动机端部 300 mm 高处噪声≤56 dBA,测试结果为噪声超出目标值且出现异响。将应变片贴在输入轴、CAM YOKE(调整轭)、SUPPORT YOKE (支撑轭)、GBOX (Gear BOX,减速机构)和齿条壳体等运动相关部件上,采用HEAD Recorder 软件采集数据发现,振动最大的位置为GBOX 与齿条壳体的连接点,此位置Z向加速度峰值为5.142g,同时GBOX 的X向、Y向加速度和齿条壳体的X向、Y向加速度方向相反(GBOX 和齿条壳体间为面贴合,由螺栓连接,如果GBOX 的中间轴运动时不对中,则GBOX 的外圆与齿条壳体的内圆发生干涉),说明GBOX 和齿条壳体间产生了直接摩擦,导致异响产生。
对GBOX 进行拆解,发现GBOX 内圆与齿条壳体外圆的配合部位有明显磨损,且偏向同一侧,O型圈单侧也磨损严重,如图3所示。
图3 GBOX与齿条壳体的磨损
对图3异常磨损进行分析,供应商组装工艺是将GBOX 从侧面安装到齿条壳体上,但GBOX 单品过重,与齿条壳体安装后一致性变差,使对中性偏差较大的GBOX 倾斜,与齿条壳体接触产生摩擦,如图4所示;设计结构上GBOX 与齿条壳体采用3个螺栓连接,前者具有3个φ8.5 mm光孔,后者具有3个M8螺纹,二者缺少定位基准,连接后对中性差,导致产生耐久偏磨。
图4 GBOX与齿条壳体的组装状态
车辆行驶中转向时伴有“咯噔”异响,颠簸路时出现转向盘抖动。检查底盘发现,CAM YOKE 松动,如图5所示,导致齿条与壳体间隙变大,地面通过齿条使转向盘产生激振。
图5 检查转向器
将故障件返回供应商进行复测,外观无异常,拉杆、壳体、电动机等无磕碰,拉杆、PPK(Power Pack,动力单元)、输入轴等尺寸无异常,CAM YOKE 松动,其间隙为0.25~0.35 mm,但该值要求≤0.15 mm,同时测试操作噪声发现有异响。
将故障件CAM YOKE 拆解检测,锁止螺母、调整螺母、压块、齿条壳体和螺纹胶的材质、尺寸及性能均合格,螺纹无缺陷、内部无异物,螺纹螺距、牙型角、牙型高度等均合格,如图6所示。
图6 CAM YOKE组件检测
对故障件CAM YOKE 进行振动耐久测试,将螺纹扭矩恢复至出厂时59.6 N,经过24 h 固定振动频率(45 Hz) 测试, 故障未再现, CAM YOKE 扭矩正常;之后进行随机振动试验,16 h后故障再现,CAM YOKE 松脱,其锁紧扭矩有衰减。由此可知,相比固定频率振动耐久试验,随机振动耐久试验更贴近实际路况,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更高。
试验发现CAM YOKE 防松力设计不足,当行驶路况较差时,齿条通过压块对锁紧螺纹产生较大冲击,进而使螺纹锁紧力矩不足,导致CAM YOKE 组件锁紧功能失效。
汽车过颠簸路时有异响声,IG-ON 模式原地进行小角度换向时,车辆出现“咚咚”异响,倒车时尤其明显。
将故障件返回供应商进行复测,总成及齿条壳体的尺寸、材料无异常,旋转力矩、齿条拉力、T-F特性曲线、YOKE 间隙等性能均合格,测试操作噪声合格,但CAM YOKE 内部释放凸轮槽与外部箭头成一条线,CAM YOKE未释放,如图7所示。
图7 CAM YOKE零部件及故障状态
对故障件进行Rattle 噪声测试,异响声明显。Rattle 噪声测试条件为上电13.5 V、模拟车速为15 km/h、电机转速为700 r/min、负载为-3~3 kN、振动频率为5~20 Hz,要求距离齿条壳体150 mm 处噪声值≤70 dBA。采用HEAD Recorder软件采集数据发现,CAM YOKE 压块位置的振动加速度最大。将CAM YOKE的调整螺母敲击释放后,异响消除,重新测试操作噪声、Rattle噪声和Clunk噪声均无异常。
拆解CAM YOKE 组件发现,压块拆解时有卡滞感,齿条壳体侧面有划痕。根据组装工艺可知,操作工人未将压块放正,导向杆下按压块时,其底部卡在齿条壳体内侧,如图8所示,并且后续工序未检出CAM YOKE未释放,最终导致不良品流出。
图8 齿条壳体内侧划痕及压装工艺
针对转向器异响故障的不同原因制定相应改善措施,并分别进行效果验证,确保改善措施有效。
在齿条壳体最上端增加弹簧导向销,如图9 所示,对GBOX 进行匹配修改保证定位精度,使GBOX 和齿条壳体装配时对中一致,同时在操作噪声检测工序增加Clunk噪声检测功能,及早发现异响故障。
图9 齿条壳体改进前、后对比
增加弹簧导向销后,GBOX 和齿条壳体的装配一致性较好,拆解改善后新组装的30 个样件发现,齿条壳体内侧无偏磨痕迹。供应商对随机选取的3个样件进行5 万次台架综合耐久试验,另随机选取3个样件搭载整车进行6 万km 可靠性试验,各样件拆解后均无偏磨现象,改善措施有效。
将锁止螺母、调整螺母和齿条壳体的螺纹螺距由1.5 mm 改为1.0 mm,强化扭矩缔结力,并将锁止螺母厚度由4.5 mm 改为6.0 mm,增大螺纹连接的有效圈数,同时为便于区分,将孔堵由黑色改成白色,具体如图10所示。
图10 CAM YOKE改进前、后对比
通常,螺距越小螺纹升角越小摩擦力越大。对优化前、后的CAM YOKE 和齿条壳体连接螺纹进行受力分析,测试螺纹的松开扭矩,发现优化后可使扭矩增加25%以上。供应商对随机选取的3 个样件进行随机振动耐久测试,另随机选取3个样件搭载整车进行6 万km 可靠性测试,CAM YOKE 均无松脱和掉扭现象。
首先将CAM YOKE 压块组装工具更换为气动锤,保证压装一致性,同时制作专用检具,当气动锤将压块压装到位后,操作工人用专用检具转动齿条检查压块是否卡住,并保证所有产品100%检测,如图11所示;另外在总成下线前进行释放角度100%目视检查,通过手电筒和角度检规确认CAM YOKE的内部凹槽与外部箭头的旋转角度大于5°。
图11 气动锤和压块专用检具
工艺改进后随机测量30 件下线总成,释放角度一致性较好,拆解后发现齿条壳体内侧均无划痕,且下线前目视检查工序未再检出CAM YOKE未释放的不良产品,售后市场也未再反馈过此类问题。
针对DP 转向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异响故障,分别采用供应商复测、台架测试和拆解故障件方式查找故障原因,通过设计优化和工艺优化有效地解决了异响问题,其中减速机构与齿条壳体间的连接需要考虑定位基准的精度,保证组装的一致性,避免出现早期偏磨;同时,对于异响问题检测,可增加随机振动耐久试验、Clunk 噪声检测、Rattle 噪声检测等,尽可能避免故障产品流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