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实践问题分析

2023-12-29 15:31:02杨红艳龙海燕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4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产品农业

杨红艳,龙海燕

(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昆明 650224)

以高耗能、高投入、大规模和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农业显著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能以世界7%的土地资源满足世界22%人口的粮食需求。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如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气候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到广泛关注。

1 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于1924 年在欧洲兴起,20 世纪30 年代在西欧和日本得到发展,70 年代末进入东南亚地区,90 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得到快速发展[2]。生态农业的定义为,生态上可以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农业生产方式[3]。许多国家提出可持续农业、替代农业、永续农业、生物动力农业、有机农业、保护性农业、再生农业、低碳农业、气候智能型农业、低外部投入农业、循环农业等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属于生态农业范畴[4,5]。不同的概念及实践各有侧重点,其中有的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国外有学者使用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来对生态农业进行界定;有的重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在不同生态位间的流动规律,通过空间、时间的合理布局,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因此有人喜欢使用“循环农业”的术语来对生态农业进行定义;有的重视生产过程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以及生产过程对土壤、水体的保护,注重精耕细作,以维持健康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如保护性农业;有的重视生态系统平衡,利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抑制病虫害的暴发,对环境外部干扰影响有一定的韧性;有的比较重视农村环境保护、污染控制、食品安全及环境资源持续利用,强调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禁限用,鼓励施用农家肥改善土壤肥力,采用生物方法控制作物病虫害[6-8]。

2 中国生态农业情况

中国现代意义的生态农业发展始于20 世纪80年代,是中国不断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中国的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是基于生态学、经济学原理整体优化管理的原则,基于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尊重,提出生态农业是在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而成的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同统一的新型农业体系,以确保农产品生产与生态服务可持续性,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9-11]。

由于生态农业具有因地制宜、资源循环利用、单位面积高效生产率、可持续发展及改善环境等特点,以及消费者对安全、健康、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增加,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12-14],农业绿色发展也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012—2020 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 提升至76.91。截至2020 年底,全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单位总数达到23 639 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超过0.11亿hm2[15,16]。

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生态农业实践案例,如北京的分享收获农场,广州的天地人禾、绿耕城乡互助社、一修农场,四川成都社区行动公益、妈妈农场等。实践主体多元化,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民间机构以及个体。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包括农林牧复合立体生态模式、观光休闲农业、生态种植农业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种养一体化模式、生态渔业、设施生态农业、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农业等,其中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为主要的生态农业实践模式;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大多是城市周边发展起来的集观光、体验、休闲、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立体种植生态模式是基于多层配置,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如林下茶种植、林下养殖。

3 中国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态农业仍然在发展中,还没有成为主流农业生产方式,在实践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基于实践和观察,讨论了影响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3.1 规模效益

从实践规模来看,生态农业规模不等,空间分布零散,规模小。从生产效益来看,单位面积效益不错,但因劳动生产率不高,生产总值较低,人均效益低。要落实生态农业理念和原则,实现生产规模化,形成规模化效益,在技术上和资金上操作性较难,尤其是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省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更是难以实现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农业的投资与发展。

要实现生产经营主体的规模化效益,可在经营多元化上想办法。把生态旅游、生态餐饮、科普研学等元素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及生态产品,提高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促进生态农业收入的多元化及可持续性。不少生态农庄与生态果园结合乡村旅游、生态餐饮、科普研学,将生态农业实践基地打造成集文旅、科普、餐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普实践示范基地,为高校提供科普、试验实践基地,为中小学、幼儿园提供自然研学课程,承接各地游客,承办会议,丰富生态农业实践基地的功能,使得经济效益多元化。生态旅游的开发,进一步拓宽了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提高了经营收入规模,提高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3.2 化学农药的减量和控制

在生态种植实践相关的技术难题中,化学农药的减量和控制可能是生产者最头疼、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技术难题。使用化学农药是为了控制作物病虫害,然而,病虫种群发生发展规律复杂,难以人为掌控,是导致化学农药滥用误用的原因,兼之背后的人类行为习惯、经济、法律的综合原因,使得化学农药的减量和控制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国农药使用量自2001 年以来快速上升,2012—2014 年年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量31.1 万t(折百量),比2009—2011 年增长9.2%[17],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 倍[18]。《到2020 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农药使用量略有下降,2020 年中国农药使用量降至24.8 万t(折百量)[19]。《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仅为40.6%[16],且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普遍提倡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行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策略。IPM 策略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指导原则,强调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协调运用生态、生物、物理、遗传、化学等各种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滥用和误用,将有害生物种群的受害经济控制在允许水平之下[20,21]。世界各地在探索实践免耕、少耕、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以此实现土壤保育,改善土壤,减少作物病害发生。但要推行有害生物社区综合治理或者保护性耕作,存在操作性难题。农户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是实现技术推广运用的基础。农户对IPM 策略及保护性耕作策略的认知及采纳意愿因文化水平、地域存在较大差异。让一线生产者和农民如何认同、理解和掌握社区IPM 及保护性耕作的理念策略、技术方法,并实践运用起来,是解决生态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关键。为此,必须动员科研部门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以及相关的民间机构、社会团体参与进来,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多方参与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机制,通过参与式学习和田间技术培训,发挥社区农户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主导作用,最终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治理和化学农药的有效控制。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降低农户采用IPM 策略和保护性耕作的成本。

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消费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可建立生态农产品的消费市场,加大《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力度,加强农产品安全日常监测工作,整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食品安全信息资源,优化食品安全信息通告方式,定期将食品安全及生态农产品监测监管信息在特殊媒体、特殊栏目定期予以公告,逐步形成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食品安全和绿色食品信息公示平台,让消费者方便、准确地找到食品安全和绿色食品的权威信息,逐步形成生态农产品的消费力量,使得生态农产品的优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充分体现,间接推动化学农药的减量和有效控制,进而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生态农产品的认证

中国的生态农产品认证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公信力问题,生态农产品市场存在认证过期、违规贴牌等现象,导致消费者对认证的认同度不高,影响了认证的公信力,认证难以达到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的,也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生态农产品的意愿,直接影响生态农产品的销售和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认证公信力问题,与认证过程不够规范、后期监管不到位、企业谋求短期效益等因素有关。

二是认证对象问题,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认证对象必须为法人单位,但是多数生态农业实践者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或非法人资格的组织。因没有法人资格,生态农业实践个体户或者非法人资格的组织和团体无法对生态农产品进行申报认证,产品销售遭到质疑,影响了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极大地挫伤了农户坚持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及认证后续监督管理,关系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认证及有效监督得不到解决将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认证体系建设,促进认证制度进步,促进社会中介认证机构的发展,建立多元化认证平台及认证监督机制,形成一个多元高效、可信、可操作的认证监督管理体系,以满足认证的多元需求。

在制度建设中,应该借鉴认证领域的先进经验,探索和发展参与式认证体系(PGS),鼓励消费者、生产者、第三方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22],实现多方参与的认证体系的建设和认证制度的优化。

3.4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生态农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以稻谷种质资源为例,20 世纪50 年代中国种植水稻地方品种高达46 000 多种,至2006 年,全国种植水稻品种1 000 多种,且基本为育成品种和杂交稻品种;20 世纪50 年代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达10 000 多个,21 世纪20 年代生产中几乎没有地方品种;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60%~70%已消失或大面积萎缩[23]。除水稻、玉米以外,大量地方传统蔬菜、水果、豆类种子已经消失。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严重威胁着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传统种质资源保护主要依托于种子库保护、迁地保护或保护区就地保护。这些保护方法难以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同时也缺乏保护与利用主体——农户的参与,没能发挥农户在传统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保证农作物持续生长的“芯片”[24],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物质基础[25]。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尤其应该探索社区参与的保护和利用,发挥社区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社区经济协同发展,实现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并得到持续保护。

4 讨论

农业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6]。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 年)》《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农业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农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27]。从政策角度看,生态农业不乏政策的支持,但是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因此,还需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如生态补偿政策、激励政策,对生态农业实践主体进行物质激励,设立生态农产品专业销售平台,为生态农业实践主体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等。居民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增加、绿色消费意识的提高、农村科技的进步,都将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进程。生态农业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较多,有些是宏观层面的,有些是微观层面的。建议结合生态农业实践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生态农业技术措施及生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总结优化可操作的、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实践模式,切实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实证案例,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农经(2017年6期)2017-07-05 10:10:01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20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