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朝恩,危耀华,张宗成
(南宁水产良种场,南宁 530031)
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主要病菌为疱疹病毒,该病毒被列为二类传染病,在水温20~30 ℃时暴发。水温是该病暴发的主要因素,水温越高发病速度越快,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斑点叉尾病毒病具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方式,病鱼可以通过皮肤、嗅觉器官、鱼鳃和肠道传播疾病。患病初期出现食欲下降、反应迟钝现象,随后出现腹部膨大、尾柄出血、表皮发黑、肌肉出血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3~5 d 后就会出现死亡现象。病死鱼肠道内有黄色黏液、腹腔内有明显淡红色液体、肾脏及肝脏等器官均出现肿大变黑现象。
肠道败血症是一种四季常见疾病,致病原为鲶爱德华菌。春季和夏季(水温在18~28 ℃)是该病高发季节,死亡率达30%~50%。肠道败血症与水温有密切关系,另外放养密度过大或水质恶化也会引起该病的发生。水体中的溶解氧越低,肠道败血症的发病率越高。
患病初期鱼身体开始长有红色斑点,全身充血,肛门红肿、充血,个别病鱼头顶有出血病灶,俗称“开天窗”,病鱼身体机能极速下降。严重时,病鱼头朝上,尾朝下,垂直于水面,俗称“吊颈”;身体出现白色斑点,病毒逐渐从身体蔓延到脑部,病鱼环形游动,行为异常,并且在1~3 d 内死亡。解剖发现患病鱼的内脏也会出现病斑[1]。
该病的病原菌主要以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主,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发病严重时,病鱼离群靠边缓慢独游,甚至个别病鱼头朝上,尾朝下,垂立于水面,挣扎游动,不久便死亡。
出血性腐败病主要受嗜水气单胞菌影响,被称作为鱼类赤皮病害。该病害还受到荧光假单胞菌影响,病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易在水中传播,尤其是水温环境为20 ℃以上时,病菌繁殖和传播速度加快,造成大面积感染。
水霉病是比较常见的病害,造成水霉病的主要病菌为水霉目病菌。在水温13~20 ℃环境下,有损伤的鱼体更容易感染水霉病,水温在25℃以上时,水霉菌繁殖能力弱。水霉病与水温及鱼体是否有损伤有很大的关系,体表与水中的病菌也容易形成交叉感染。
发病后直接表现在病鱼皮肤组织。被水霉菌感染的位置出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霉病呈圆形。随着病菌不断繁殖传播,对病鱼皮肤肌肉组织造成感染,导致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死亡。严重时造成鱼鳃感染,影响呼吸,导致死亡。
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可以使用针对性预防管理和常规预防管理,确保有效预防,从而降低斑点叉尾疾病的发生。
2.1.1 病毒病的预防 病毒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预防不及时将会直接造成大面积暴发。预防措施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在投喂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抗生素,每月1 次,连续2~3 d 即可,对病毒病起到良好的预防,也可延缓病毒的传播。
2.1.2 肠道败血症的预防 该病害在28~30 ℃、pH为6~11 情况下易产生。根据该原理针对性调控水体盐度,如控制池塘内含盐量为0.05%~0.08%,有利于肠道败血症的预防。在水温升至28 ℃时,连续10~15 d,每天投喂5~10 g/kg 饲料专用盐,能有效增强病害抵抗力,提升病害处理效果。
2.1.3 套肠病的预防 定期对水池进行消毒,可使用碘制剂、二氧化氯等进行水体病原菌消毒。随着水温提升,适当增加投饵量,以增强斑点叉尾体质及抵抗力,不可投喂霉变饲料。
2.1.4 出血性腐败病的预防 出血性腐败病即赤皮病,不仅严重影响鱼体健康,也会造成大面积传染甚至死亡,可采用中药进行预防。池塘中以4 g/t 水体浓度全塘泼洒五倍子溶液,每15 d 一次,提升预防效果。
2.1.5 水霉病的预防 采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定期清理池塘,2 种药剂分别为200、20 mg/L。水温控制在20 ℃以上,避免鱼体受伤。
水温、水环境以及水中病毒是造成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可通过常规管理手段进行预防。
2.2.2 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对疾病预防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定期消毒进行水质管理。每15 d 左右用20 kg 生石灰水泼洒鱼塘进行消毒。保证鱼塘内良好的氧气条件,增加增氧机,每天12:00—15:00增加开机3 h,有效提升池塘内上下层溶氧平衡,增加鱼塘总体溶氧量。
2.2.3 杀菌处理 定期对鱼塘进行杀菌、消毒。可选择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在溶液中混入适量的止血抗菌类药物,1 周内在每公顷水深1 m 的鱼塘用7 500 mL 聚维酮碘抗菌药剂,保证杀菌效果。还可以使用水体活力素药剂,用量为7.5 kg/hm2(水深1 m计),1 次/月即可。
2.2.4 控制水体温度 水温变化易造成各类疾病,斑点叉尾养殖水温适宜在23~28 ℃。保持水深1.5~2.0 m,不能过浅。要注意检查鱼池水位,发现水位低于1.5 m 或水温高于30 ℃时,要及时向鱼池注入新水,既能给鱼塘水降温、补充溶氧,又可以调节水质。常灌注新水,有利于斑点叉尾开食[2]。
立即以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按10~30 mg/t水体浓度全塘泼洒[4]。也可使用二氧化氯0.1~0.3 mg/t水体全塘泼洒,提升病害处理效果。同时给鱼内服诺氟沙星,用量为30 mg/kg 体重拌料投喂,1 次/d,连续喂3~5 d[5]。
采用内服药物疗效显著。2~3 mg/t 水体的高锰酸钾溶液作为主要溶液,均匀撒入水池内。亦可每100 kg饲料拌180 g呋喃类药物,投喂5~7 d[6]。
使用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多维等拌料,均匀撒入池塘,可以实现治疗及预防作用[5]。采用食补方法也可有效治疗套肠病,在鱼食料中加入多维+三黄散+应激宁等可有效治疗该病。注意不要过多过快地投喂,可控制在1%以下的投饵率,15~20 d 后可逐渐增加投喂量。研究发现,使用科克菌+盐酸多西环素药剂,连用3 d 后用应激宁3 型3~5 d 修复器官,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7]。
可按水霉溃烂灵(成分为十二烷基二甲苯基化铵)0.06~0.10 mg/t 水体全塘泼洒。5 d 后可治愈[9]。采用整体治疗方法,盐与小苏打合剂按照1∶1 比例全池消毒,用量为80 mg/L[10]。条件允许可把水温升至28 ℃以上,7~10 d 水霉菌丝就会自然脱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