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峰
摘 要:审美能力是指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是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在高校国画教学中,教师需要契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的事物,进而观察和分析美的事物,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感兴趣的美学知识和艺术理论,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究,打造高效且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国画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1-0-03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国画,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国画教学不仅是一种绘画技能的学习,更是一个漫长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塑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个人情感思想、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国画教学中,学生将有机会全面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论,如儒家、道家、佛家等的思想都不同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尤其是道家、佛家都有很多流传至今的优秀绘画、造像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观察、分析和复制,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鉴赏能力、创造力,有能力将这种审美体验传递下去。
一、高校国画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能力,亦称艺术鉴赏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指审美主体凭自己的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的能力。审美评价能力指在审美鉴赏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价值、形式和内容等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的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指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感受、鉴赏和评价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某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创造美的艺术形象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发展审美能力,是美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高校国画专业教学的重要使命。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分析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国画作品,了解国画的艺术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培育审美情趣
国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绘画技法和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法的学习和创作练习引导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追求。通过对国画作品的欣赏、分析绘制,学生能够拓宽其审美视野,丰富其审美体验,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审美情趣和风格,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他艺术形式[1]。
(三)促进学生艺术创作
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艺术作品。在国画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欣赏、分析、复制优秀的绘画作品,融会贯通,用以进行自己的创作,这种直观的体验和表达可以加深对国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创作出更加完善的作品。
(四)强化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艺术的认识、鉴赏、评价等方面。在国画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国画知识和技巧,同时也需要了解国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二、高校国画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美的事物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美的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等,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这些题材。教师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美的事物,锻炼其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其次,让学生鉴赏分析国画作品,提高其欣赏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参观画展、网络搜索等方式,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国画作品,拓寬学生的视野和审美范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如采取对比不同类型的国画作品的教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画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技巧。一是工笔和写意是两种常见的国画技法。工笔作品注重精细、细腻的表现方式,而写意作品则强调笔墨的挥洒和意境的表达。通过对比这两种技法的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在表现不同主题和情感时的差异。二是山水画和花鸟画也是常见的国画题材。山水画通常以大自然为主题,通过描绘山水的神韵和气势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花鸟画则更注重对花鸟形态和色彩的刻画,通过描绘花鸟的风姿和色彩来表现自然的美丽和灵动。通过对比这两种题材的画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自的表现技巧和主题特点,感受其在表现不同情感和审美理念时的异同。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观察画面的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教师应该发挥指导的作用,通过讲解、分析、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事物。一是观察画面的构图。构图是指画面中各个元素的位置、大小、形状、空间关系等的安排和组合。学生需要通过对作品的构图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作品的构图特点,进而学会如何运用构图技巧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二是观察画面的线条。学生需要通过对线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线条的形态、长短、曲直、刚柔、快慢等特征,掌握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质感、动感和气韵。三是观察色彩。学生通过对色彩的观察和分析,了解色彩的明暗、深浅、调和等特征,掌握如何运用色彩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氛围。四是分析作品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技法。学生需要了解作品的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的特点,以及这些元素如何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的表现技法,如工笔、写意等,学会如何运用技法来表现不同的主题和情境[2]。
(二)教授美学知识和画论
首先,美学知识和画论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对美的本质和艺术表现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学习美学理论、中国绘画理论、美学史、艺术哲学等,了解美学理论对国画艺术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其次,在国画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技能,如构图、设色、勾线、分染、沥粉贴金等。这些技能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技能,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国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国画技法,了解如何运用笔墨、色彩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最后,让学生学习艺术鉴赏知识,了解国画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国画作品。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艺术史课程、参观展览等方式学习。学校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购买更多的国画作品和相关的图书、资料,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画艺术。一是在艺术鉴赏知识方面,艺术鉴赏是指人们通过感觉、观察、思考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流派、风格和主题等方面。艺术鉴赏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技法等方面的鉴赏,同时也包括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背景的理解。艺术鉴赏需要借助各种艺术工具和手段,如美术史、艺术理论、批评等,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研究,达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理解和评价。二是在艺术鉴赏知识的教学方面。教学内容应涵盖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方面,注重基础知识的打牢。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艺术作品。
(三)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通过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教师将国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音乐、舞蹈、戏剧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美。一是教师将音乐和舞蹈融入国画教学中。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情绪和主题,从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国画作品。二是教师将戏剧元素融入国画教学中。如在国画山水中,可以加入人物、建筑等元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表現手法。三是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国画教学中。如引入抽象艺术、装置艺术等现代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对国画作品和感受。教师通过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鉴赏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经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除了课堂教学外,互动教学还可以通过课外临摹、创作练习和展览等形式进行。如学生可以在画室里自由创作,再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通过互相交流和评论,提高其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再次,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培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笔墨临摹创作训练,从中体验和领悟国画艺术的魅力和内涵。如让学生进行古画复制性临摹、写生、创作,参加级别比赛、展览等实践活动,让其从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美。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国画技法来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其中,国画临摹的教学尤为重要,一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画的技法和特点。在临摹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原作者的笔墨运用、构图安排等细节,从而理解国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二是国画临摹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在临摹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审美判断来选择临摹的画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这种审美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素养。三是通过国画临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3]。
最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国画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艺术感知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国画作品。在国画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模仿、练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国画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从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国画作品。艺术感知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练习和积累,同时也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互动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在国画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画的艺术特点,提高其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悠久丰富,其中包括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和探索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到审美的灵感和源泉。一是教师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二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对国画创作的影响。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唐代的壁画,了解唐代画家在壁画创作中所采用的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的技巧和艺术追求,让学生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唐代风格特点的国画作品。三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国画创作中。
其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观念,了解国画的历史和发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国画作品。一是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观念,意识到这些要素是国画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国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一直秉承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其构图、色彩、线条等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美学观念,深入了解中国国画的本质和特点。二是学生需要了解国画的历史和发展。国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发展过程。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时期的国画风格和特点,以及不同画家的作品和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画的精髓和技巧。如在唐宋绘画风格方面,以工笔为主,注重细节描绘,追求形似和意境表现,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等。元明清时期的写意画风格方面,强调笔墨的自由和随意,注重画家的个人情感表达,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图》等。近现代绘画风格方面,受西方艺术的影响,注重色彩和形式的表现,强调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代表作品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八骏图》等。此外,不同画家的作品和风格也不同,如齐白石的作品以水墨写意为主,擅长运用大写意水墨的浓淡变化表现出物象的神韵;徐悲鸿的作品则以富有韵律感的线条、明亮鲜艳的色彩、丰富多变的构图和个性独特的形象表现等特点而著称。他的作品大多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在表现主题和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些不同的作品和风格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画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国画技巧和创作方法,可帮助学生审美鉴赏观的形成,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校国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需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让学生在美学和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教师借鉴优秀的经验,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等,实现国画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张巍.高校国画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探讨[J].河北画报,2021(10):41-42.
[2]程思洋.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探究[J].科学咨询,2021(04):258-259.
[3]张记文.高校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研究[J].爱情婚姻家庭:中旬,2021(10):66-67.